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刘铭传(1836~1896年),字省三,安徽省肥西县人。1861年参加李鸿章的淮军。其后因追随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起义有功,官升至直隶提督。1873年因故辞职回老家闲居。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后,刘铭传被清政府重新起用,授予巡抚衔督办台湾军务,在台湾保卫战中立下赫赫战功。1885年,中法战争结束以后,清政府鉴于台湾在国防上的重要战略地位,决定在台湾正式建立行省,并任命刘铭传为第一任台湾省巡抚。刘铭传就任台湾巡抚以后,多次向皇帝呈递奏折,指出:“台湾为东南七省门户,各国无不垂涎,一有衅端,辄欲攘为根据。今大局虽云粗定,而前车可鉴,…  相似文献   

2.
刘铭传(1836—1896),字省三,安徽省肥西县人。1861年参加李鸿章的淮军。其后因追随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起义有功,官升至直隶提督。1873年因故辞职回老家闲居。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后,清政府重新起用他,授予其福建巡抚衔并负责督办台湾军务。在其后的台湾保卫战中,他立下赫赫战功。1885年,中法战争结束以后,清政府鉴于台湾在国防上的重要战略地位,决定在台湾正式建立行省,并任命刘铭传为第一任台湾省巡抚。刘铭传就任台湾巡抚以后,多次向皇帝呈递奏折,指出:“台湾为东南七省门户,各国无不垂涎,一有衅端,辄欲攘为根据。今大局虽云粗…  相似文献   

3.
刘铭传是清朝台湾建省后的首任巡抚,他在任内所推行的新式教育如兴建西学堂、番学堂、电报学堂等,取得了明显的实绩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揭开了台湾教育近代化的序幕。刘铭传新式教育的实施,固然有其主客观因素的促成,但从本质上产,是李鸿章等人倡导的洋务教育的一部分,在采西学、废科举、中体西用及建立新学等主张上,与洋务教育是一脉相承的,旨在培育一代新人,富国强兵,抗敌御侮,使中国自强自立。  相似文献   

4.
刘铭传(1836—1896),清末淮系名将。1884年6月,奉命督办台湾军务,筹划台湾抗法斗争事宜。1885年10月,清政府改台湾府为行省,刘铭传被任命为台湾省第一任巡抚。刘铭传在督办台湾事务和台湾省巡抚任内(1885年10月——1891年5月),对如何加强台湾防务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思想。 首先,刘铭传认为:台湾在中国整个海防中的战略地位是“南北洋关键”、“东南七省门户”;维护国家安全,必须加强台湾防务。这是刘铭传台湾防务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刘铭传台湾防务思想的精华。  相似文献   

5.
陈创平 《文教资料》2011,(30):119-120
1885年10月清政府设立台湾省.刘铭传奉诏出任台湾巡抚。作为台湾的首任巡抚.刘铭传在抚台期间,在台湾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从五个方面分析刘铭传在台湾推行洋务的优势所在,分析刘铭传在近代的洋务大潮中.在台湾推行影响深远的改革,奠定台湾近代化基础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面孔     
刘铭传:创办西学堂 提起台湾的近代化建设,必然要与刘铭传联系在一起。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后刘铭传受命督办台湾军务,挫败了法国侵略者。战争结束后,清廷正式宣布台湾建省,任命抗法有功的刘铭传为首任台湾巡抚。在任期间,刘铭传为台湾的近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教育方面,刘铭传对吸收西方先进科学知识、培养近代化所需的人才一向十分重视。1887年3月,本着“开西校、译西书、拔真才”的指导思想,刘铭传在台北大稻埕创办西学堂,任命曾经留学外国的张尔城为总监,聘请英国及丹麦人为教习,学生皆享受官费待遇。  相似文献   

7.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朝统治阶级兴起了洋务运动,从事洋务的人即是洋务派,刘铭传则是其中的一位代表人物。 刘铭传,字省三,安徽合肥人。在中法战争中,他始终领导台湾人民进行抗法保台的斗争,表现了高度的爱国之心。中法战争结束后,清政府以台湾为南洋门户,1885年在台湾设省,以刘铭传为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抚台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洋务运动,制定和推行了“台湾产业近代开发计划”,促使台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从此,台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8.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清朝光绪帝执政前,一直属于福建省。1884年,法国军队阴谋霸占台湾,福建巡抚刘铭传亲自镇守台湾,打退了法军的进攻,取得了台湾保卫战的胜利。。刘铭传认为,台湾是大陆东南沿海各省的屏障,又是海上交通枢纽,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因此,  相似文献   

9.
早在1874年李鸿章就提出试造清江至京铁路计划,此后刘铭传、左宗棠、康有为等多人数次动议修筑淮阴铁路,俱因各种因素未得施行。今国家计划修筑的京沪高速铁路如果经由淮阴,将比之绕道安徽有诸多优越之处。  相似文献   

10.
刘铭传在台湾建设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推行的多项政策都极富特色和创新性,超过了同期大陆的洋务运动。文章试对刘铭传在台湾开发建设中重视商务、独创邮电、利用外资和外国技术、利用侨资、建设台湾近代交通体系等方面的创新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1.
本文简要考察了刘铭传在台湾进行教育实践的大气候和小环境并把他在台湾的教育实践归纳为继续维护科举取士制度,创办西学堂以培养新式人才和对高山族人推行“汉化教育”三个方面。刘铭传的教育实践活动对台湾近代化和高山族人民的抗日斗争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由于清廷对台湾“番民”实行“弃”和“剿”的消极政策,从而使得台湾岛内民族矛盾非常尖锐。刘铭传为了促进了台湾岛内的民族融合和加强对“番地”的管理,便实行了“以抚为主,攻心为上”的“抚番”政策。由于刘铭传“抚番”方法得当,措施得力,终于将台湾的全部“生番”归化,为台湾的开发和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3.
刘铭传作为台湾近代化的先驱者,对台湾煤矿的近代化费尽心血,从官办、商办到引进外资、官商合办,无不以失败而告终.总结台湾煤矿近代化的历程,我们应对刘铭传作出公允的评价;对刘铭传勇于革新的精神和高尚的爱国情操,我们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14.
刘铭传与台湾铁路近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铭传从御侮图强的目的出发,力主修筑台湾铁路,妥善解决资金短缺和技术力量不足的难题.台湾铁路的兴筑,便利了台湾的交通,促进了台湾的开发,传播了近代化观念.刘铭传在台湾近代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对刘铭传的评价,史学界向来有多种看法,分析刘铭传在台湾任职期间的表现及其原因,论证他是一位早期维新思想的实践者。  相似文献   

16.
刘铭传在抚台期间,大力发展文治教育,招抚高山族居民,兴建了西学堂、电报学堂、番学堂等一系列新式学堂,建立起一整套具有台湾特色的教育系统。通过刘铭传的教育改革,台湾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项近代化事业迅速发展,民族关系得到缓和。刘铭传在台湾教育文化建设方面的贡献是卓著的,其教育思想在中国整个教育思想发展史中也是有重要地位的,应该得到一个公允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本文简要考察了刘铭传在台湾进行教育实践的大气候和小环境并把他在台湾的教育实践归纳为继续维护科举取士制度、创办西学堂以培养新式人才和对高山族人推行“汉化教育”三个方面。刘铭传的教育实践活动对台湾近代化和高山族人民的抗日斗争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刘铭传(1836—1896),字省三,安徽合肥人。早年居乡办团练,后率部参加淮军,积极追随曾国藩、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起义,原是清朝的反动军官。但在国家民族危亡时刻,他主张抵抗外国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特别在捍卫和建设台湾的斗争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因而正确评价他的历史功绩,对于我们发扬近代史上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对刘铭传的评价,史学界向来有多种看法,分析刘铭传在台湾任职期间的表现及其原因,论证他是一位早期维新思想的实践者.  相似文献   

20.
台北建城与开发,主要是淮军抗法名将、台湾省首任巡抚刘铭传在台时期开始的。刘铭传大规模兴建交通、市政、商贸、文化教育等设施,奠定了台北城近代化基础,台北由此成为台湾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基于台北开发和建城的历史变迁,着重探讨刘铭传的历史功绩,并作一综合考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