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子是否删《诗》?这是中国学术界争讼千年的论题。隋朝以前无人否认孔子删《诗》,唐朝孔颖达则疑孔子删《诗》;至当代则有中国科学院《中国文学史》、游国恩主编《中国文学史》等论著亦持否定孔子删《诗》说。本文依据《论语》、《左传》、《国语》、《墨子》、《庄子》、《尚书孔序》、《史记》、《汉书》、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徐中舒《左传注》等丰富而有说服力的古今论据,特别是《论语》、《左传》引《诗》、论《诗》的可靠证据,充分论证孔子删《诗》。  相似文献   

2.
司马迁最早提出孔子删订《诗经》的说法,得到了汉代学者的认同。唐代的孔颖达首先对此提出质疑。宋代的学者多数认为孔子并没有删订过《诗经》。清代前期的学者注重实证,多数人不同意司马迁的观点。清代后期今文经兴起,一些学者认为孔子删过《诗》,但他们并不同意司马迁的古诗三千之说。新文化运动以来,反对孔子删《诗》的观点几乎成了定论。新中国成立以后,对这一问题的讨论重新展开,多数学者能够从新的视角观照这一问题,有赞成孔子删《诗》论的,也有反对的。  相似文献   

3.
王渔洋喜欢删纂唐诗选本。在其删纂的十部唐诗选本(合为《十种唐诗选》)中,《才调集选》较为特殊。王渔洋《才调集选》是对后蜀人韦谷的唐诗选本《才调集》进行的删纂。考察王渔洋《才调集选》对韦谷《才调集》的删纂情况,可以更好地了解王渔洋与韦谷二位不同朝代诗人眼中的唐诗面貌,这对于古代诗学及选本学研究均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4.
《宋诗删》主要根据《宋诗钞》删订而成,并继承和发扬了后者的遗民宋诗学思想,选诗突出宋诗的伦理价值,追求"以诗存史",偏尚悲慨刚健的风格,部分收录诗歌反映了清初遗民的复杂心理。《宋诗删》对《宋诗钞》"宗宋"过甚的倾向提出批评,选诗一定程度上存在"以唐选宋"的倾向,这也是对清初诗坛宗宋流弊的一种批判。  相似文献   

5.
《宋诗删》主要根据《宋诗钞》删订而成,并继承和发扬了后者的遗民宋诗学思想,选诗突出宋诗的伦理价值,追求以诗存史,偏尚悲慨刚健的风格,部分收录诗歌反映了清初遗民的复杂心理。《宋诗删》对《宋诗钞》宗宋过甚的倾向提出批评,选诗一定程度上存在以唐选宋的倾向,这也是对清初诗坛宗宋流弊的一种批判。  相似文献   

6.
孔子删诗说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是否经孔子删定,至今仍无定论。本文从五方面加以考辨,以说明孔子删诗说之可信。1.有较早较多的史料赞成孔子删诗说;2.否定孔子删诗说者的主要根据不足以服人;3.孔子有必要也有能力删诗;4.从《诗经》本身可以看出孔子删诗的迹象;5.现存先秦文献中,亦有孔子删诗的痕迹。  相似文献   

7.
今年秋季用中学单册语文抽换了部分课文,计有:初中第一册删《<东方红>的故事》,补《驿路梨花》(作者彭荆风,选自77年11月27日《光明日报》);初中第五册删《伟大的历史性转变》、《坚持和发扬毛主帝倡导的学风》、《七律二首送瘟  相似文献   

8.
井超 《文教资料》2013,(31):94-96
阮元《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堪称善本,自问世以来,嘉惠儒林。此本所附校勘记为卢宣旬摘录阮元《十三经校勘记》而成,他在摘录过程中对阮校作了增、删、节、改,所以问题较多。本文通过分析发现,卢宣旬在摘录时虽然删去了阮校中很多无谓的校勘记.但也存在不当删而删的情况。另外,在摘录刊刻时还存在校勘不精的问题,这导致部分文本出现了讹误。  相似文献   

9.
孔子删诗考     
“孔子删诗”一说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以来,众说纷纭,争论不休,细读文本会发现争论起于后人误读《史记》,司马迁并未明言孔子将诗歌三千首删为三百首,而是将当时所存之诗稍去其重,刊为定本。“孔子删诗”之真相可求证于《史记·孔子世家》文本及其他相关材料,崔述《洙泗考信录》之见解颇为可取。  相似文献   

10.
[导读]语文课文被删改,何种原因让它无法以本来面目示人?文:张先生,今天想请您谈谈课文删改的问题。我们没有想到,《荷塘月色》这样优美的一篇文章,竟然也有删节。还有古文《口技》,也删节了。张:好的。《荷塘月色》不应当删,后来恢复了。《口技》那种删了不要紧,还是应该删的,暂时不会恢复。  相似文献   

11.
《学记》存于《礼记》。《礼记》是十三经之一。据传,汉初河间献王得孔子弟子及后学者所记一百三十一篇。后由戴德与其弟戴圣先后删併而成。戴德删併为四十五篇,称为“大戴礼”;戴圣删併为四十九篇,称为“小戴礼”。都是儒家解释、发挥《礼经》的一部文集。《学记》,杂记秦汉以前贵族的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教学原则、方法,是我国古  相似文献   

12.
明州本《文选》是五臣注在前、李善注居后的六家本系统,编纂上有明显的重五臣倾向。在二家注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多为对李善注的删略。李善注的删略有些部分以校语"善同五臣某注"的形式"明删",有些部分则是不做任何说明、径直删去的"暗删"。被删略的李善注,与保存的五臣注都有所差别,个别地方的注文甚至差异较大。明州本进一步增强了秀州本的删注体例,有些地方已经超出了这种体例本身的范围。  相似文献   

13.
学术史上孔子与《尚书》的关系争论超过2000年,至今难有定论。争论的焦点,即在孔子是否删《书》以及是编《书》还是作《书》等方面;在孔子以《书》教授弟子方面,则似乎取得一致意见。于前者,钱穆先生以为孔子不曾删《书》,不曾整理过《书;》于后者,钱穆先生之意见看似自相矛盾,实则与前人看法一致。  相似文献   

14.
孔子为整理《诗经》所做的工作,历来被称为“删诗”,考诸典籍发现,这种说法本于司马迁的记载。 《史记·孔子世家》云:“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  相似文献   

15.
以《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为中心,考察元人彭寅翁刻本《史记》“删易”三家注的诸种具体表现,肯定其删易工作及其实际效果,进而探讨其编纂思想的积极意义,指出应将这方面之长与其版刻之短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6.
况周颐《存悔词》足本、删定本考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存悔词》是况周颐刊印的第一本词集。从1879年至1925年,况周颐不断对其删、增、改、定,故传世的《存悔词》有足本、删定本之分。由于其滞后的文献整理,目前学术界仅参引其删定本。《存悔词》计有足本2种、删定本1种,收录词集自序2篇、词作69首。这些不同版本的《存悔词》,有利于我们深入了解况周颐的词创作、词学理论的演变。《存悔词》所录词作抒发性灵,轻倩流慧,具有一定文学价值;同时,它为研究况周颐及其词学、近代文学提供宝贵资料,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此外,词集自序及删改过程,蕴含丰富的词学理论,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孔子删诗说可信。理由:1、有较早较多的史料赞成孔子删诗说;2、否定孔子删诗说者的主要理由不足以服人;3、孔子有必要也有能力删诗;4、《诗经》本身有孔子整理删削的迹象;5、现存先秦典籍中也有孔子删诗的痕迹。  相似文献   

18.
孔子“删诗”为司马迁所首倡,然而自唐代开始就不断有人提出怀疑。但由一系列考证可以推知:孔子确曾有“删诗”之举。前人提出的三点理由,都不能成立。据钱穆考证,鲁昭公二十年(前522),孔子三十岁,始授徒设教。若此论不差,则《诗经》的固定成书并具有权威当正是在这一时期。司马迁的“孔子删诗说”并没有错,乃是后人误读了《史记》。  相似文献   

19.
朱熹《楚辞集注》增贾谊《吊屈原》《服鸟》二赋与删《七谏》《九怀》《九叹》《九思》四篇汉人之作,大乱了《楚辞》之体,这是十分不当的。王夫之《楚辞通释》增江淹《爱远山》《山中楚辞》及删《七谏》《哀时命》《九怀》《九叹》《九思》五篇汉人之作的做法及其断《招隐士》为“为淮南召致山谷潜伏之士”说,亦然。考朱、王两大学者之所以有是失,盖因其为“文”所蔽而忽于究刘向编撰《楚辞》一书之体例所致。  相似文献   

20.
朱熹《楚辞集注》增贾谊《吊屈原》《服鸟》二赋与删《七谏》《九怀》《九叹》《九思》四篇汉人之作,大乱了《楚辞》之体,这是十分不当的。王夫之《楚辞通释》增江淹《爱远山》《山中楚辞》及删《七谏》《哀时命》《九怀》《九叹》《九思》五篇汉人之作的做法及其断《招隐士》为"为淮南召致山谷潜伏之士"说,亦然。考朱、王两大学者之所以有是失,盖因其为"文"所蔽而忽于究刘向编撰《楚辞》一书之体例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