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人教出版社全日制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必修本高一第一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异乎三子者之撰”中“撰”被释为“才能,指为政的才能”,笔者以为此说殊为不妥。  相似文献   

2.
现行六年制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子路曾晰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对“异乎三子者之撰”的“撰”,注为“才能,指为政的才能。”我认为“撰”字的正确注释为“述说”。其理由有如下四点: 第一,“撰”的义项主要有:(1)写文章,述说,著书。如“著作东观,撰集《汉纪》。”(《后汉书·张衡传》)(2)具备。如  相似文献   

3.
异乎三子者之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异乎三子者之撰。”课文第99页注:“[撰]才能,指为政的才能。”准此,则此句应译为:“(我和他们)三个人的才能不一样。”反复斟酌,总觉得欠妥。其一,如果曾皙这样说,就等于在老师面前肯定他们四个人都是有才能的,作为孔门的彬彬君子,恐怕有失谦逊吧?其二,孔子让他的四位学生“各言其志”。即各人谈自己的志向,关键是“言志”,而与各人实际具备的才能无关。  相似文献   

4.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记载的是孔子和他的四个弟子畅谈人生理想,在子路、冉有、公西华各自谈了自己的理想之后.曾皙最后一个发言,“异乎三子者之撰”.就是和他们三个的意见都不相同,他的理想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  相似文献   

5.
一、形——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相似文献   

6.
一、作品分析《侍坐》章记述了孔子与四位弟子在一起各言其志的融洽而生动的场面。从谈论的内容看,子路的理想是治理一个内忧外患的中等国家,冉有的志向是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家,公西华则希望在宗庙祭祀或者诸侯会盟的时候做一个掌管司仪的官员。第四个弟子曾皙以"异乎三子者之撰"之语说出自己独特的志向:"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相似文献   

7.
现行高中文言课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入文中“异乎王子者之撰”一句的“撰”字,课文注为:“撰,具,才能,指为政的才能。”这个说法来源于魏何晏的《论诗集解》,他在注中引用西汉孔安国的《论语训解》的解释:“撰,具也,为政之具。”宋代邢员对此作了进一步说明,他在其《论语注疏})中说:“撰者,撰具也。未敢言其志,先对此辞言已之所志异乎三号者所陈为政之具也。”对于孔、何这个训释,历代聚讼纷法,王力先生在其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文选注中仍在沿袭孔、河之说:“撰,才具(才干),指从事…  相似文献   

8.
孔子主张礼乐教化。在他传授给学生的六项技艺中“乐”排第二位,并且他的学生也在乐上有一定造诣,并受到音乐的教化,如《论语·待坐》章中记载: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第一册新增选了《论语》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以下简称《侍坐》)。这是一篇非常精彩的课文,而其中的高潮出现在曾皙的一答和孔子的一叹中: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查看教师用书及多种《论语》注解,都把这段话理解为曾皙的洒脱打动了孔子,而且孔子认为曾皙的回答是结合国情的治国措施,灵活地将老师的“礼”治思想体现了出来,展现了一幅国治之后其乐融融…  相似文献   

10.
《侍坐》一、翻译(关注加线词)1.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2.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3.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4.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5.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6.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7.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二、一词多义1.以:以吾一日长乎尔则何以哉?为国以礼以俟君子2.乎:以吾一日长乎尔何伤乎?异乎三者之撰摄乎大国之间3.如:如或知尔如其礼乐宗庙之事,如会同沛公起如厕4.方:且知方也方正之不容不能成方圆方六七十方欲行方兴未艾5.与:唯求则非邦也与吾与点也往…  相似文献   

11.
去年,教《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侍坐》),遇到一个难题,即:从文章本身明显地看出孔子对冉有、公西华的志向是持肯定态度的,但按照课本的注释看,似乎孔夫子又很“赞成”“异乎三子者之撰”的曾晳,这不是相矛盾的吗?我翻阅了许多参考资料,众说纷纭,依然不能解决这个矛盾。于是,我只有求诸文章本身了。仔细研读之后,我以为:孔子并没有批评子路  相似文献   

12.
一、循循善诱的教育家风度作为师长,孔子并不是整天板着面孔,而是以一个态度和蔼、思想深沉、循循善诱的长者形象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侍坐》)中出现的。为让学生畅言所志,必先消除其心中顾虑:“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这耐心的启迪,真诚的发问,既显示了孔子雍容谦恭的气度,又融洽了师生交流的气氛。而当曾点“异乎三子者之撰”而不欲发言时,孔子又说:“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以如此亲切的语气和诚恳的态度启发诱导学生,学生又怎么会有顾虑隐而不言呢?如果说前一番…  相似文献   

13.
南宋刻本《音注韩文公文集》未撰编刻者姓名,张允亮、傅增湘判定其为祝充校注本。今检此书注文得知,此书应为一不尽出注家名氏之集注本。  相似文献   

14.
探讨《文选》是出于众手还是萧统独自编撰,先需弄清楚其编撰工作量如何与"萧统与刘孝绰等撰集"诸说出现之背景。跳出《文选》而将之与《文心雕龙》比观,便知撰《文心雕龙》相关之22篇,其工作量已远大于编《文选》的;在"选学"大兴之背景下,有关《文选》编撰之传闻多有穿凿附会者。将"萧统与刘孝绰等撰集"一类说法置于"网络中"考察,无一经得起推敲。从编撰工作量和与刘孝绰等撰说之背景上辨证可知,《文选》乃萧统之独撰而非出于众手。  相似文献   

15.
在说明我对《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的理解之前,应该交代一句:我是站在肯定通行本《文心》五十篇篇次全无错乱的角度说话的。我对五十篇篇次的说明,见拙撰《(文心)下篇篇次组合试解》(见《中国文艺思想史论丛》第三辑),这里不再唠叨。要说明《文心》的文学理论体系问题,总不能不提《文心·序志》中的这段话: 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若乃论文叙笔,囿别区分,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  相似文献   

16.
1988年版全国通用语文课本面世以来,对其文言文注释,已有不少人写过文章,匡正,或作补充。笔者对别人写过的,一般不再重复,这里只写些人所未及的问题。 一、初中第一册《两小儿辩日》中有:“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课本注:为,以为,认为。 课本注有来历。如《谷梁传·宣公二年》:“孰为盾而忍弑其君者乎?”《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把这个“为”字释为“认为”。 但杨伯峻撰《列子集释》在“孰为汝多知乎”句下引王重民曰:“《类聚》一、《初学  相似文献   

17.
《周易正义》曰:“其《周易》系辞,凡有二说:一说所以卦辞爻辞并是文王所作,知者,案《系辞》云:‘《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又曰: ‘《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又《乾凿度》云: ‘垂皇策者犠,卦道演德者文,成命者孔。’《通卦验》又云:‘苍牙通灵昌之成,孔演命,明道经。’准此诸文,伏羲制卦,文工系辞,孔子作《十翼》,《易》历三圣,只谓此也。故史迁云:‘文王囚而演《易》’,即是‘作《易》者其有忧患乎?’郑学之徒,并依此说  相似文献   

18.
《大宗师》篇所描绘的“寥天一”人生境界,给人以心灵羁绊大解脱的慰藉愉悦,假使单就这意义上看,《大宗师》置于内篇之中,自有其独特性,似乎不可或缺。但以《大宗师》篇文字与内外各篇相较看,就如读没一字无来历之诗,通篇都有似曾相识之感。文字重出者如“夫盲者无以与乎眉目颜色之好,瞽者无以与乎青黄黼黻之观”(《大宗师》)与“瞽者  相似文献   

19.
说“确”     
确字,《说文》云:“馨石也,从石角声”。馨者坚也,是确字的本义为坚石。引申为凡坚、实之称。“确”字的俗体作“確”,徐铉《说文》注、《复古编》、《六书正讹》皆称“确”俗作“確”。《说文》无“確”字,盖确、確为古今字。坚义之“确”,经籍大多以俗体“確”字代之,如《易·文言》:“確乎其不可拔”,注:“確,坚也”。《庄子·应帝王》!“確乎能其事者而已矣”,成玄英疏:“確,实也”。《文选·刘孝标辨命论》:“確乎纯乎,一作而不易”,注引司马云:“確乎,  相似文献   

20.
3、宋元新编韵图 宋、元新编的韵图,今存者有《四声等子》、《经史正音切韵指南》和《等韵切音指南》。 《四声等子》一卷,不著撰人姓名,卷端序云: 夫方殊南北,声皆本子喉舌:域异竺夏,谈岂离子唇齿。由是《切韵》之作,始乎陆氏;关键之设肇自智公。传芳著述,以知觉后知,以先觉觉后觉。致使玄关有异,妙旨不同。其指玄之论,以三十六字母约三百八十四声,别为二十图,画为四类。审四声开阖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