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国解放后,从50年代直至80年代,我都在廖承志同志直接领导之下工作,多次倾听他对海外华侨和港澳新闻工作的指示。根据《廖承志文集》和我的记忆,他的新闻思想和教诲,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 马列主义的新闻观,要原则性、灵活性相结合。照抄照搬不是马列主义。对外宣传不能照搬国内一套,“内外有别”。新闻工作者要守纪律,要服从民  相似文献   

2.
吕春 《湖北档案》2014,(2):39-41
正1908年,廖承志出生于日本。他童年时常与父母一同去孙中山和宋庆龄家做客,他叫宋庆龄"姑姑"。后来,廖承志从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归国后,和母亲、姐姐一样,全力协助宋庆龄的革命工作。当时,廖承志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宣传部部长、全国海员总工会党委书记,为党做了大量情报工作。因而,被国民党特务组织视作眼中钉。1933年3月28日下午,廖承志在租界被捕。事情是这样的:当天上午,全国总工会秘书长王其良被捕叛  相似文献   

3.
改进新闻,是办好报纸的重要环节。我们党历来重视新闻报道。周恩来同志在1946年11月30日给廖承志等同志的信中指出:新闻必须有特点,如“具体生动”,“报道各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改革和建设情况,尤其在事实的描写”等。在战争年代和解放初期,中央宣传部  相似文献   

4.
一延安的7月,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1946年7月,不但天气很热,而且政治空气也很热。蒋介石破坏停战协议,国民党军队开始对解放区发动全面内战。新华社根据毛主席6月30日的指示,开始连续发表揭露蒋军向我进攻的消息。暂停两个多月的宣传战又重新升温了。正在这样的时刻,廖承志匆匆从南京中共代表团飞回延安,就任新华社社长。承志同志早在1936年就参加陕北红色中华社(新华社的前身)的工作。他当时负责国际新闻的全部翻译和编辑工作,1937年春才  相似文献   

5.
9月我国最早的新闻采访专著《实际应用新闻学》出版65周年(1923) 《实际应用新闻学》又名《新闻采访法》,邵飘萍著,《京报》馆出版。 9月1日《党报工作方针》发表40周年(1948) 9月1日《体育报》(现改名为《中国体育报》)创刊30周年(1958) 9月2日中央电视台正式播音30周年(1958) 9月25日廖承志同志诞生80周年(1908) 廖承志同志参加长征到达延安后,任党报委员会秘书,为党报、党刊和通讯社做了大量的工作。1936年12月到红色中华通讯社(新华社前身)负责外电翻译工作。后任《解放》周刊秘书并负责编辑《斗争》杂志。1941年在香港出版的《华商报》,也由他直接领导。1946年7月任新华通讯社社长,主持该社工作到1949年3月。在此期间还担任过党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  相似文献   

6.
廖承志一生坎坷,屡遭逮捕,他始终不屈不挠,坚持斗争,化险为夷。下面是他在牢狱中的几件事。智胜特高科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廖承志东渡留学。1928年初考进早稻田大学第一高等学院。在东京,他积极参加革命活动。1928年5月的一天,廖承志到  相似文献   

7.
当“官儿”难,因为他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当“新闻官儿”更难,因为他的工作对象不仅是活生生的人,而且是其中较为敏感的一部分——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工农兵学商……我本是个地地道道的“秀才”,而且是个女秀才。自60年代初投身新闻工作后,一直就埋头子采访、编辑、翻译……20年后,历史把我推上了“新闻官儿”的位置。幸亏我从事新闻工作经历了从读者到作者到编者的变换;在新闻工作岗位上又经历了从助  相似文献   

8.
1991年4月1日,著名老报人成舍我在台北因心脏病去世,享年93岁。成舍我先生1898年生于南京,本籍湖南湘乡。原用成平等名,笔名舍我,后以笔名行。他从10岁起开始向报纸投稿,15岁客居安庆时被当地报纸聘为记者。1921年毕业于北大文学院,毕生从事新闻和新闻教育事业约80年,曾先后于1926年和1934年因批评权贵被北洋军阀和国民政府两次逮捕。20年代之前,他参加过上海《民国日报》《太平洋》和北京《益世报》工作。20—30年代,曾创办过一些我国新闻史上较  相似文献   

9.
有人说,毛泽东曾称他为“中共第一位新闻发言人”,但梅益老人自己说:“我记得毛主席当时只提我是发言人。我决不能算是第一位发言人。当年王炳南也是发言人,负责对外的。廖承志和范长江也是发言人。主要是对内的。而召开大型中外记者招待会发布新闻时。都是周恩来亲自主持。周恩来无论面对多么古怪、刁钻的问题都回答得非常好。让听的人。其中包括一些我们的敌人。都不得不口服心服。而且他从不拿稿子或笔记本之类的东西。”  相似文献   

10.
谢蔚明 《传媒》2003,(1):48-49
老友郑永欣离开人世两年多了。想起我与他60多年的友谊,难以抑制思念之情。 永欣要我做《文汇报》地下记者 上世纪40年代,我和永欣都在南京从事新闻采访,他任《文汇报》、驻京记者,我的工作单位是国民党国防部的《和平日报》。当时国共两党正在南京举行和平谈  相似文献   

11.
兴烈同志的部分新闻论文结集出版,我欣然作序,以表祝贺。我和兴烈相识交往30多年,算是老朋友了。早在60年代,我在解放军报任编辑时,他是北京军区空军政治部新闻干事、解放军报  相似文献   

12.
在52年以前,我有幸被介绍到在长沙新创办的国际新闻社工作,名记者范长江是这个社的社长,我从此就当了他的一个学徒。我随长江工作了两年,以后由于皖南事变后国新社在国统区的机构统统被封闭掉,我就再没有同他在一个单位工作,但是,我作为国新社这个革命组织的成员,还继续受到他的多方关照,他办新闻事业的思想和作风,还一直影响着我。长江比我大7岁,他在20—30年代,正好经历了国内许多重要事变。他当过兵;参加过“八一”南  相似文献   

13.
一人老了常沉缅于回忆往事。最近,新闻界的朋友们欣喜地庆祝新中国第一个记者节,我不禁又想起了把我引上新闻工作之路的长辈之一范长江。在战争年代,我曾经在他领导下工作过一段时间,他的教诲,使我永远难忘。1940年6月,我从浙江上虞来到金华,进入了国际新闻社金华通讯站工作。国新社是党领导下在国民党统治区的一个新闻通讯社,社长就是范长江。只是当时总社设在桂林,离金华很远,我只能从来往的信函和文件中,聆受长江同志的教益。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东南地区的国民党当局掀起了又一个反共高潮,我与通讯站的负责人计惜…  相似文献   

14.
关于写作上的“少—多—少”,有哪位先贤提过,我不知道。我正式听到这个说法,是前不久从我的老同事——八十多岁的张黎至同志那儿听来的。 张黎至同志在30年代便参加了新闻工作,有着丰富的新闻工作的经验。他写文章,在文字上非常讲究,因而他写出的文章干净而漂亮。1980年北京晚报复刊时,他已过了退休年龄,但王纪刚、顾行等当时晚报的领导仍然把他请了回来,让他带年轻的同志。后来,他还到文艺副刊部编《百家言》栏目。他退休后,每次回报社办  相似文献   

15.
8月我国最早的新闻采访专著《实际应用新闻学》出版65周年(2923) 《实际应用新闻学》又名《新闻采访法》,邵飘萍著,《京报》馆出版。一飞 S月IB((党报工作方针》发表40周年(1048) 9月1日《休育报》(现改名为《中国体育报)))创刊30周年(1055) 8月2日中央电视台正式播音30周年(1958) ,月25日廖承志同志诞生80周年(i,08) 廖承志同志参加长征到达延安后,任党报委员会秘书,为党报、党刊和通讯社做了大量的工作。1936年12月到红色中华通讯社(新华社前身)负责外电翻译工作。后任《解放》周刊秘书并负责编辑《斗争》杂志。1041年在香港出版的《华…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16,(20):10-16
何微是西北政法大学的前身西安政法学院、西北政法学院时期的副院长兼教务长。来校工作之前,他已长期执业于我国的新闻实践工作,深谙新闻规律;来校担任领导职务后,又长期从事新闻教学和教育工作,对新闻教育规则也十分熟悉。上世纪60年代,何微较好地克服了当时因国家经济困难,新闻教育将被裁撤的种种困难,使西北政法大学的新闻教育在当时得以保留并坚持培养完首届学生。随后又经他长期呼吁,在文革中停办的政法新闻教育,终在上世纪90年代得以复办。他不仅是西北政法大学新闻教育发展史上两个重要阶段的奠基人,而且还摸索出一套"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规律,体现了他"新闻有学"的教育培养理念,对今天政法大学的新闻教育发展具有很大的启发。  相似文献   

17.
金城同志将他的新闻作品集《共城春秋》的清样送到我的案头,嘱我为序,使我先睹为快,领略了金城同志近十年来新闻报道工作的成就,披阅了共城人民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开拓进取,让辉县这片热土变得更加繁荣昌盛的画面。 金城同志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发表新闻作品的。那时,他还不到20岁;靠着勤奋和聪敏,先后在中央和省市级媒体上刊登稿件1000多篇。出色的工作,引起伯乐们的注意。因此被调入辉县市委宣传部,成了一名新闻专干。十年来,他先后任新闻科科长、宣传部副部长。在大量日常工作和川流不息的接待、应酬之余,深…  相似文献   

18.
26年前,我在政府机关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了现任经济日报社常务副总编辑罗开富同志,有幸被领导安排陪同他到文山县的基层采访。短短几天的接触,他给我讲了新闻殿堂里的许多动人故事,谈了他多年从事新闻工作的难忘经历,特别是通过他的耳濡月染和言传身教,使我对新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引导我走上了业余新闻工作这条路。从1980年开始,  相似文献   

19.
钟何 《军事记者》2002,(8):57-58
2002年4月13日,军事新闻战线的老战友丛乐天同志走完了79年的人生旅程。我把他比作苍鹰,因为在战争年代任军事记时,他勤奋、勇敢、机敏,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我把他比作犁牛,因为在和平时期,他踏实工作,鞠躬尽瘁.为党的事业积极献出力量。  相似文献   

20.
章庭 《青年记者》2009,(15):47-49
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后期,我在大众日报社专职干新闻美术工作整整40年。若加上50年代前期我自上中学以来应聘做《新少年报》、《金华大众报》的通讯员,坚持业余创作投稿数年,专职与业余新闻美术工作总共干了有46年之久。这么漫长的新闻路,我是怎么起步的?有哪些难以忘怀、值得回忆的人和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