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山水文学的产生与确立与庄子美学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这种关系可分为三个层次。陶渊明、李白、苏轼与辛弃疾则是三个层次的代表人物。庄子美学给中国古代士大夫提供了一种理想的生存方式,这种方式又反过来影响着文学创作。庄子美学对古代山水文学的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
中国山水文学的产生与确立与庄子美学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这种关系可分为三个层次。陶渊明、李白、苏轼与辛弃疾则是三个层次的代表人物。庄子美学给中国古代士大夫提供了一种理想的生存方式,这种方式又反过来影响着文学创作。庄子美学对古代山水文学的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3.
环境文学是在自然文学、生态文学的基础上深化而来的,具有融合文学、生态学、环境伦理学、环境美学等多学科视角、思想、技巧、理论于一体的总体美学特征。环境文学已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但中国文学对这一领域的理论反思和创作研究还一直非常薄弱。中国环境文学应该在借鉴和吸收欧美环境文学的传统的同时加强本民族文化的修养,突出环境文学的文学性,创作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环境文学史诗性的作品。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宏观背景下,考察反思了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经新的史学观念和文化思想,指出在三度窨建构包孕大陆、台湾、港澳地区在内三大板块的本土化当代中国文学,以期开拓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新格局。全文分别对大陆由现实主义一元化到多元艺术形态并存的发展脉络,台湾与港澳文学因与中原文化的根脉关系而表现出对汉文化传统的体认与指归,作了艺术的、文化的、美学的深层次探讨;进而指出,对当代中国文学进行整体的观照,既是一种期待,更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5.
关于中国文学接受史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学接受史的研究实际上早就开始了,但是,关于这一课题的理论应用、基本原则、一般方法等等问题,至今还很混乱。20世纪80年代初期接受美学被引进中国后,大致经历了理论介绍、尝试运用、理论的中国化、中国文学接受史研究这样四个阶段。前三个阶段基本上属于纯理论的范畴,第四个阶段才是接受美学具体运用的时期,也是接受美学现实的价值所在。因此,现在必须就中国文学接受史研究所要遵循的原则和方法进行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6.
“佛典翻译文学”是研究外未文化对中国文学史影响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南北朝时期三种佚经——康法邃十卷《譬喻经》、失译十卷《譬喻经》和失译十卷《杂譬喻经》——的钩沉、流传和特征等问题的剖析,可以透视中国“佛典翻译文学”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7.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下称兵团)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整个文学框架中具有特殊性。它是指反映1949年第一野战军进军新疆至今这段时期表现兵团各项事业发展的文学,并具阶段性,是由军旅文学、军垦文学及屯垦文学组成的共同体,具有崇高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8.
在新世纪的历史语境和文化语境下,中国文学的转向问题是事关文学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张丽军的《谔谔之声》抓住了新世纪中国社会底屡问题日益凸显的社会背景,通过文学史料梳理,指出新世纪文学应关注社会底层问题,应对当下边缘人物和被现代化进程遮蔽的世界重新进行审美想象和审美阐释,并在承接中国新文学传统、重拾新文学的现实主义美学原则的基础之上进行新的美学原则建构,以此使新世纪文学在新的时代语境下实现突围。  相似文献   

9.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礼上,莫言先生提出文学是无用的观点这令人深思。回顾中国近现代文学史,文学无用论其实很早就被提出,其中以王国维的超功利文学观和周作人的平民文学论为代表。文学无用论阐释的是一种非功利性的、以"言志"为目的的文学理论,其不可小觑的美学功能,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在世界上是有着上下五千年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在这上下五千年历史的发展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文化。中国文学艺术具有丰富的魅力,为了更好的研究中国文学中的奥秘和魅力,需要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进行翻译。论及文学翻译我们不得不提许渊冲,许渊冲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文学翻译家,他从事翻译工作60多年,在文学翻译上孜孜不倦,并在不断的翻译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翻译美学理论,成为中国翻译领域的领军人物。该文针对许渊冲的文学翻译体现的美学特征、翻译理论、翻译美学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1.
王厚平 《海外英语》2014,(18):145-146,170
中国在世界上是有着上下五千年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在这上下五千年历史的发展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文化。中国文学艺术具有丰富的魅力,为了更好的研究中国文学中的奥秘和魅力,需要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进行翻译。论及文学翻译我们不得不提许渊冲,许渊冲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文学翻译家,他从事翻译工作60多年,在文学翻译上孜孜不倦,并在不断的翻译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翻译美学理论,成为中国翻译领域的领军人物。该文针对许渊冲的文学翻译体现的美学特征、翻译理论、翻译美学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2.
"寻根文学"和"先锋文学"在中国新时期文学中具有范式转换的意义,它们超越了手扪伤痕的"文革"追忆,以异质的美学试验来破解"文革"极端政治理性、寻找后"文革"时代新的现代性想象的可能性.两者不约而同地选择"疯癫"这一视角来展开现代性想象,"疯癫"第一次在新时期文学中成为自主的美学追求,具有了自足的本体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中国教育导刊》2007,(4):F0003-F0003
《中外经典视听图书馆》(10CD-ROM)内容宏大,包罗万象,藏书约计12000册,共分为:中国文学卷、外国文学卷、历史文学卷、生活博览卷、社会科学卷、自然科学卷、法律法规卷、英文原著卷、传世名画卷等九大卷。这些海里的内容只收录在十张光盘中,用普通的家用电脑就可以阅读使用,十大阅读功能,使您阅读变得更轻松、更快乐!最为突出的是在整个图书馆系统里加入了最为先进的语音朗读系统,所有的书都可以实现“听”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中国民族文学关注人生、教化社会的强大思想传统与西方近代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的交汇,使得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历程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决定着新时代中国民族文学的基本风貌。现代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滥觞于19世纪末科学主义语境中的"写实"风潮。"五四"十年中,鲁迅、文学研究会及乡土文学作家群引领风潮的小说创作完成了现实主义文学"经典化"模式的历史性铸造,标志着20世纪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美学精神的凝成。经30—40年代的多元化发展,50—70年代的政治蜕化,世纪末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大潮浸润下,现实主义文学重新恢复她应有的美学品格。直面人生、以积极干预社会—政治文明构建为历史使命,成为中国民族文学标志性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民族文学关注人生、教化社会的强大思想传统与西方近代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的交汇.使得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历程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决定着新时代中国民族文学的基本风貌。现代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滥觞于19世纪末科学主义语境中的“写实”风潮。“五四”十年中,鲁迅、文学研究会及乡土文学作家群引领风潮的小说创作完成了现实主义文学“经典化”模式的历史性铸造。标志着20世纪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美学精神的凝成.经30—40年代的多元化发展.50—70年代的政治蜕化,世纪末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大潮浸润下,现实主义文学重新恢复她应有的美学品格。直面人生、以积极干预社会一政治文明构建为历史使命。成为中国民族文学标志性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50、60年代的中国大陆文学与台湾文学具有相同的文学生态环境,都处在政治意识形态的抑压之下,但比较发现,两者又具有不同的文学生态景观。两者同中有异的文学生态为我们思考政治抑压下文学主体性的建构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口。由于政治是否压抑文学不是由作家决定,而是由社会环境决定,以及政治环境的缝隙和文学传统的显性与潜性存在等因素使文学主体性的建构往往成为可能,进而使文学自身的美学特点能够得到尊重和保证。  相似文献   

17.
陆咏梅 《丽水学院学报》2003,25(3):41-42,97
社会价值高于审美价值,是左翼文学政治化倾向的具体体现,是左翼文学追求政治效应和社会效应、左翼作家政治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强化、时政冲击作家艺术个性、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武装左翼作家文学观念的必然结果。这种美学选择,既限制了左翼作家的艺术胸襟,又使30年代文学价值有了新的内涵,美学风格发生变化,崇高美、悲壮美成为左翼文学独特的美学品质。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中古文学史研究领域,有一种理论即魏晋文学自觉说较为流行。其中尤以北京大学袁行霈先生的说法最具代表性,由他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第二卷《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说: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后现代主义思潮既为中国先锋文学提供了个人化的视界,又促进了文学观念的更新,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先锋文学的多元化和复杂性。中国文学的现代化,是在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不断碰撞和交融的语境中产生和推进的。本文探讨了中国先锋文学在接受过程中的影响层面、改造层面,并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美学对后现代主义的本土化取舍。  相似文献   

20.
王绩是隋末唐初的著名文人,其文集最早以五卷本行世,元、明以来,五卷本的《王绩集》不见著录,多以三卷的删节本流传。文章就今国家图书馆馆藏善本王绩别集中序跋的整理作相关文学与文献学研究,管窥别集序跋在文学与文献学研究领域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