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说过这样一句话:“采访是记者的生活.”这话很有道理,既道出了记者生活的特点,又反映出采访的本质特征. 我采写过一篇《上海老乡》的通讯.这篇通讯就是在兰州附近一个小站月台上候车时发现的线索,在火车上完成采访的.当时,我准备乘火车向西到酒泉去,在月台上遇到了也在候车的某部王政委。“听口音,是江浙一带人吧?”我问.“怎么说呢?算半个祁连半个上海吧!”他把半个说得挺重.“这怎讲?”我很好奇地问.“我喝了十多年黄浦江的水,又喝了十来年祁连山的水.所以,我既是上海人,又是祁连山人.”他一字一板说得很认真.“照你这么说,我也可以称是半个上海人了.”我接上说.“噢!!”他脸上显出很感兴趣的  相似文献   

2.
诗人曾卓     
诗人曾卓有一个突出的额头。或者说,一个很特别的前额。这是一个诗人的额头,是诗的象征,智慧的象征。他是一个思想者,曾经有人以此为题给他拍摄过照片。而他同时是古道热肠的一个人,一个敢于说话的人。因为热心肠,他最肯帮助人。他曾经为老年徐迟找了一位助手,使得徐迟在晚年多了一分快乐。也因为热心肠,我也才能经常地向他请益。《闻一多全集》参评国家图书奖,需要有专家的推荐意见,因为近便,也因为闻一多是诗人他也是诗人,我想到了曾经拜访过的他。他很痛快地答应了下来。于是我知  相似文献   

3.
他遇见她的时候,是在一家很小的餐馆,人多桌子少,老板便让他们挤张桌子.她一坐下来,便掏出纸巾拼命地擦她面前那方桌子.很简陋的餐馆,生意却出奇地好,这边没吃完,那边已经有人在等位置了,所以桌子实在是油腻得很,她一遍遍地擦,咬牙切齿地擦出一大堆纸巾来.她去门口丢纸巾的间隙,他跑去她的位置上坐,已经擦得干干净净的,刚刚好趴下来打个盹,假装什么事都没发生.  相似文献   

4.
家里添了电视机,的确有了许多快乐.刚开始那阵,一家人早早坐在电视机前,守着看一个个节目.渐渐地,我就有了“累”的感觉.我的业余爱好是“爬格子”,看电视的愿望是多欣赏一些好的文艺节目,尤其想看看电视剧.可许多时候,我眼巴巴坐  相似文献   

5.
在很多人想象的旅程里,总有一站是巴黎。在他们的精神地图里,这是从未踏足的家园;生活在别处之后,它又是去往"自由"的终点站如果一个蛋很好吃,确实没必要去认识下此蛋的母鸡,但是如果一个人生前写过很多让你会心一笑的作品,去他长眠之地见上一面,晚则晚矣.  相似文献   

6.
老话儿爱说"采风"或者"体验生活",都是督促写作者要去接近生活,似乎正常的风吹不到一个写字的人.这说法的前提很像"缺什么补什么",也强硬地把一个写作者隔绝排斥在生活以外,好像他刚从外星球降落人间,要专项地去关注体验和接近人类的日常生活,这说法真是要多可笑就有多可笑.只要你是地球人,活着就必然被风吹,被生活折磨,是个人就逃脱不掉的.或者有人硬要拆分出"文学的生活"和"非文学的生活",而这个所谓的"文学的生活"本身离真生活又远又假.  相似文献   

7.
江志顺,中等偏上的个头,像个北方汉子,但从他高高的额头和宽宽的嘴唇上,还是依稀可以看出他南方人的特征。他一头乌发,腰板笔直,反映敏捷,健步如飞,这使人很难想到他已经过了55岁生日。为了给新改名的《军事记者》准备稿子,我们想写他的一篇专访,他很爽快就答应了。但他任务多,工作忙,八小时以内很难有时间坐下来接受采访,只好见缝插针、断断续续地抓住他采访。  相似文献   

8.
有一个青年记者到一个著名教授家里去采访,一进门就紧坐在教授的身旁。采访过程中他还不时地在教授的工作日记上瞄来瞄去。老教授十分生气,干脆合上日记不谈了。采访到此中断,记者败兴而归。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每个人的周围有一种“光环”,叫做个人“微观空间”,尽管他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它确确实实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不信请看如下现象:在图书馆的一张长椅上如果已有一个人坐着,那么后来进去的另一个人就会远他而坐,如果别的地方还空着,他还会另择雅座;在不是很拥  相似文献   

9.
日本人爱读书--很多到过日本的中国人都有这样的印象.在拥挤的电车和公共汽车上,常常看到一手拽着吊环一手托着书的公司职员;在地铁月台的座椅上,常见到那些不肯放过短暂阅读时间的家庭主妇.有着这样爱书的国民,那么日本的出版界不就是捧着金饭碗了吗?  相似文献   

10.
自我感觉     
上大学时,一位很儒雅的老师说过一件小事:有一次他上街理发,理完后便去逛书店,遇到几位同事还聊了一会儿.回家后从穿衣镜里发现,自己的内衣领子很别扭地在外面支叉着.当时他感触很深:一上午竟没有一个人给他指出来.  相似文献   

11.
17岁那年,刘浏穿上军装,自豪地走进大山,在群山环抱着的火箭兵军营生活、战斗了5个春秋。其间,他自招待所招待员迈上了写作成才之路。在写作之路上,他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农家子弟特有的吃苦耐劳精神,终于成为陕西省作家协会中年轻的一员。刘刎的写作激情,是军营火热的生活点燃的。1983年春天,入伍刚几个月的他就听到这样一件事:一个星期天,他所在的部队有个战士到城里办事,在公共汽车上见几个扒手淘旅客的钱包,便挺身而出与扒手搏斗……这一英雄壮举在他的脑海里回旋。他常想:“如果能把这件事报道出去,让社会上更多的人都…  相似文献   

12.
<正>我是在战乱的年代里1931年出生的。出生后妈妈带我非常不容易,因为我父亲就没有管过我和母亲的生活,可以说他是很不负责任、不称职的父亲。为此,母亲带着不满周岁的孩子到处折腾。抱我到过母亲的同学家住过,后来又到叔伯叔叔、婶婶家呆过。母亲是很要强的人,不愿意过这样的生活。不久母亲遇到一位学过助产工作的郭姨,她的丈夫死了,不愿意在封建的大家庭里坐守。母亲也是在盛京医院学过助产工作,就这样两个人合开了一个小诊所,自己心情好多了。孩子仅一周岁怎么办呢?没办法只能把  相似文献   

13.
武凌霄现在居住的小屋让人无法相信他是一个发表了百万字作品的作家.由于一张大床占去了将近三分之二的地方,屋内狭小的空间略显凌乱,日光灯发出的昏黄光线将屋内的场景不很清晰地映照出来.这就是他在太原生活所需的全部,而工作则需要在不远的一个网吧里进行.他的近100万字的 7 部小说大部分都是在网吧完成的.  相似文献   

14.
一个孩子的认知,是从他接触到的第一个人开始;而一个孩子生命的打开,是从他阅读到的第一本书开始。他每天都在长大,每天都在朝前走,一直走向外面的世界。他读的书,文字在渐渐增加,图画在渐渐减少,故事渐渐由浅变深。可是最初的那个人、那本书,已经变成了他的一部分,在他的呼吸和生命里。  相似文献   

15.
一个孩子的认知,是从他接触到的第一个人开始;而一个孩子生命的打开,是从他阅读到的第一本书开始。他每天都在长大,每天都在朝前走,一直走向外面的世界。他读的书,文字在渐渐增加,图画在渐渐减少,故事渐渐由浅变深。可是最初的那个人、那本书,已经变成了他的一部分,在他的呼吸和生命里。  相似文献   

16.
选择     
《兰台内外》2010,(1):63-63
有这样一个故事:三个人先后经过一个原始森林,而且都是在森林里迷了路。第一个人在森林里走了三天三夜,也没能走出去,这时他来到一个分岔路口,他观察了一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走左边的路,他很幸运,走了没多远,就到了森林的边缘,他成功地走出了森林。第二个人也在森林里走了三天三夜,  相似文献   

17.
人们在收看电视情感节目时,总是期待冰释前嫌、亲人团聚,期待着有一个美好的结局,但是生活中并不是每一个故事都能如人所愿。曾经拍过一期关于寻亲的节目:一位父亲在二十年前因为家庭生活困难,把一个女儿送人了。二十年来,他一直很想念女儿,总是隔三岔五地去女儿养父母的邻居那儿打听情况。这种状况因与养父母家的邻居失去联系  相似文献   

18.
深入群众之中,了解和反映读者的愿望和要求,是党报记者的一个光荣传统.早在四十年代,周恩来就要求过《解放日报》的记者:“我建议你们除了必要地采访一些上层活动外,可以着眼于群众.譬如说,访问几个从战区流浪到重庆的擦皮鞋难童,或者访问嘉陵江几个渡口的船夫,或者访问重庆市内的公共汽车售票员,谈谈他们的生活和愿望.这种别开生面的新闻报道,也许会得到读者们的欢迎,不妨试一试.”  相似文献   

19.
李政 《出版经济》2006,(6):20-21
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作家、改革家和道德思想家.托尔斯泰之所以获得不朽的声誉,主要是由于他的两部小说<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托尔斯泰内心充满深刻的矛盾.他是一个个人主义贵族,而在他的晚年却很不成功地试图过一种穷苦农民的生活;他起初曾耽于声色,而最终却成为一个彻底的清教徒;他具有非凡的生命力,却几乎时时害怕死亡.  相似文献   

20.
广州最时尚的语言就是Update(合潮流),它是一种生活方式,夜晚跳迪斯科是这种生活方式的表达形式之一。如果你没去过蹦迪场所,他们一定会说你一点也不Update。 阿Dan是一个高中生,喜欢Update的他今年和一班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年轻人一块迷上了这种“疯狂派对”。开始,阿Dan在迪厅里只是跳舞,很快他就被拥挤和情绪到达疯狂状态的人群所感染,他觉得很好玩,很刺激,他看到这些人并不是纯粹跳舞,他们只是在那里不断地摇头,一整晚地摇头,像一台开足马力的机器人一样不停止,有的还边摇边脱衣服。朋友告诉他,你一点也不Update,像个纯情的小男生,他们吃了“丸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