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几十年以来,西方文论多用于阐释中国古代文论,使得中国古代文论出现了"失语"的状态。从文化解读看,中国古代文论的活力显然不足,怎样增进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当代文论间的对话,成为了现代文学研究的主题。对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当代文论的文学研究,是一种对语言行为的研究,主要关注文本的语言表达形式和表达内容,以实现两者间的进一步融合沟通。本文主要阐述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当代文论间的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2.
自古希腊以来,西方文论已出现了五次大转向:人学转向、神学转向、认识论转向、语言论转向和文化论转向。现代意义上的西方文论已从19世纪中叶的"文学理论"演变成为20世纪中叶的"批评理论",进而在本世纪初蜕变成为"品评天下"的"理论",出现了高度哲学化和去文学化的倾向。西方文论的历史蜕变是西方社会和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在建设当代中国文论话语时,应吸取西方文论历史蜕变的经验教训,继承中国古代文论的优秀传统,立足当代中国的文学实践,走富有民族特色的文论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3.
着眼于中国当代文论是否患了"失语症"讨论中的三个焦点问题:即中国当代文论有没有全面失语;若失语,原因何在;当代文论失语与古代文论的现代性转换有无必然联系,对"失语症"进行反思,提出自己的一些浅见.  相似文献   

4.
中国汉字从诞生起,其造字方法和结构成分就蕴含着客观物象和人的主观感情,字与字组合成词自由灵便,这就是中国古典诗歌意象形成的基础。意象经过诗人别具匠心的组合,产生具有“言外意”、“味外味”的意境,这正是诗歌艺术魅力之所在。中国古代文论中的精华应在现代文论中回归,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论。那种认为中国当代文论只有西方化是没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5.
别林斯基以其"准马列"的崇高地位和对俄国文论的杰出贡献,对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期产生和定型的中国当代文论教科书发挥了重要影响。中国当代文论教科书并未囿于别林斯基,而是根据当代中国学术语境,选择了别林斯基的若干理论概念并进行了大幅度改写,其中某些观点既不符合文艺创作现实,也有悖于别林斯基的本意。"写本质论"成为当代中国文艺创作公式化、概念化的一个重要理论根源。国产的"形象思维论"实质就是想象但删除了想象中的创新性内涵。别林斯基围绕民族性轴心的"人民性"概念被我们转换为阶级性内涵。中国当代文论教科书中展示的别林斯基乃是其中国面孔。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进程的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进程中.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其他外来文论(主要足西方文论)以及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这样三种理论资源.三者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始终是主导,其余两种理论资源也常常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经过大半个世纪的发展,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论为发展目标的中国当代文论已经能够自觉地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论为主导的同时,主动地面向西方文论和传统文论,寻求互相启发和相互借鉴,在回归传统的同时也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7.
变异学重在研究跨文明交流中原创理论的文明成果在接受国文明中的变异情况。就他国文论在中国的传播而言,这种变异表现出两种态势:中国他国化与他国中国化。结合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历程和当代文论话语重建实践,实现从"中国他国化"到"他国中国化"转变的基本条件有三:一是文化适应性;二是文论适应性;三是需要适应性。  相似文献   

8.
"躯体写作"是西方女性主义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的产生和西方女权运动密切相关。19世纪80年代西方女性主义文论传入中国,"躯体写作"对当代中国女性作家的写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女权运动背景的缺失和当代消费文化语境使中国当代女性的"身体写作"背离了西方女性主义者提出的"躯体写作"的初衷,甚至走向了故意迎合男性文化的误区。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文论是在一种"合和"理论范式下逻辑展开自身的理论经纬的."合和"有调和、通融、化合之意,它追求的是动态平衡与多元共生的理想局面;以"合和"为思维指向与理论内核的"合和"理论范式造就了中国古代文论独特的叙述策略与体系构成.从"和如羹焉"理论意义的生成,经汉代新儒学文论、"唯务折衷"的"双星"体系范例以及情与礼、理通融下的文论体系构成,中国古代文论向我们展示了其"合和"的品养与理论维度.面对中西文论的交流与碰撞,"合和"理论范式应该成为我们当前文论建设可以选择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躯体写作"是西方女性主义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的产生和西方女权运动密切相关。19世纪80年代西方女性主义文论传入中国,"躯体写作"对当代中国女性作家的写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女权运动背景的缺失和当代消费文化语境使中国当代女性的"身体写作"背离了西方女性主义者提出的"躯体写作"的初衷,甚至走向了故意迎合男性文化的误区。  相似文献   

11.
文学理论的阐释功能以及西方文论对中国文学的阐释力是引发当今中国学界思考最多的问题域,因此中国当代文论自身的话语建构也可在阐释的命题下寻找出路。在认识到西方文论具有局域性的前提下,对西方文论在中国的研究史及其作为阐释工具在中国的批评实践史进行梳理,是发现中国当代文论话语生长点、实现本土理论的原创性知识生产、并最终向文化自信目标迈进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从中国传统文论与当代的文艺状况的相关性入手,考察中国传统文论的当代价值是很有必要的。这种考察基本上在两个层面展开。第一个层面,指出由于当代社会比之于中国古代社会有着知识转型、价值转轨和创作转向的客观因素,我们不能简单沿用中国传统文论;第二个层面,在承认前述分析的前提下,论述重建中国传统文论的言说论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总之,中国文论的学科建设,不能固守陈规,同时也不能离开中国传统文论的学科资源。未来的中国文论学科工作,将会围绕这样一种两难情形作出适当的调适。  相似文献   

13.
国内学界在思想上对中国当代文论发展中所面临的一系列征候已有较为清醒的理论认识和自觉的理论努力,但这一问题仍未得到妥善解决。鉴于此,中国当代文论话语体系的构建应直面时代理论问题,在实践中进行文论创新,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论进步,构建体现时代精神担当,符合时代理论需要,真正具有"中国经验"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4.
"文化诗学"具有鲜明的现实品格,是当代中国文艺理论发展情势所需、理论所求的必然产物。西方文论模式的大量引进、译介与套用,使得20世纪80年代文论建设在理论繁荣、方法多元、话语拓展的同时造成了身份的失重、思维的困惑与文论的失语,进而导致时代文学的整体性焦虑。"方法热"、"主体热"、"语言热"、"文化热"之观念变迁,不仅负载了当代文艺理论蜕变的艰难思考,还体现了对固定化文论模式思维惰性、理论规范的框架冲击以及摆脱焦虑、寻求突围的理论走向,更在路径深处形成了"主体性"与"文化视角"合围的本土文论建构趋势。由此,体现当代精神与中国特色的"文化诗学"便呼之欲出。文化诗学的"本土化",不仅是当代中国文论"文化转向"语境下的自我反思与视域调整,更是阐释对象不断"泛化"、理论问题渐趋"失控"、话语逻辑屡遭"消解"、审美价值精神日渐"虚无"之后的"诗学"辩护,深刻凸显出与西方后现代主义解构哲学立场上的新历史主义文化诗学的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传统伦理关系虽然对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主要表现:由血缘、地缘为主的伦理关系向以业缘为主的伦理关系转变;由“孝”与“忠”为主的伦理关系向权利与义务结合的伦理关系转变;由上下等级为主的伦理关系向以平等为主的伦理关系转变。然而在当代中国,伦理关系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因此,我们必须从多方面加以调整,促进中国社会伦理关系的和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作者在高校从事"中国古代文论"的教学已有二十余年,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作者体会到:古代文论教学的成败与教师当代视野的有无有着直接关联,而所谓"当代视野"又具体地表现在人格诉求、文化精神和批判意识三个层面.  相似文献   

17.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后现代主义文论及其对中国当代文论直接影响的一种表现.按照马克思主义文论观点看来,日常生活审美化应该是美学和文论的本根,但是,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分社会层级的,有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精英化、大众化、市井化,因而要区别对待.同时,中国社会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绝不是"中产阶级化",而是"工农大众化",因此,中国当代文论建设在关注日常生活审美化时,应该注意为建设新农村和新城市以及构建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服务,以生态美学和身体美学的文论建设来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从政治与伦理之间内在的价值关系看,政治伦理的基本问题一般表现为对政治伦理的工具正当性和价值合理性问题的探究;从政治伦理的理论结构看,它应该包含政治伦理价值理念、政治制度伦理、政治组织伦理和政治主体伦理等内容;从中国传统政治伦理的理论特征和影响看,实现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是当代中国社会政治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伦理的现代建构看,确立新型的政治伦理价值观、加快制度伦理建设、树立全球政治伦理意识等,是当代中国政治伦理的主要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9.
正本书通过多个讨论题,对《文心雕龙》与中国文论话语进行综合考察,既着眼《文心雕龙》为不断发展的当代文艺学提供了什么,能提供什么的问题,更强调《文心雕龙》与中国文论研究的话语回归和还原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论话语重建的问题已经研讨很多年,对于中国文论有没有失语、要不要转换,学界意见渐趋一致,但转换的方式则还有诸多争论。从小说评点与新批评当代适用性研究人手,以"苦读"与"细读"两种批评方法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当代文学理论批评界走向文本、走向文本内部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