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侔与制约逻辑语用学1、2、3准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果说,韩非在《韩非子·难一》里揭举的分析到客观的项且包含客观的2元关系的客观世界的逻辑规律“不自相矛盾律”堪称中国古代客体逻辑语义学的范例,那么,墨翟在《墨子·小取》中关于“侔”的“是而然”、“是而不然”等一系列讨论则开了中国古代客体逻辑语用学的先河。客观事件间的客观的制约关系就是刻划清楚后的充分条件关系或必然  相似文献   

2.
中国式现代化有其自身的逻辑,从哲学的观点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然逻辑、必然逻辑和应然逻辑的统一。实然、必然、应然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三对范畴,也是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三个环节。其中,实然指向本体论层面,必然指向认识论层面,应然指向方法论层面。实然、必然、应然这三重逻辑环环相扣,在深入事物本质的同时,也提供价值论和方法论的逻辑指引,推动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从实然的本体向度出发,中国式现代化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全新时空方位,这使得中国式现代化既具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从必然的认识向度分析,中国式现代化内含历史必然性、理论必然性和实践必然性,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应继续坚守其本质要求。从应然的实践向度思考,中国式现代化须通过“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及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等策略方法实现自身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3.
黄生借书说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相似文献   

4.
《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的议论文。本文拟就议论性散文的特点,试从逻辑的角度做些分析,以便于对其内容的理解。文章开头说:“古之学者必有师”,点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开门见山,一目了然,并且蕴含着“今之学者更不可无师”的意思。“学者必有师”是一个必然判断,一个“必”字似有千钧之力,它表明韩愈对“有师”的观点十分明确,态度十分肯定。如果将“必”字改为“皆”字,变成实然判断,就会精神大失,看不出作者的坚决态度了。为了进一步明确论点,使问题讨论集中,不发生歧义,作者又对“学者必有师”这个判断中的重点概念“师…  相似文献   

5.
①书非惜不能读也。②子不闻藏书者平?③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夭子读书者有几?④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⑤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老无论焉。⑤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①非天人之物而强做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吴。”③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庆藏焉,曰“始俟异日观”云尔。袁枚《黄生借书说》)则纯题]1.“祖父积”中的“祖父”是指()A祖上B.爷爷C.祖父、父亲D.祖宗2.分别比较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和词性是否相同,判断正确的一项是()J①然天…  相似文献   

6.
教育立国是陶行知先生的一贯主张.早在金陵大学时期,他就在其毕业论文《共和精义》中系统阐明了教育与建设共和国家的关系:“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党见,非教育不除;精忠,非教育不出。教育良,则伪领袖不期而消,真领袖不期而出。而多数之横暴,亦消于无形。况自由平等,恃民胞而立,恃正名而明。同心同德,必养成于教育;真义微言,必昌大于教育。”陶行知认为,共和之要素有二:一曰教育;二曰生计。“然教育苟良,则人民生计必然渐臻满意。可见教育实建设共和最  相似文献   

7.
三、关于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教材知识短文说:“所谓必要条件,是指这样一种条件:没有这个条件,就必然没有某种结果,但是有了这个条件时,却不一定有某种结果。”这就是说,要产生某种结果,需要诸多条件合作起来,共同发挥作用才行,缺少任何一个条件都不行,而仅仅具备任何一个条件也不一定行。这种逻辑特性亦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概括为“无之必不然,有之未必然”。例如“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写出反映现实生活的好作品”这个假言判断,“深入生活”是“写出反映现实生活的好作品”的必要条  相似文献   

8.
中国逻辑界曾对有无中国逻辑的问题形成了尖锐对立的意见:有“中国逻辑”;无“中国逻辑”。张忠父教授的《中国逻辑对“必然地得出”的研究》一书是对“无中国逻辑”观点的一次有理有据、有份量、严肃而认真的回应。  相似文献   

9.
中国逻辑界曾对有无中国逻辑的问题形成了尖锐对立的意见:有“中国逻辑”;无“中国逻辑”。张忠父教授的《中国逻辑对“必然地得出”的研究》一书是对“无中国逻辑”观点的一次有理有据、有份量、严肃而认真的回应。  相似文献   

10.
陈子褒(1862~1922),号耐庵,广东新会人,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著名的小学教育家。 论儿童教育。陈子褒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他认为“一国之强弱,系乎人才;人才之盛衰,系乎教育”,而“高楼必从地脚起,开花必从树头起”,所以,童蒙教育关系至重。他坚决主张废止儿童读经,以为“学堂不难,难于在今日兴学之教习;不难于聘教习,难于教科书。苟无教科新书,虽聘请通人主持讲席,然  相似文献   

11.
《论语》作为儒家最为重要的经典之一,历来注解阐发者众多,又因时代和文体的特殊性,歧解也颇多。《论语.里仁》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之,主要有四种观点,但对“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为什么还要“得之”且是“不以其道得之”这一显然不合逻辑的问题,大都没有过多关注或给予合理的解决。本文认为“得”的语义指向为“处”和“去”,即以“不以其道”、“得之”各为一读,句意便通晓达畅。  相似文献   

12.
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所选《报任安书》(节选)的注释有些地方值得商榷,如对篇名的注释,对“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句中的“与”的注释,对“刑不上大夫”的处理。本文对课本注释不当之处进行分析说明,并提出参考性的处理意见。  相似文献   

13.
在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第二册)一书中,对“万物作焉而不辞”这句话中的“不辞”二字认为不好懂.并引用了魏源在《老子本义》中的观点把这句话解作“万物作焉而后应之不辞耳,此因应无为之道也”.“不辞”就是不拒绝.完全顺应万物,也就是无为而治的意思.其实随着如今有关《老子》的各种出土文献的出现,为我们研究这句话提供了大量材料,对此,通过对字形及读音的比较分析,以及联系上下文意,得出始、辞()形近音同,“辞”在此句中可译为“主宰”之意.  相似文献   

14.
"一尘不染"最早来源于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初品中菩萨释论》卷八,其最初形式为"一尘不着身",宋代的时候最终固定为四字格"一尘不染",在历史上还有"一尘不立"、"一尘不受"、"纤尘不染"、"一尘不到"、"不染一尘"等众多形式,因为音节对称、音韵和谐、通俗易懂、强调性强等原因在竞争中取胜,发展到现代,意义扩大,多含有褒义色彩。  相似文献   

15.
语气副词“势必”由非词的分立的句法单位词汇化而来。在古汉语中“势”与“必”共现有四种句法类型:其 “势必” VP;主语 “势必” VP;小句 “势必” VP;“势必” 小句。在这四种句法类型中,“势必”为副词的形式标志有三个:“其势必”中的“其”由指示代词转向人称代词;“势”的实指义虚化;“势必”居小句首表示一种主观态度。根据上述标志,“势必”作为副词形成于魏晋南北朝与唐宋时,完全成熟于元明清时期。其词汇化的主要因素是“势”的意义虚化,与“必”融合为一个复音副词。  相似文献   

16.
“忍无可忍”这个成语意义的源头是“忍之无可忍”,形式是借鉴汉译佛经的“忍不可忍”之后类推而成的。踏踏实实阅读第一手资料、仔细深入地分析文献例证。是保证溯源准确的前提。  相似文献   

17.
以个体本位为文化基因的"自由"概念来自西方,却与殷海光恃才傲物、特立独行的个性暗合,因而成就了他最近乎西方个体本位的自由观."志道之士"的历史使命又决定了殷海光个体本位自由观"分裂"与"两难"的本土命运."自由思想者"与"志道之士"两难取舍的背后,是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生存之道的冲突与较量.殷海光以生命为代价向世人昭示的,与其说是西方自由理念,不如说是对西方文化的质疑,以及对中国文化的进一步反思.  相似文献   

18.
"自然"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一个重要的范畴。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存在着一种以"自然"为核心的文学观,系统体现在魏晋六朝《文心雕龙》、《诗品》两部鸿篇巨制中。刘勰以"自然之道"为基础,以"自然"为核心探讨了文学发生、文学创作以及文学风格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建立了相当系统化的"文道自然"观。钟嵘《诗品》则在诗歌理论上确立了"自然英旨"的审美标准,提倡"即是即目"的"直寻"创作方法,进一步促进了"自然"论文学观的确立,并对后世文论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9.
小屯村中村南新出的甲骨有514片,否定词共7个:不、弗、非、毋、勿、弜、亡,本文对村中村南的否定词进行整理并探讨。  相似文献   

20.
《礼记·礼运》"外户而不闭"的"外"应作"間"解,意思是"留着缝隙"。《礼记·檀弓》"嗟来食"中"嗟",相当于西北方言中给对方东西时呼唤对方的"加",为一般性的呼唤语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