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在鲁迅先生《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教学中碰到的难句较多,而尤其难解的是第五节中的这两句:“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准确理解这两句的关键在“伟大”一词,对此久来有两种意见,一种作正面赞颂解,一种作反语讽刺解,我们赞同后一种意见。  相似文献   

2.
在鲁迅的著名杂文《记念刘和珍君》一文里,有这样两句话:“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乍看起来,这两句话并不难懂,实际上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是建国二十多年来的传统教材,其中有这样几句是较难理解的;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对于“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是以反语来讽刺段祺瑞卫队对革命群众的“攒射”的,另一种认为是在赞颂“三个女子”的崇高精神。我们认为后一种解释是对的。因为第一,这前面的文字是在写三个女子在弹雨中毫不畏惧、互相救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是一篇感人肺腑的悼念性文章,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屠戮妇婴时伟绩,八国联军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相似文献   

5.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煞了。这是《记念刘和珍君》中两个比较难理解的句子。各种课本的注释、教学参考书或分析文章,历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一种认为是对三个女子勇毅精神的热烈赞颂,一种认为“伟大”是反语,是对段祺瑞屠杀革命群众血腥罪行的讽刺揭露。近年来较多  相似文献   

6.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的难句,浓缩了鲁迅先生在此文中所要表达的精深的思想和深沉的感情。在教学这篇文章中,引导学生正确领会这些难句的含意,对正确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是至关紧要的。此文中的难句较多,争论较大的是这两句:“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一些同志对这两句作反面讽刺理解,我不能同意。因为,难句也是全篇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应该孤立地作为单独句子琢磨。我们研读课文字句时心中要有一个“篇”的概念,要尽力知作者的心思,晓作者的旨意,明作者的布局。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才能对难句有正确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疑问句是指在古汉语中借疑问词和否定词而发出疑问的句子。按发出疑问的手段,疑问句分为: 1.借疑问代词发出疑问的疑问句。这些疑问代词有:谁、孰、何、曷、胡、安、焉、奚、恶(wū)等。如: 何不试之以足? 2.借疑问语气词发出疑问的疑问句。这些疑问语气词有:乎、诸、与、欤、邪、耶等。如:  相似文献   

8.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②迟迟归。谁言寸草心③,报得三春晖④?背诵指导这是一首歌颂母爱的抒情诗。首先,我们可以在脑海中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母亲在穿针引线,忙着给将要外出的儿子缝做衣服。这就是前两甸所描绘的情景。第三句紧承前两句,写了母亲穿针引线的神态,强调是“密密缝”,这是为什么呢?第四句恰恰回答了这个问题:“意恐迟迟归”。最后两句,作者运用了小草和阳光作比喻,热情地歌颂了母爱的伟大。字词注释①吟:诗歌的一种。②意恐:担心。③寸草心:小草茎中抽出的嫩芽。这里比喻游子的心。④三春晖:春…  相似文献   

9.
本文讨论的是含疑问代词的遍指句。主要有两个内容:一是含有任指疑问代词的遍指句,二是特指性反问句中的遍指句。前一个重点,主要谈了遍指句的几种格式。在分析结构格式的过程中总结了各小类的自身特点和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并着重讨论了“都/也”在这一类遍指句中的重要性。第二部分主要讨论了含“什么”、“哪/哪儿/哪儿”、“谁”的反问句形成遍指句的条件。  相似文献   

10.
《记念刘和珍君》文中难句颇多。“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对这两句话中“惊心动魄的伟大”等词语,看法就有很大不同。陈祖楠同志在《也谈‘记念刘和珍君’中的一个难点》(见《语文教学通讯》79年第五期)一文中,认为“惊心动魄的伟大”是反语,是“讽刺揭露段祺瑞屠杀革命群众的残暴行径的。”并列举了四点理由。拜读陈文,觉得有些说法似仍可商榷,不揣冒昧,谈点看法,以就正  相似文献   

11.
谁在养活美国? 两年前,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提出了"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引起西方世界一片莫名的惊慌.两年来,中国政府实行"可持续发展"基本国策的大量事实,给予这一观点以有力的回答.如今,在经过两年来的沉默之后,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国土资源综合研究中心主任陈百明等一批中青年学者在对比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疑问:谁在养活美国?他们向人们提出了一系列发人深思的问题:何为美国模式?美国模式对世界资源和环境构成何种影响?是否应该推崇美国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有这样一段话: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只有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还在医院里呻吟。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相似文献   

13.
诺贝尔文学奖已有86年悠久的历史,截止1986年,这项国际性的文学奖已颁发了79次,(7年未授奖),获奖者因4次是两人平分而达83人。然而,在获奖名单中却没有一位中国作家。中国这样一个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的国度为什么不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的确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后,东西方文化有了更多交流的机会。中国作家在总结、反思中不断前进。关心中国文学的人们不断地疑问;中国作家为何不能获奖?中国作家得奖有无希望?中国作家谁最有可能得奖?针对这几个问题,笔者发表几点管见。  相似文献   

14.
唐科 《文教资料》2013,(10):40-41
疑问词的非疑问用法是疑问用法的引申用法。本文根据"谁"在共现句中的所指称的对象同话语中存在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归纳出共现"谁"的非疑问用法几种形式:任指、例指、虚指、特指,并对比了英语共现who的非疑问用法。  相似文献   

15.
(一)用诗句导入新课《鲁迅的精神》一文,我先提出一个问题:谁能用诗句来概括鲁迅的精神?有个学生立即想到“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我当场予以肯定,板书了这一句诗。并指出这是鲁迅《自嘲》中的第五、六句。前后两句,一憎一爱,正是诗人世界观中紧密相连的两个方面,是鲁迅精神的高度概括。接着,我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预习课  相似文献   

16.
一、引入新课师生齐背7和8的乘法口诀。师:7的乘法口诀有几句?每相邻两句间相差几?生:7的乘法口诀有七句,每相邻两句间相差7。师:8的乘法口诀有几句?每相邻两句间相差几?生:8的乘法口诀有八句,每相邻两句间相差8。师:大家推测一下,9的乘法口诀有几句?每相邻两句间相差几?生:9的乘法口诀有九句,每相邻两句间相差9。师:对不对呢?学习完九的乘法口诀就知道了。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九的乘法口诀。二、学习口诀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想知道她是谁吗?生:想。师:请看大屏幕。(教师点击课件,屏幕上出现一只憨态可掬的大熊猫。)(课件声…  相似文献   

17.
收集母爱     
“谁在我跌倒时扶起我?谁常常对我讲一些有趣的故事?谁把我创痛的地方吻舒服?我的母亲。”泰勒几句简单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天下间所有儿女对母亲的深情。似乎歌颂母亲的话题已经是老生常谈了,同学们已经知道很多伟大母亲的故事,明白母爱的伟大,也都很爱自己的母亲,难道这还不够吗  相似文献   

18.
生:老师,书上注释⑩“凭谁问”,解释为“靠谁来问”,但我感到困扰,这“谁”应该理解为谁呢? 师:问得好!你这一问,正是稼轩慷慨一问,而所问的答复也恰是词人耗尽一生求索的答案. 师:从语法上讲,“谁”是疑问人称代词,词中可理解为“哪个人”.那么,问题来了,“谁”在词人心中到底是哪个人或哪类人呢?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有一句名言:“有谁听说过伟大的即兴作者也是伟大的诗人呢?在政治上就和在诗歌中一样。”这说明真正伟大的艺术作品和伟大的革命运动一样,都不是凭空设想出来的,都是社会内部早已形成的历史条件的必然反映。“五四”运动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的革命运动,是当时中国在国内外革命潮流激荡下必然发生的革命运动。而“五  相似文献   

20.
小时候曾听过一首外国民谣,不知何故那头两句就一直深印在脑子里。这两句是:在那遥远的山那边,人说,幸福就住在那里……后来年事渐长,每想起这两句民谣,就产生疑问:幸福为何一定要住在山的那一边?如果住在这边,住得近一点不可以吗?我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