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更正     
我国首位国际邮展评审员梁鸿贵曾在明信片上为我题词“邮谊至上”,表达了老一辈集邮家对邮谊的珍视。每当我看到达张明信片,总联想到那些曾支持与帮助过我的国内外同好,荷兰集邮家德拉马就是其中的一位……  相似文献   

2.
台湾寻邮记     
宋晓文 《上海集邮》2011,(12):31-33
作为一位专职集邮工作者,我曾经因举办集邮活动接待过多批台湾集邮家,并与陈继勋、俞兆年、蔡英清等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台湾集邮家们多次邀请我能有机会到台湾一游。这几年间,福州的不少邮友先后踏上宝岛之旅,纷纷从台湾给我寄来邮资明信片,让我感受到在台湾寻邮的乐趣。女儿的对象是台湾同胞,将在台湾举办婚礼。我们一家组成了一个“福州亲友团”,踏上了台湾之旅。作为集邮者的我更是感受到旅游、集邮、省亲的多重快乐!  相似文献   

3.
罗华生是一位资深老集邮家,曾担任四川省邮协常务理事,重庆市邮协副会长等。 1950年初,他在湖北省军区工作。一天,他与一位参谋在办公室谈集邮,提到没有集得军用邮票。恰巧司令员王树声路过听见,问他:“你集邮呀,很好,军用邮票我还有。”随即对警卫员说:“把我的那些军用邮票拿来送给他。”一下子,他就有了22枚黄军邮。  相似文献   

4.
肖高键 《集邮博览》2010,(10):80-81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国际形势一派大好,集邮交友也不仅限于国内各省市,还发展到与外国邮友的友好交往,互通信息交换邮品,增进邮谊。在那个时期,我也曾收到过英国一位"邮友"的来信,要与我交朋友并要我给他寄一些中国的邮票邮品。  相似文献   

5.
“红花古封”这个名字是已故台湾集邮家黄建斌提出来的。在1964年12月台北出版的《中国邮刊》第10期上,他发表了一篇题为“绿园红花古封实录”的文章。“绿园”是指他的藏品,并刻有一个“绿园”二字的收藏印。何谓“红花古封”?我理解应该是只贴有红印花暂作邮票的实寄封。台湾集邮家和外国集邮家在所著文中所谈的“红花古封”,其中有不少并不是真正的“红花古封”。他们  相似文献   

6.
在世纪之交由上海和澳门联合举办的庆祝澳门回归一周年邮展上,我的《贝多芬》专题邮集受到好评。有邮友问我,把这样一个不乏成功先例,又源于西方音乐历史的“老专题”,搞到目前这番有所“创新”,一定颇多感受。我静心想来,到也确实如此。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邮乘》是中国早期邮刊中的著名珍本,它是“邮王”周今觉的心血与邮识的结晶。陈志川曾高度评价说:“如果没有《邮乘》一书,也许现在中国的集邮家仍会迷恋于美观大形的杂俎西邮。而今日国邮之能被国人所注意者,《邮乘》一书可居相当之功绩矣。”《邮乘》以其开创性的华邮  相似文献   

8.
本刊讯 4月24-27日上海市黄浦区集邮协会赴安徽、江西集邮旅游,基层代表与特邀嘉宾50人参加了活动。 4月26日在景德镇市政协礼堂,黄浦区邮协举行“2009黄浦区邮协专题邮票研究会暨著名集邮家、集邮作家林霏开向景德镇市老年人集邮研究会赠送集邮著作仪式”。  相似文献   

9.
2015年3月8日,适逢"灵璧石—庆云峰"退思园双联普通邮资明信片在同里古镇首发,我特意将珍藏的多枚1995年吴江邮电局发行的退思园明信片贴上邮票,盖上了两枚活动当天的纪念邮戳。细细欣赏之下,忽然感觉只在明信片上贴上邮票、盖上纪念邮戳,对于展现世界文化遗产风光的明信片而言,似乎还缺少了些什么东西。想着想着,我猛然想到,来过同里退思园的集邮家不计其数,何不请其中的一位集邮家给我签名呢!于是,我第一个想到了与我有交往的老集邮家唐无忌先生。那是1983年10月,当时还没有实行"双休日",应该是  相似文献   

10.
2013年8月,正是草肥马壮的好时节,英国皇家邮学会和蒙古年会在蒙古首都乌兰巴托举行,中国与蒙古的集邮家一同探讨邮学,增进邮谊。本文谨简述蒙古和俄蒙商道鼎盛时期的历史,并介绍俄国通过俄蒙商道传递的早期邮品,以及恰克图熏蒸邮件等过去少为人涉及的邮政史史料。  相似文献   

11.
林丰年 《集邮博览》2010,(10):32-33
水原明窗先生1924年生于日本奈川县,是日本著名集邮家。1993年病逝。他生前曾担任日本邮趣协会理事长,长期致力于收集研究中国邮票,积极推进中日友好交往,与我国多位集邮家之间具有深厚情谊,是我国集邮界所熟悉和尊敬的一位老朋友。  相似文献   

12.
周煦良(1896-1984)中国集邮家、翻译家、教授。1955年向上海文物管理委员会(后转到北京)捐献外文邮刊2500册。其中包括英国皇家集邮学会早期会刊《伦敦集邮家》300余册,著名的《大英集邮》杂志200余册,这批邮刊中许多是其父、号称“中国邮王”周今觉的  相似文献   

13.
钟笑炉先生是被我国邮坛誉为“中国近代票权威”的大集邮家。我与钟先生的神交是从1947年订阅《近代邮刊》开始的。为了补齐1946年第1至12期“近代邮刊》,先曾去函询问,出乎所料,款未汇而刊已来。此后每有求助于先生,大多如愿以偿。1947年9月,当我拜读《近代邮刊》第20期钱希清君介绍发现百城凸版2元、5元2种12度齿票的报道后,时正值我刻意研究百城版并收集所缺不同纸质和齿孔票之时,随即与钟先生联系以求其帮助补缺;又一次出乎意料,蒙先生惠寄2种旧票各1枚。通过两次的通信联系,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4.
由我国著名邮学家吴凤岗主编,北京市集邮协会编的《实用集邮辞典》第134页上有“邮资图”条目,内容如下: “印在邮制信封、明信片和邮简上的邮资图案称邮资图,按我国邮电部规定:此种邮资图只能作为该图的信封、明信片、邮简纳付邮资的凭证,剪下后另贴在其它邮件上无效。”在第135页上有“邮政明信片”条目,内容为: “即有邮政部门发行的明信  相似文献   

15.
“惠我邮票,不如惠我邮识”,有口皆碑,在集邮界成为一句名言。举凡在集邮收藏,抑或集邮学术研究获得成就者,无不得益于博览集邮群书(包括相关的文献史料、图书资料)。成功的集邮家、邮学家、必然也是一位孜孜不倦阅览、收藏、研究集邮图书资料的集邮文献收藏家,因  相似文献   

16.
<正>又将到了生肖邮票发行时节,我从藏品中翻捡出一张寄自上海的贺年明信片,由此回忆起一段集邮往事,特记之。这张明信片(图1)由集邮家俞鲁三(1927—2011)从上海寄给当时在北京工作的我,贴一枚《辛未年》生肖邮票,销此票发行首日“上海200040”日戳,背面盖有红色“北京800(专)”投递日戳,日期为1991年1月8日。  相似文献   

17.
欣赏盛澄世老先生生前珍藏的体育实寄封,甚是精彩。盛老是体育集邮家,他在世时与体坛健儿结下邮缘,收藏了自23届奥运会起的历次国际大赛中,我国体坛健儿取得世界冠、亚军的签名封。他组编的《中华健儿争雄世界体坛》专题邮集在1987年第二届全国体育邮展中获荣誉奖。当时出席会议的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为他授奖。1993年荣获“华东协作区首届  相似文献   

18.
2003年11月28日是日本著名集邮家、日本邮趣协会理事长水原明窗先生逝世10周年的日子。1993年12月14日,我收到日本邮趣协会寄来的讣告。依据水原先生的遗嘱,讣告是他去世后十天寄出的。  相似文献   

19.
集邮九问     
您集邮的起因是什么?谁是您最钦佩的集邮家?在中学时期即立志毕业后投考当时誉为"铁饭碗"的邮政局。与邮结下不解之缘。开始了收集当年的常用邮票。我最钦佩的集邮家是钟笑炉、吴凤岗。  相似文献   

20.
徐星瑛(1919—),浙江桐乡乌镇人。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名誉会士。  在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首批名誉会士和会士中唯独徐星瑛,除了中国邮票博物馆鉴定室鉴定专家和上海市邮协学术委员两个学术性很强的头衔外,再也没有任何“一官半职”;徐星瑛虽曾只以《华东区邮票》在全国邮展中拿过镀金奖,但在世界邮展摘取高奖的集邮家都忘不了他的支持;徐星瑛虽然没有出版过个人的邮学论著,但是多种经典性集邮文献都少不了他参与审稿。他写的《试析上海的“星期戳”》一文被评为全国优秀集邮学术论文……他是一位研究型的集邮家,无论对中国票、外国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