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双灵同体"是一种神秘的文化现象。解读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小说《别名格雷丝》中出现的"双灵同体"意象,探究作者展现男女两性、自我和他者以及边缘和主流之间争斗、妥协、胶着状态的书写意图。阿特伍德用隐蔽的方式书写了妇女的边缘地位和不止的反抗,它是作者精心布置的写作策略。  相似文献   

2.
在儿童文学的翻译中,译者若具备双性同体(Androgyny)意识,就能更好地调和阴性气质和阳性气质,其译作会更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3.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看,翻译本质上也是一种交际行为。译者的责任是努力做到使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企盼相吻合,力争实现最佳关联。可是,在翻译实践中往往会存在些许翻译交际失败的情况。文章认为在翻译过程中,由于交际环境发生巨大变化而引起的关联性缺失是导致翻译交际失败的原因,具体表现在信息意图与交际意图的分离、语境假设的耗损与取消和语境含意的流失三个方面。选用《雾都孤儿》的荣如德译本和何文安译本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该如何重构关联,使交际在跨语言跨文化环境中得以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4.
《大学》作为《四书》之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思想和政治智慧,目前对其英译研究少之又少。以切斯特曼的翻译伦理五个模式为视角分析马礼逊和修中诚的两个《大学》译本,认为修中诚的译本忠实再现原文和原作者的意图,关注读者接受效果,顺利实现两种文化和语言之间的对接和信息传递,坚持了译者规范的伦理和专业责任的伦理。  相似文献   

5.
翻译中对文化因素的处理一般分为两种方法:主要以源语文化为归宿和主要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这一区分是基于对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两种英译本在隐喻,明喻和典故等方面翻译的分析上做出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考虑到不同的翻译目的,文本类型,作者意图以及读者对象,两种方法都能在目的语文化中完成各自的使命,因而也都有其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6.
《小城畸人》作为美国现代文学最著名的短篇小说集,1983年首次在中国译介,并于2020年重译出版.近些年,文学作品的重译成为翻译研究的重点.对比研究两个时隔多年的译本,分析旧译本中出现的疏漏或误译、语言陈旧、言语生硬拗口等问题,发现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译文的忠实性、曲解原作者的意图,也会给读者造成困惑.重译文学作品能够在...  相似文献   

7.
女性自我意识和双性同体是伍尔夫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重要内容,二者代表了伍尔夫的女性文论的发展过程.文章结合伍尔夫的两部小说<远航>和<奥兰多>,论证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文学理论从以树立女性自我意识为起点到走向双性同体为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8.
基于双性同体理论分析库切的《等待野蛮人》,可以看出主人公行政长官身上兼具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两种性格特点.由此体现了从双性同体视角分析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建构的机制,有利于男女两性树立正确的社会性别意识,促进男女两性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两千多年来,辞、赋同体与辞、赋异体这两种文体观一直同存并行,辞、赋关系也因此显得交缠纠错,扑朔迷离.通过梳理辞、赋同体与辞、赋异体这两种文学观念的演变,并重点比较辞与赋在句式与写法上的同异,得出以下结论:两汉时期楚辞与赋较为接近,辞与赋基本上是同体的;汉代以后随着骈赋、律赋、文赋等相继产生,赋与楚辞渐行渐远,面目迥异,则应当遵循辞、赋异体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自柏拉图起,双性同体概念便出现了,此后又经历了弗洛伊德以及拉康的再发展,到弗吉尼亚·伍尔夫正式把双性同体思想引入文学,可以说双性同体思想变得越来越成熟。迈克尔·坎宁安作为当代具有代表性的男作家,对双性同体思想做出了新的诠释。坎宁安的《时时刻刻》是以《达洛维夫人》为蓝本进行的再创作,二者本身有着不可割舍的关系。该文欲对坎宁安的《时时刻刻》和伍尔夫的《达洛维夫人》中所体现的双性同体思想进行对比分析,进而得出坎宁安对双性同体思想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1.
《西游记》中包含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信息,如成语、一语双关修辞手法等。现今,最有影响力的两个《西游记》全译本的译者分别是是英国翻译家詹纳尔和美籍华人教授余国藩。本文从哥特的关联理论的视角出发,从认知语境、交际意图、译文形式等多方面对比分析,发现余国藩的译本更好地阐释并传达了原作的美,实现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12.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男性和女性两个力量,两种力量都应该是相互交融、和谐统一的,任何一种力量的缺失都会打破两性间的平衡,造成不平等。汤亭亭的《女勇士》仅将双性同体理论用于塑造融合两性优点于一身的女勇士,却未能将该理论运用于对男性及两性关系的描述中,也便无法真正消除性别二元对立。而伍慧明的《骨》中的男女主人公不仅各自具备两性的优点,且和睦共处,达到真正的二元融合。在当今多元化社会背景下,应全面深入地理解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正视性别差异、互为补充,以实现两性和谐。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将选取朱生豪同梁实秋的莎士比亚《麦克白》译本,就两位译者的翻译思想进行探讨,并通过语言实例在语篇语境、节奏韵律、典故修辞、文体风格等方面对两个译本的翻译策略差异进行分析讨论,探究译者的翻译思想如何作用于各自具体的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14.
卡森·麦卡勒斯是20世纪美国南方重要的作家之一,处女作《心是孤独的猎手》一发表就立即震惊美国文坛。双性同体的性格是她笔下人物的一个最突出的共同点。但是现有的双性同体解读容易最后落入探寻作者生平和性格特点的窠臼中,而忽视了麦卡勒斯文学创作的初衷。如果运用怪诞视角切入文本,解构传统双性同体理论.就不难发现麦式双性同体的创造性,它是矛冒的,不确定的,流动的,富有变化的。  相似文献   

15.
语用学是一门研究语言使用者的语言的学科,与翻译有着一样的研究对象,同为语言的使用和理解。近年来,语用学理论已越来越多地介入到翻译研究之中,为翻译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思考方法。文章从语用学视角,通过对《红楼梦》维吾尔语译本中的称谓语、委婉语和熟语的分析,浅析了语用学理论在汉语和国内少数民族语言之间的跨文化翻译中的应用,阐述了语用学理论对翻译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对汉语-维吾尔语文化负载现象的翻译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同时还讨论了语用学视角下的翻译不仅应追求形式和语义的等值,更应根据语境寻求语用意图的等同。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通过对“双性同体”观的文学起源及伍尔夫“双性同体”思想的形成进行探究,叙述《奥兰多》中“双性同体”思想的体现。伍尔夫的“双性同体”思想不仅对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她的创作思想和实践有着重大的参考意义,而且这一思想对于当今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发展也起着拓展视野的作用,可以借此跨越性别矛盾和性别差异的传统思路,进而推行一种更具包容性,更趋完美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7.
"双性同体"诗学与萧红的文学创作内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双性同体"最初在荣格心理学中得以理论的定型,随后由女性主义者弗吉尼亚·伍尔芙发展并得到进一步的阐释。作为一种女性主义价值观,"双性同体"正逐步走向作为一门诗学的位置。萧红在她的女性文学创作中,以"双声话语"的文本意识、"童心"状态的整合创造力成功体现了"双性同体"诗学的文本内蕴,从而揭示了她文学创作的独特性和超前性,也更加印证了"双性同体"诗学观的价值和魅力。  相似文献   

18.
"双性同体"、"双性和谐"是如今文学创作与研究中探讨主题之一,且彰显了现代性别文化理想.本文以双性同体的和谐与力量为视角,追溯中西方有关 "双性同体"的文化渊源以及"双性和谐"提出的理论基础,阐明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对追求双性和谐理想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19.
英国著名女性主义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认为双性同体才是真正理想的写作理念,而她的作品《海浪》一直被认为是一篇双性同体的完美作品。然而,本文通过对该作品叙事声音的分析得出结论,虽然伍尔夫被称为女性主义的斗士,但她的作品并没有达到真正的双性同体。男性仍然占据主宰地位。  相似文献   

20.
从翻译策略和用词风格两方面对比分析《瓦尔登湖》的两个译本。在翻译策略上,徐迟多采用直译的方法,尽量保持了原作的句法结构;王家湘主要采取意译的方法,更加着眼于文字的流畅自然,必要时改变了句子的结构。在用词风格上,徐迟的译本含蓄典雅、隽永恬淡;王家湘的译本平实自然、轻松活泼。两个版本各有美妙之处,但纵观全局,笔者认为徐迟的译本更能传递出原作的神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