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 ,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周恩来对这一理论作出了突出而又独特的贡献 :领导八一南昌起义 ,首探中国革命新道路 ;通过对革命经验与教训的总结 ,提出“工农武装割据”以及党的工作应“以乡村为中心”、建立巩固的根据地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为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奠定了基础。“以乡村为中心”观点的提出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找到了路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标志着一个与国民党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完全对立的工农民主专政的新型国家政权的诞生。它是解放后建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第一个雏形。  相似文献   

3.
刘贤良 《新高考》2007,(2):26-29
【考点指津】 1.归纳中共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 (1)八七会议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的经色政权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民主革命道路的革命实践中形成的,其核心内容是工农武装割据、包括根据地建设、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三个方面。红色政权理论的形成,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已经成功地选择了一条符合中国具体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民主革命道路,表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已经取得了重大成果。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话语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呈现出阶段性历史特征条件下形成的,遵循的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以矛盾和发展的认识方法为两翼的基本思路,产生了阐释革命道路、激发革命斗志、壮大革命力量的积极作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际,全面探析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话语,对于新时代新征程下我国的话语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开创为农村包围城市理论奠定了实践基础,“九月来信”加速了中国革命道路的形成,古田会议及决议保证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胜利实现,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标志中央苏区时期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思想是在革命斗争中逐步形成的,毛泽东《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的发展,成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思想初步形成的标志;《量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发表,使这一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遵义会议及其通过的《决议》,该思想得以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思想是在革命斗争中逐步形成的,毛泽东<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的发表,成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思想初步形成的标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发表,使这一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遵义会议及其通过的<决议>,该思想得以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9.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是中国式的民主革命道路。在探寻这一民主革命道路的过程中 ,周恩来较早地提出了“先到农村 ,再图城市”、“工农武装割据”、“把党的工作重心放在农村”等思想 ,为中国民主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学术界在讨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时,都是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讲起,而忽视了它的萌芽阶段。毛泽东的《国民革命和农民运动》标志着他在探讨中国革命道路时,已有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萌芽。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中国革命道路是从毛泽东拟定以汝城为中心《湘南运动大纲》开始的。汝城"新湖南"形成与发展、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府建立、朱范合作和汝城整编、"汝城会议"、毛泽东创建龙溪、西边山革命根据地是这一探索的具体实践。这些理论设想与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是以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为主要内容中国革命道路的最早雏形,为中国革命道路的形成奠定了理论、思想、武装力量基础。  相似文献   

12.
“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是中共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由于在城市发动的起义相继失败,被迫转入农村,在农村斗争的基础上,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及时总结斗争经验,创造性地提出来的,它为中国革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指出了胜利的道路。准确理解这一理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3.
目前,接受问题的学术研究在教育学、美学、心理学、哲学等各学科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发展,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域也有初步的涉猎。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典范,接受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的研究则是全新的研究课题。文章从接受的相关研究、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相关研究、接受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相关研究等三个层面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阐述接受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谢冰 《华章》2012,(13)
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暴力革命学说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最终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唯一正确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革命战争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经验总结,它以新的形式和新的结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已被实践证明的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本文仅就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对这一革命道路的探索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代表邓小平来到广西,通过恢复和发展广西党组织、改造旧军队、发展地方武装力量,并把我党掌握的武装力量挺进敌人力量薄弱的百色举行武装起义,创建红七、红八军,开展土地革命和根据地的各项建设.他以切身的实践为左右江地区"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井冈山精神: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中国革命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样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正确道路.井冈山时期留下的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井冈山精神,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相似文献   

17.
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代表邓小平来到广西,通过恢复和发展广西党组织、改造旧军队、发展地方武装力量,并把我党掌握的武装力量挺进敌人力量薄弱的百色举行武装起义,创建红七、红八军,开展土地革命和根据地的各项建设。他以切身的实践为左右江地区“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和根本保证。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过程中,"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突出成果和伟大创举。"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理论与实践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与实践做出的独创性贡献,而且对于领导中国建设的中国共产党人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以翔实的资料及其较为缜密的梳理,系统入微地评述了1929年下半年至1930年上半年红五军挺进鄂东南的历史功绩:消灭和瓦解了反动武装;开辟和扩大了根据地;引导鄂东南地区走上了工农革命武装割据的道路,等等。  相似文献   

20.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的关键时期,科学判断时代形势,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开始了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其开始的标志主要体现在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和这次飞跃所蕴含的“活的灵魂”两个方面。两者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共同促成了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飞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