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俄国东正教在哈尔滨的传播及其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中东铁路的修筑,东正教传入哈尔滨,并在当地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俄国东正教在哈尔滨活动期间,通过传教布道毒害中国人民,用“基督的福音”为侵略者开拓道路。但是,东正教在哈尔滨的传播过程中,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2.
东正教是基督教的一个分支,在988年通过罗斯受洗而进入俄国后即被定为国教。在以后的岁月中,东正教在俄国获得了极大地发展。东正教传入中国,是沙皇对中国侵略的一种手段。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东正教在中国并未像其他外来宗教一样获得广泛的传播。  相似文献   

3.
1860年以前,俄罗斯东正教向北京派驻了十三届传教团,它在中俄交往中扮演关键角色。为了管理驻京传教团,俄国方面制订了一套管理制度对之加以规范和督导;传教团在京拥有教堂、房舍、墓地和土地;传教团汉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北京研究,搜集与北京相关的材料与情报,这些构成他们“北京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迄今中文研究成果较少涉及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自从17世纪前期俄中关系形成以后,俄国早期对华政策在彼得一世时期(1682—1725年)发生了重大的转变。此前,俄国政府实行对华侵略政策。到彼得一世时期,这种侵略外交转变成了以和平为主要内容的政策。这时,虽然俄国仍没有完全放弃对中国的侵略活动,但从全局看,和平交往是两国关系的主流。这种和平关系以1689年俄中签订《尼布楚条约》为标志,到1728年《恰克图条约》签订后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相似文献   

5.
在2002年6月版的人教版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试验修订本·必修)上册第13页中 ,对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的史实是用一表格形式列出的 ,表格中在俄国割占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四十四万多平方公里领土前面列出了两个条约 ,即中俄《北京条约》和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而新教材中对这两个条约的签订情况及内容却没有详细表述 ,学生容易误解为中俄《北京条约》也具体规定沙俄割占了我国西北边界的领土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那么我国西北四十四万多平方公里领土到底是怎样被俄国割占的呢?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俄国伪装中立…  相似文献   

6.
1689年9月7日签订的《中俄尼布楚条约》,距今整整三百周年了。这个条约是中国与俄国在平等的基础上,通过和平谈判而订立的中俄第一个边界条约。条约的各项内容基本上是平等的,它对中俄双方都有好处。中国出席这次谈判签约的使团首席代表是侍卫内大臣索额图,使团第二名代表是都统、国舅佟国纲。使团成员有黑龙江将军萨布素、都统郎坦和班  相似文献   

7.
1939年8月23日,在日益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苏联和希特勒德国签订了为期十年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1939年9月28日,两国又签订了《苏德边界友好条约》(本文把这两个条约合称为《苏德条约》).苏德条约的签订,标志着西方绥靖政策的破产,粉碎了英、法挑动德国进攻苏联的阴谋,并为俄国赢得了二十二个月的时间.但是,苏德条约的签订,也使苏联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给国际共运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及恶果.  相似文献   

8.
周恩来同志在党的第十次代表大会所作的政治报告中,讲到要区分两种根本不同的妥协,并且指出列宁同德帝国主义签订布列斯特条约,是一种革命的妥协,而列宁的叛徒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干的则完全是另一回事.为了供同志们学习十大文件作参考,这里就布列斯特条约作一个简单的介绍.布列斯特条约,是苏维埃俄罗斯社会主义共和国同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在一九一八年三月三日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根据这一条约,苏维埃俄国失去了西部最富饶的、拥有四千六百万居民的一百万平方公里的领上,失去了全国铁路的百分之二十六和全国矿山、加工工业的百分之三十三,同时条约还规定苏维埃俄国赔偿德国军费三十亿卢布.列宁把这一条约称作是最野蛮的、带强制性的、屈辱的条约.(见《列宁全集》二十九卷第四十二页)为什么列宁要同德国帝国主义签订这样屈辱的  相似文献   

9.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沙皇俄国对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的侵略活动。1858年,它强迫清朝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中俄瑷珲条约》,霸占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1860年,沙俄乘英法联军攻占北京,以威胁手段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中俄北京条约》,把乌苏里江以东约四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强行划归俄  相似文献   

10.
中学教材《中国历史》第二册在提到《中法黄埔条约》时说;“同年(1844),法国侵略者也强迫清政府在广州附近的黄埔签订了《中法黄埔条约》,除取得英美两国在条约中规定的侵略权益外,又增加了在五处通商口岸传教的权力”(1987年第2版第103页)。新编高级中学课本《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  相似文献   

11.
李佳白是19世纪下半叶来到中国的美国长老会传教士,在清末民初来华传教士中有一定的地位。他为了更好地实现传教目的,学习中国礼节、研究儒家文化、与官民结交,探究深入中国社会的方法。李佳白的治水建议和赈灾活动,是他从事世俗活动的开端。他为教会购置房产引发教案,学术界对此案的论述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上半叶,基督新教传教士为摆脱其在中国政治、社会与文化活动空间受到极大限制的困境,及时调整传教策略。创办教会学校便是其重要方法之一。早期教会学校将西方近代教育制度、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引进中国,开启了中国的学校英语教学。特别是1818年创办的英华书院和1839年创办的马礼逊学校,英语教学已颇具特色。  相似文献   

13.
1830年2月,作为第一个被派到中国的美国传教士,裨治文与雅裨理同行到达广州。而后,传教士卫三畏和医生伯驾也先后于1833、1834年来到广州。基于基督教拯救全人类的伟大教义,他们想改变中国人的传统信仰,但传教活动所带来的客观效果却远远超过了他们的主观动机,可以说是收效甚微、事与愿违。  相似文献   

14.
17世纪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就开始了对东方尤其是古老中国的侵略,在帝国主义侵华过程中,传教士的活动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发生在山东的“曹州教案”(又称巨野教案)就是典型的外国资本主义以教案为借口达到其侵略目的的事例。  相似文献   

15.
李提摩太是英国的一名传教士,在晚清时期来到中国传教.他在中国有一定的影响,在当时是其他传教士所不能相比的.我们通过李提摩大在<万国公报>上发表的文章,对他的思想进行分析,并且公允地评价他对晚清中国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教会学校的兴起与近代中国的教育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来华传教士在中国创办了一大批教会学校,它们经过产生、发展进而走出成熟。教会兴学的目的是为了传教布道,或称之为“以学辅教”,但教会学校的出现打破了国人陈旧僵腐的教育观念,对以科举考试为中心的传统教育发出了猛烈的挑战,展示了新式教育的美好前景,并对中国近代教育改革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武夷山是近代世界红茶的主要产地,而临近武夷茶区的福建省会福州是晚清最早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和近代东南沿海重要的传教基地.美国新教传教士卢公明(Justus Doolittle,1824-1880)在华传教十余载,其传教活动的进行与福州茶叶贸易发展的兴衰紧密相连.后来他一度放弃传教,在福州茶叶贸易兴盛期间担任美商琼记洋行(Augustine Heard&Co.)的茶商翻译,直接参与晚清茶叶贸易的全过程.本文以卢公明的传教活动为主线,通过他与茶叶关系的个案研究,对传教士从商现象以及茶叶与福音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传教士的到来使中国人认识了西方世界。在中国的教会英语教学大规模开展以前,中西间存在较大的隔阂和误解。教会学校英语教学是外国传教士结合中国国情,针对中国学生开展的英语教学。它促进了中国教育的发展乃至中国的近代化,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探讨教会学校的英语教学图式对于当今的中西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七克》是1600年来华的西班牙传教士庞迪我的中文名作,其内容充分体现耶稣会所制定的"对异教徒进行道德战"的东方传教政策精神.庞迪我从三方面展开其"道德战"的步骤第一,对儒学的迎合;第二,对儒学的补充;第三,对儒学的批评.庞迪我的"道德战"具有两个特点(1)坚持避免与儒学发生冲突的传教政策;(2)坚持维护天主教教义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20.
传教士与晚清法制现代化的启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的过程,也是近代西方法律观念和制度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明末清初来华传教士传播的西方政法知识还是零碎的、肤浅的。19世纪四五十年代传教士对中国法文化加紧渗透,中国封建法律思想营垒开始分化,导致了中国法制现代化的观念启蒙。19世纪60至90年代传教士对中国法文化的扩张,进一步推进了中国法制现代化启蒙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