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如今,这个旋转的世界越来越复杂了,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奇怪的逆反——文学仿佛越来越简单了。文学之中的价值判断、观念、意识、情绪……总之,文学之中的内心生活越来越简单了。没有矛盾,没有含混和犹豫,没有快感和厌恶混杂的模糊地带,也没有激烈之后的恐惧、  相似文献   

2.
日前,笔者参加了中宣部主办的一个推广统编教材《文学理论》的培训会,会上大家探讨了"文学理论"是否没有用——这样一个本不该探讨的问题。其实,不仅"文学理论"涉及这个问题,整个文学学科都涉及一个与市场接轨的问题。在市场经济语境中,由于短期经济利益的"误导",文学研究越来越被看作一门没有用的学问,另一方面,也是文学研究者自身的原因,文学研究越来越与大众生活、大众的文化需求相脱节,我们当下的文学理论越来越抽象化,文学批评与研究无益于创作,读者——尤  相似文献   

3.
进入21世纪之后,对20世纪中国文学作一番全面的审视和总结更有了充分的理由:20世纪中国文学这个名称虽然也照顾到了文学史本身发展的内在规律,但是名称本身给人们的印象首先还是一个时间维度上的考虑。20世纪中国文学史究竟应该怎样写、究竟应该写成一个什么样子,学术界对此还是众说纷纭,这个问题还处于没有解决的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是一个博学且富有革新精神的乡村文化人,他改造中国的乌托邦蓝图中,其社会理想之一,就是把知识分子变成"新农民".中国知青运动,就是他这种革命思想的极端体现.他的时代,是一个幽闭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文学语境,呈现了一种大宅院的后花园状态,这个花园是建立在文化废墟传统废墟之上的.毛泽东时代的终结,也就意味着一个新的文学时代的开端.新中国的知青文学始终没有走出毛泽东时代的精神荫庇,前知青时期、知青时期以及后知青时期的文学,都不同程度地浸淫于毛泽东思想和主义之中.毛泽东既然影响了一个时代,自然也就深刻地不可改变地影响了一个时代的作家,包括一个时代的文学,从形式到内容--无处不在的文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界由于“语文”到底是什么的争论长期没有统一,1958年《文学》课本停止使用后,文学教育在语文教学中似乎成了一个禁区。然而,语文教材中毕竟选了那么多的文学作品,语文教学要想避开文学因素几乎是不可能的。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这个认识越来越趋于统一了,即学生要着重学好实用性文章,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此外还应学点文学,  相似文献   

6.
有关文学是否正在走向灭亡的问题是近年来争论越来越激烈的问题之一,然而由于文学广泛的包容性使得这个问题久久没有定论,本文试图从研究信仰的角度提出一种新的见解,从而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关于文学边缘化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南朝特别是齐梁时期,文学理论界对文学的特征,对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别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许多作家评论家都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在这个探讨之中,昭明太子萧统没有通过系统的理论体系的建构或作家作品的品评,而是以对具体作品的甄别、归纳、选集的独特方式,具体而鲜明地表达了自己文学观念。通过他所编集的《文选》,通过他的《文选序》,通过其他的零散论述,我们完全可以清晰地看出他对文学特征的深刻理解,并体味到他这种理解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徽州文学的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徽州文学有自己的地位和价值,但长期以来不仅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反而出现了轻视、贬低和简单否定的情况。本文把徽州文学摆在徽州文化、安徽文学和中国文学的背景下加以考察,论述和说明徽州文学的独有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9.
王怀章 《现代语文》2014,(6):108-110
阅读有什么意义?文学世界作品浩如烟海,到底什么作品对我们的阅读有重要意义?意义又在哪里?在这个被俗文学充斥的时代,经典文学阅读越来越不受人们重视。人们只为满足自己需要,或为打发时间,或为消遣,或为追求时尚,经典文学的意义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0.
先秦时期,是我国文学理论的萌芽阶段。这个时期,还没有专门的文学理论著作。一些有关文学的论述常与哲学、美学的论述交织在一起,散见于有关学术著作之中。作为群经之首的《周易》,便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尽管其中关于文学的论述是片断的、零散的,但它对我国古代文学思想的影响却是较深远的,对后世的文学形象及文学的美感更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1.
南帆认为文学没有一个亘古不变的本质,文学研究——无论是文学的定位、文学意义的诠释还是文学史的写作等,必须回到文学内部与外部多重文化关系的互动之中进行考察。"关系主义"重视将历时转化至共时的平面上予以考察,致力于揭示中国经验与中国问题的复杂性。"关系主义"认为没有了总体论的乌托邦之后,诸种关系的博弈决定了我们的社会历史想象。  相似文献   

12.
世界文学研究与教学随着全球化的降临越来越普遍。译介的这篇论文主要讨论了世界文学与世界的关系的分析以及它与伦理学关联性研究。世界文学的伦理思想准备的规范就是在“世界”本身这个概念危机上,世界文学伦理的内涵在不同的异议中寻找共同的利益。世界文学没有必要远离伦理之土壤。文章认为转向伦理学的文学批评与哲学批评是不会过时的,并且会长期成为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3.
"物哀"这种审美情趣深深的渗透在日本文学之中,这种审美情趣不仅仅只融入日本的文学而且与日本人的精神生活息息相关。"物哀"观念的形成主要源自日本这个国家本身的地理条件和长期以来自发形成的民族观念,并且时时刻刻反映着浓厚的宗教色彩。日本的民族审美心理中总是充满了对生命的珍视,当美好的东西转瞬即逝就会让民众内心充满无限的感伤,且这种心理已经根深蒂固,随即就成为了我们所要探讨的"物哀"等日本文学的审美范畴,为日本古典文学奠定了悲情的审美基调。本文先简单介绍了"物哀"的文学内涵再着重结合日本文学传统介绍了"物哀"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由于长期闭关锁国所造成的封闭性,公案小说并没有学习到西方文学中先进的叙事技巧,而是在延续着传统古典小说的基本模式,长期以来停留在一个表面的、感性的层面。为了适应这种叙事模式,浓重的封建迷信思想、对故事情节的高度重视及对人物性格塑造的压制和漠视等叙事性因素都被纳入到这个轨道之中。  相似文献   

15.
每隔一段时日,我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思索:今天需要什么样的文学?文学的发展将何去何从?当前的文学是否在借助现代传媒的技术优势的同时却在张扬个性方面走入了极端?当前文学创作异彩纷呈,一切都处于颠覆和解构之中,反中心、反权威、边缘化等体现了现代与后现代的种种思潮大为流行。在这个过程中,文学领域出现了多元化趋势,文学整体走向趋于平民化、世俗化、个体化。  相似文献   

16.
田洪敏 《新读写》2011,(7):68-70
我这个名义上的俄罗斯文学的爱好者和研究者想起俄罗斯文学就觉得像是置身于初雪的莫斯科,会有雪花轻轻地触摸你的面庞,并不觉得冷,也许几片雪花之后就是漫天的飞雪了,无论你怎样转身都在雪的包围之中。  相似文献   

17.
在我们这个时代,没有谁可以否认技术和物质的强大地位,在某种程度上,它们甚至替代了精神的活动。它们越来越光明、合法地延伸向生活的细枝末节,并且不断地扼杀人们意识之中的美妙成分——“那种完全漠视物质存在的精神姿态不仅空洞,而且脆弱。”  相似文献   

18.
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在《完璧归赵》中,运用多种文学手段,将人物置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成功塑造了蔺相如这个智勇双全、能言善辩、不畏强敌的爱国者形象。  相似文献   

19.
网络文学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带有这个时代的特质,它打破了一些传统的文学写作特征,提高了文学的关注度,并日益深刻地渗透到现代人的生活之中。探视中国未来文学的生活空间和生存空间,网络文学将会成为今后十数年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的热点,也可能带来中国文学的古典形态与现代形态的真正分野。网络文学的未来走向将会呈现由平原到高原、由服务到引导、由创新到创造的一个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0.
应用写作与文学写作有很大的区别,也有相通之处,不应该也无法简单"去文学化"。应用文的文学性表现在流畅自然、简洁质朴、弹性准确的语言里,表现在灵活多变的布局结构之中,表现在以"真实"为基础的文采和情感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