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熊云发 《江西教育》2012,(35):36-37
在阅读教学中,要走进文本善于设疑,才能荡起层层波;要品词析句,才能扬起片片帆;要感悟文本,才能划出道道痕。请看特级教师金明东执教《穷人》一课是怎样巧妙设疑并引导学生品词析句而感悟文本主旨的。【片段一】质疑文本,荡起层层波师:常说,会读书的同学能把课文读成一条线;会读书的同学能把文章  相似文献   

2.
[教学内容]<穷人>第一课时(人教版第十二册) [片段1]设疑--荡起层层波 师:老师常说,会读书的同学能把课文读成一条线;会读书的同学能把文章读成一个个问题.说说你对文章的理解与困惑.(生答略)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穷人》第一课时(人教版第十二册)【片段1】设疑——荡起层层波师:老师常说,会读书的同学能把课文读成一条线;会读书的同学能把文章读成一个个问题。说说你对文章的理解与困惑。(生答略)师:我也有个问题。老师昨天晚上把文章读了三遍,在找一个字,你们猜猜在找哪个字?  相似文献   

4.
姚冬娥 《学子》2014,(10):34-34
文本细读就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真正静下心来,走进文本,沉入文本,细读文本,用心去感悟,从而品味出文本的独特味道,既要走进去,又要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文本读通,读透。由此可见,文本细读是新课程理念下解读教材的全新方式,也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应然追求。一、文本细读,从品词析句入手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离开了语言,也就谈不上文本细读。文本细读的关键在于品词析句,对于文本教材里的每个字、每个词、  相似文献   

5.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以疑导学常见有两种现象:一是冷场,学生无疑可质,自然场面尴尬;二是所质之疑海阔天空,无奇不有,令为师者无所适从。所以,设计教学预案时,潜心钻研文本,依据文本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特点并结合学生实际,巧妙而恰当地设计具有一定思维价值的“疑”,使学生在循序渐进中学会质疑,始终保持一颗积极的渴望探究之心去读书、品词析句,高质量地完成阅读教学的任务。  相似文献   

6.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所谓“品词析句”,如何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让学生“品词析句”,进而感悟、体验、理解文本思想的“高处”,文笔的“妙处”,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是当前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要思考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平时的课堂实践,在课堂“品词析句”的有效性方面进行了以下探索。一、重现表象,品析词句品词析句的首要功能是使曾经留在学生脑海中的映像重新浮现在脑海中,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感觉。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让文字符号在学生的脑  相似文献   

7.
用心解读文本,把情感点化出来,展示在语文课堂之中,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在品词析句中揣摩、在体验运用中积累、在想象感悟中沉淀,从而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共同感受情感的震撼,收获文本的真谛。  相似文献   

8.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意在强调学习中要带着问题思考.宋代学者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也就是说,学生学习需要提出疑问,提出疑问才能进步;教师应教会没有疑问的学生提出疑问,疑问解决了,才能进步.巧妙设疑,往往能加深对文本的体验,更好地完成文本和师生之间的对话,是解读文本的一把金钥匙.那么,如何巧妙设疑,从而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呢?下面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9.
对学生语言文字的感悟和运用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这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品词析句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环节,教师要善于在品词析句教学中通过联系上下文、对比分析、把握时代背景、创设教学情境等策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的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0.
《新课标》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语文教学活动,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最基本的、必备的语文素养。"其实,学好语文也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根基,也是学生持续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深入品词析句、感悟文本、体验情感,让学生获得真正的语文素养。一、让学生品词析句,帮助他们积累丰富的语言目前,有些老师为了"抢"时间,学生还未读完课文,他们就"十万火急"地开始帮学生理解课文,让学生  相似文献   

11.
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之本。也就是说,语言训练不能脱离文本。语文教学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一贯坚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课堂中采用读、说、换句式等训练方式,这些方法无非就是让师者引导学生把字、词、段放回文本这个整体语境中,让学生更加深刻地领会文章主旨,真正走进文本,达到在品词析句中更好地感受、感悟和积累。  相似文献   

12.
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之本。也就是说,语言训练不能脱离文本。语文教学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一贯坚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课堂中采用读、说、换句式等训练方式,这些方法无非就是让师者引导学生把字、词、段放回文本这个整体语境中,让学生更加深刻地领会文章主旨,真正走进文本,达到在品词析句中更好地感受、感悟和积累。  相似文献   

13.
潘桂飞 《考试周刊》2011,(39):51-52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换词品析、省词品析、添词品析和换位品析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能使学生学会从细微处去感悟文本,培养出良好的阅读方法。  相似文献   

14.
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研读文本.学生很多时候依旧游离在文本之外,或是不能更深层次的品词析句,或是不能透过文本得到深刻的感悟,或是对文本的理解产生歧义。这时,学生的阅读思维便会进入“瓶颈”状态,遭遇阅读教学“冷场”的尴尬局面。  相似文献   

15.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构筑“本色语文”阅读教学提倡:紧扣文本,品词析句,感悟想象,挖掘文本内涵;突出朗读,在读中感悟,读中内化,增强语感;迁移训练,加强言语积累,提高语言实践能力。要通过对课堂教学实际和教育经验多角度、多层次的剖析反思,寻找促进学生发展,再现语文本色的教学行为,从而创建富有“语文味”的语文阅读教学。  相似文献   

16.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构筑"本色语文"阅读教学提倡:紧扣文本,品词析句,感悟想象,挖掘文本内涵;突出朗读,在读中感悟,读中内化,增强语感;迁移训练,加强言语积累,提高语言实践能力.要通过对课堂教学实际和教育经验多角度、多层次的剖析反思,寻找促进学生发展,再现语文本色的教学行为,从而创建富有"语文味"的语文阅读教学.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只有切实经历了感悟文本的心路历程,才能培养出学生良好的语感,才能使学生感受到文本所带给我们的美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自身的心灵感悟,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自我追求的心向,给学生创设和营造心灵感悟的条件和空间。笔者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就增强学生感悟能力、培养学生语感方面积累了一些不成熟的做法。一、品词析句,在品评中感悟对文本中词句的比较、揣摩,是让学生感悟语言、培养语感的主要方式。语感训练的关键是“了解一个…  相似文献   

18.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一个精彩的细节,往往能够造就一堂精彩的课。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对文本进行深度开掘,选择能够提升学生言语生命质量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在品词析句中增强言语感悟能力,提升语用水平。而这些都离不开对文本细节的洞察和把握。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需要品词析句,因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能力,不是靠盲目读书可以提高的。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给有心人得知,形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秘密。而学生的阅读跟社会人的一般性阅读有着本质的区别,学生的阅读需要专业引领,需要教师带领着在语言文字中走一个来回。  相似文献   

20.
阅读教学要上出语文味就要重视品词析句.品词析句就是揣摩品味课文中的重要词句.领悟欣赏其意义。叶圣陶先生曾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指的就是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借助文本中一个个鲜活的词语.一句句精妙的句子.架起一座座桥梁.实现与作者的共鸣,与文本的对话。如《爱如茉莉》最后那句话“它送来的缕缕幽香.袅袅地钻到我们的心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