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者编辑此文时激动不已。有两个“没想到”:一个没想到是本文的作者在江苏省县(市)报经济新闻竞赛中竞有三篇作品获奖,其中有一篇还获得一等奖;另一个没想到是作者竟是一位县报的业余通讯员。作者曾经自谦“完全是门外汉”,其实,她很懂得新闻写作的真谛:“我写报道全写自己切身的事,写自己非常熟悉的人和事,写自己在生活中切身的感受,阐述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见解,寄托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愿望。”这里发表的作者的体会文章值得我们专业新闻工作者认真读一读。借鉴这位通讯员的经验,多写一些来自生活切身感受的经济报道,定会受到读者的欢迎。——编者的话  相似文献   

2.
《新闻战线》编辑部与无锡日报社联合举办的《在“三贴近”上取得新进展》征文,近日评选揭晓。获奖名单如下:一等奖(2篇):以“三贴近”创新报纸理论宣传李磊明实践“三贴近”创新走市场——《南京日报》新一次改扩版感悟龚惠民二等奖(3篇):以“三贴近”攻克顽症——给新闻报道“假大空”现象开“药方”陆应铸记者的生活场也要实现“三贴近”张培成从三篇获奖作品谈新闻评论的“三贴近”杨润三等奖(5篇):将“主旋律”与“三贴近”结合起来黄敬捷坚持受众本位:落实“三贴近”的题中之义孟彦关注公众赢得认同——“三贴近”是改进经济报道的正…  相似文献   

3.
党的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以后,县报的宣传报道,也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县报如何搞好经济报道,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就经济新闻而言,它绝对不单是孤立的行业经济报道。因此,县报的经济报道不仅数量要增加,质量要提高,而且形式要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笔者认为:县报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搞活经济报道。变微观报道为宏观审视。县报的记者习惯于对一个部门、一个行业、一个企业展开采访活动,进行新闻写作。这当然是必要的。但是,这种采访方式有时  相似文献   

4.
搞新闻的同志都想抓好新闻。好新闻在哪里?请留心你的朋友,好新闻往往在他们嘴中。我对这一点颇有感触。1981年以来,我写的稿件在《新华日报》、江苏省报纸系统、江苏省县(市)报系统和全国县(市)报系统好新闻评选中11次获奖,其中有4篇获一等奖。这些获奖的好新闻线索、点子和新闻事实,大多是我那些可亲的朋友提供的。198 3年8月20日,《南通大众》在一版刊登了  相似文献   

5.
随着市场的发育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经济领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丰富多彩的经济生活,呼唤着经济新闻报道质量的提高。要求我们新闻工作要从经济新闻的报道主旨、报道内容以及思维方式、表现手法上,都要突破传统的经济新闻的旧模式,让经济新闻活起来,把企业报办成企业经济发展的导向报,搭起企业通向市场的桥梁。怎样活起来?——  相似文献   

6.
党的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以后,县报的宣传报道,也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县报如何搞好经济报道,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就经济新闻而言,它绝对不单是孤立的行业经济报道。因此,县报的经济报道不仅数量要增加,质量要提高,而且形式要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笔者认为:县报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搞活经济报道。变微观报道为宏观审视。县报的记者习惯于对一个部门、一个行业、一个企业展开采访活动,进行新闻写作。这当然是必要的。但是,这种采访方式有时  相似文献   

7.
去年,是《长安报》的“丰收年”。我报10篇新闻作品和新闻论文在全国、省、市好新闻和好论文评选中获奖。说起获奖作品,编辑记者议论纷纷:荣誉,有《新闻知识》的一半。我报创刊于50年代,三年困难时期停刊,1987年复刊。10多位编辑、记者基本上是半路出家,尽管大家办报热情很高,但是缺乏新闻专业知识和新闻实践经验,因此,形势逼着我们走在职学习的路子。我们把全国多种新闻理论刊物作以比较,认为《新闻知识》雅俗共赏,既有专家们研究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8.
崔吉本 《青年记者》2007,(18):81-81
"新闻故事化",是记者在新闻采写中运用得越来越多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的最大特点,就是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可读性,使新闻报道充满了趣味性和人情味。用故事化的形式写新闻,尽显语言魅力我见过一篇报道,这是一篇包括标点符号在内不到300个字的很短的新闻,它刊载在《中国海洋报》上,忘记了发表的具体时间。标题是《海上对话》。  相似文献   

9.
《新闻战线》编辑部与许昌电视台于2005年1月至6月联合举办的《地市报台人·我的得意之作》许昌电视台杯征文,8月5日在北京评选揭晓。获奖名单如下:一等奖(1篇):浪花深处捕“大鱼”——获奖消息《部长调运收割机》采写体会丁常英二等奖(3篇):“三贴近”贵在“心贴近”——情注一位农村特残教师的启示郭震海突破思维定势探寻事实真相——从一篇获奖新闻看科技记者的日常观察与创造性思维黎勇用新闻报道引领农村特色产业的发展——系列报道“怎样实现南阳黄牛产业新跨越”采写回顾李明建三等奖(6篇):亲历“天灾”——兼忆《“天灾不由人”与“…  相似文献   

10.
我酷爱新闻事业,在省市县新闻单位领导和编辑记者老师的指导下,我采写新闻的能力明显提高,5年获得全国、全省好新闻奖16个(其中,《女麦客王转战陕甘宁》获得中国新闻奖二等奖,《长安田头出现招手停》获得全国第二届现场短新闻二等奖),4年获得了5个全省好新闻一等奖。最近,我回顾了自己10年新闻生涯,请教了一些老师,觉得我连年获奖可能与“五个一点”有很大关系。“五个一点”是:多向思维有一点,哲学思想学一点,求实精神强一点,创新意识多一点,无冕王气少一点。 多向思维有一点 多年来采写新闻的实践使我逐步明白了一个道理:新闻是历史的记录,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多元化  相似文献   

11.
今年以来,我接连有4篇作品在区内外获奖。新闻单位的同行要我谈谈体会,实在有点心怯。我到《石河子报》任记者刚满一年。之前,当过农工、文教、教过书、任过新闻干事,歪歪扭扭,写了几百篇稿件,方领会到一点,要扎扎实实深入实际,也要老老实实多学习多思索。当个小报记者,说来既难也不难,要写点常规式的报道,抄抄文件材料,跟着首长迎来送往自然不难;然而,要想深入到基层,挖掘出真正的新闻,并写出独到的有鲜明特色的作品,确也不易。今年4月5日清明节,我和一位新疆日报记者一大早赶到周总理纪念碑,想通过采访悼念活动,反映人民群众对党和领袖的怀念之情。整整一天时间,我们“泡”在人群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名基层党报记者,本人认为,最难写的新闻就是会议报道,而会议新闻恰恰又是县级党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方面的新闻写活了,整张报纸就跟着生辉增色,如写的呆板和模式化,便会影响读者的情绪,其宣传功效也会大大降低。那么,如何才能让会议报道改变老面孔又不弱化宣传的功能同时给读者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呢?笔者认为,记者在写作会议新闻之前,首先要处理好如下几种关系。一是要处理好紧扣主题与多向思维的关系。一般来讲,每个会议都有其鲜明的主题,丢掉主题,也就达不到会议报道的目的。但是,一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县(市)报1989年度好新闻评选于3月中旬在江阴市揭晓。全省14家县(市)报推荐的147篇作品,经过评委们的认真评议,共有87件作品获奖,其中一等奖16篇,二等奖24篇,三  相似文献   

14.
深度报道是新闻媒体争夺受众、实施竞争战略的制胜法宝之一。县市报搞深度报道在人才、知识、经验等方面不如上级大报,深度报道的题材也受地区局限,这是个劣势,但县市报对地方的政策、情况熟悉,信息获取快,相比而言,更能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是个优势。但客观情况是,一些县市报自身的深度报道往往较为薄弱,县市报记者习惯于采写一般的动态新闻和经验性新闻,不善于抓住深度报道的题材,新闻报道常常有“遗珠之憾”。  相似文献   

15.
心声     
我没想到这辈子要搞新闻,因为在学校学的是财会专业。1993年3月,却自投罗网进了县委报道组。我接触到的第一本新闻杂志就是《中国记者》。回忆初次写稿,难就难在不知写什么,怎么写。是《中国记者》告诉我“到基层去,到生活中去”我一口气跑了十个乡镇,写出了几篇反映农村经济的报道。几篇  相似文献   

16.
要当好舆论监督记者,就要一身正气。有了人民的认可和好评.一切也就乐在其中。1984年进入新闻队伍以来,我共写批评报道367篇,基本上都被本报和上级新闻单位采用,其中有94篇被《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中央级新闻单位采用。63篇被《湖北日报》、湖北人民广播电台等省级新闻单位采用。每年基本都有编采的舆论监督稿件在中央、省级好新闻评选中获奖。回顾几十年来的舆论监督实践,我有三点体会。[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写好、写深农村报道,是县(市)报服务农村工作和农村读者的“重头戏”。但是,许多县(市)报的记者,感到到农村采访,听到的总是一堆“张家长,李家短”的小事,见诸报端的不是“四季歌”,就是“豆腐块”,完稿之余,时常抱怨自己的报纸小,写不出“大块头”、“有份量”的稿子。其实不然,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小报也有小报的优势:县(市)报作为最基层的党报,她最贴近基层,最贴近实际,最贴近群众,最贴近农村。而且,县(市)一  相似文献   

18.
有些通讯员和县报记者有一个共同的苦恼,就是身在基层,觉得没有多少东西可写,不能象大报记者那样,东奔西跑,寻珍采花。我1982年起爱上新闻这一行,其间当了4年农村生产队会计,3年乡政府通讯报道员。已11次在省市新闻单位获优秀通讯员奖,10篇稿件在省市获好稿奖,被招聘为县报记者。我以为,记者和通讯员各有所长,通讯员身处基层,身处新闻的发源地,只要处处留心,发挥优势,写身边事、唱时代歌,同样能写出好新闻来。身在基层写什么?我以为,通讯员在基层至少可写几个方面的内容。写新事。有些通讯员的稿子编辑很为难,就是新闻的时效性不强。新闻贵新,写新闻就要写新事,应有争分夺秒的时效意识和竞争意识,写当日事、昨日事、近几天发生的事,捕捉到好线索及时采写,这样才能给人以新鲜感。写新风。新风尚是新闻的常客,这些事件和人物  相似文献   

19.
加强和改进社会新闻报道,是按照“三贴近”原则培育媒体竞争力、抵制低俗之风的有效途径。今年6月,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编委会举办了县(市)报社会新闻研讨会,9家加盟浙报集团的县(市)报的代表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对社会新闻的地位、作用和报道方式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本期选编其中的几篇文章,供同行交流。  相似文献   

20.
当记者时写了几百篇稿子,但在我脑海里印象最深的却是《赶快刹住我县有奖储蓄中的几般歪风》这一篇。它之所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仅是因为它挑了“刺”,获了奖,更因为它是一篇无意中“拣”来的新闻。这条新闻是如何“拣”来又是怎样获奖的呢? 那是1987年5月26日,我和通讯员小刘一起到县人民银行采访我县金融部门支持乡镇企业发展的情况。采访结束待我们起身告辞时,银行的同志见离下班只有20多分钟,就邀请我们坐下再聊聊。由于当时我县几家专业银行都在搞“有奖储蓄”,于是,我们的话题自然就很快转到了这个“热点”上。我们首先问起了这次储蓄的效果,对方回答说:存款倒是抓了不少,但从中暴露出的问题也很多。他们递过一摞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