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照丁氏家族是明清时期山东著名的科举家族。其成因主要有:日照良好的自然人文环境;丁氏家族雄厚的经济实力;独特的家族教育和族人的刻苦攻读;对科举经验的总结等诸方面。  相似文献   

2.
从唐代江西桂岩书院和东佳书堂来看,科举是促使书院起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科举与家族书院联姻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唐后期维护家族稳定和提高家族声望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王氏家族是北宋临城的名门望族,族人王鬷进士及第,官至参知政事、知枢密院事。王氏家族的兴起和北宋时期独特的社会历史环境密切相关。宋朝重文轻武,以科举取士为主要选官方式。社会各阶层都重视科举,平民寒士甚至视科举为改变自身及家族命运的唯一选择。王氏家族就是在此历史背景之下发展起来的。依据新近出版的《北宋临城王氏家族墓志》,结合宋初科举大发展的历史背景,详细论述了科举仕宦与王氏家族兴起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方芳 《莆田学院学报》2009,16(6):35-40,61
通过对《清代朱卷集成》中大量的科举家族的婚姻研究得知,清代汉族科举家族间的联姻,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以孙家鼐家族为例,可看出科举家族联姻的一些地域特色、门当户对以及具有姻亲间存在相互奥援扩大家族利益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科举制的完备和普遍实施,地方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家族基本上是由科举建构起来的。2003年张杰先生首次提出科举家族概念,并用"科举家族"代替原有的"世家"或"望族"等称谓,这既体现了传统社会的一般特点,也有其时代的独特性;同时科举家族概念的提出推动了相关史料的挖掘和运用。就近年来的清代科举家族研究而言,成果多集中在个案研究方面,区域和整体研究明显不足。当前应重视区域科举家族研究,为深化整体研究提供丰富的、具有独特内涵的案例。  相似文献   

6.
简析清代江南的家族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的江南地区是公认的名人辈出之地,这与盛行于该地区的家族教育传统是分不开的。江南各大家族在财力,舆论上大力倡学助教,并把科举入仕做为家族教育的热点,使本家族的优秀人才通过接受教育提升知识结构,通过科举入仕提高社会地位,这对当时乃至后世的江南社会都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明清以来沧州的家族教育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是沧州家族发展较为充分的时期,这些家族重视教育,重视科举,是十足的科举家族或潜在的科举家族,他们为了改善、提高或长久地保持本家族在一方的地位与声望,鼓励弟子潜心向学,形成自己独特的家族教育理念,也为地方和全国的文化教育事业以及国家政权建设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8.
两宋科举与家族文学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两宋科举制度对两宋家族及其文学有着重要的影响。科举入仕是一个家族振兴和保持长盛不衰的重要条件,而一般寒族通过科举走上仕途之后,就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科举制度的保护和照顾,这些保护和照顾措施促进了宋代大量科宦家族的形成。两宋科举制度对家族教育目的和方式有明确的引导性,而科举内容对家族文学创作也产生了一定作用,促使科宦家族向文学家族转化。但家族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单元和历史要素,又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和稳定性,家族的文化传统、文学积淀和某些弹性措施,可以适度调节科举功利性带来的消极影响,维护文学自身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明代是科举高度繁荣的时代,诞生了众多父子相继、兄弟联捷的科举家族.苏州太仓的王锡爵家族正是其中佼佼者,并形成了不攀附权贵、清白正直的优良家风.目前学界已经认识到,良好的家风家教对科举家族的发展延续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王氏家族家风家教的具体分析,发现其家庭教育中蕴含了以身作则、平等交流和自立自强等理念,并因此在科举上大获成...  相似文献   

10.
白石丁氏在东南沿海的古城漳州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但是,这个宗族一直以来被学界定位为汉族。实际上,这是一个典型的穆斯林家族,对该地区的历史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该文希望借助丁氏穆斯林身份的揭示,抛砖引玉,引起更多学者对东南地区伊斯兰文化的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从唐朝开元年间到清朝光绪年间,期间1100多年,富川县秀水村毛氏子弟在科举闱场上先后考出26名进士(其中:状元1名),27名举人,秀才不知其数,成为名副其实的科举家族。不论从出人才的数量看,还是从延续的历史时间看.都堪称中国科举史上的一个奇迹。  相似文献   

12.
重点调查福建泉州回族郭氏家族和丁氏家族,以及台湾蓝氏家族的妈祖信仰,叙述现状并追溯其历史。指出研究闽台少数民族崇拜妈祖现象,对认识文化的超越与认同是中华民族凝聚与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以及对深化南中国区域文化变迁史的整体考察等方面皆有意义。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山东科举望族高密单氏兴盛200余年门祚不替,其门第长青有深层原因。家族组织的完善、门当户对有选择的婚姻、成功的家族教育等是高密单氏兴盛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宋代家族普遍重视亲族友爱、重视科举、重视文学培养、重视图书积累、嗜学、博学等,打破了六朝世族对文化的垄断,形成了新的时代特点。晁氏謇族在这些方面获得的综合成就。既在宋代文化家族中具有典型意义,又体现了晁氏家族自身的个性。  相似文献   

15.
传统中国,以农立国,有限的财力无法支撑起一个庞大的教育规模.这反映在制度设计上,就表现为重取士而轻养士;另一方面,自宋代以降,家族要维护和提升其社会地位,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务使族中子弟致力于科举.科举文献如硃卷和同年齿录均有卷主的家族谱系部分.虽然简略,大致也能见出士人家族的教育背景、经济状况、婚姻缔结等情况.这些因素均与科举人才的养成存在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清代安徽沿淮地区共产生165位进士,是安徽科举格局中的凹地,后期落后局面略有改观。沿淮地区进士群体区域分布呈现出鲜明的非均衡特点,淮南地区的科举水平明显高于淮北地区。沿淮地区进士群体姓氏分布具有层次性特点,与科举发达地区相较,姓氏集聚色彩并不突出,由此反映出科举家族在该地区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7.
溧水濮氏家族是白鹤梁题刻所见著名姓氏家族之一,它是晚清时期江苏溧水一个新崛起的家族,该家族以科举出仕、为官理民、文化创造而闻名,在晚清、中国近现代乃至当代社会均深有影响。  相似文献   

18.
徽州程氏自始迁祖程元谭始,不断繁衍,成为当地望族.入宋后,程氏家族积极适应时代转型,崇文抑武,逐渐走上科举仕宦之途,南宋中后期,出现了休宁会里、汉口等地累世科第的盛况,并由此出现诸如程元凤、程大昌等显宦,活跃于南宋风云变幻的政治舞台.徽州程氏家族科举仕宦的成功,取决于徽州县学、私学的兴盛,家族经济条件的殷实,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家族女性成员良好的涵养等因素.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代塘栖市镇经济的发展为当地望族的兴起提供了物质基础,而政治性积累、科举文化的发展,则将当地望族推向繁盛的顶峰。其间各个家族虽然经历盛衰起伏,但整个士绅家族群体却延续长达3个多世纪。19世纪末叶以后,急剧的社会变革截断了塘栖世家名族盛衰循环的固有路径,但社会经济转型也为家族复兴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清代殊卷集成>嵩申会卷为基本线索,并结合大量的个人传记材料而成,论述了清代八旗科举世家在清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嵩中家族是清代八旗中著名的科举世家,嵩中家族在文化方面的成就是翻经译史,著书立说;在政治方面的成就是施政利民,廉洁奉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