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20世纪西方戏剧的东渐,既促成了东方传统戏剧的裂变,又带动了东方新型戏剧样式的产生和发展。东方戏剧所面临的困惑是如何在化的变迁中保存自己的东方特色。  相似文献   

2.
鲜黎 《文教资料》2012,(12):55-56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五册节选了西方20世纪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等待戈多》,这是一部表面上简单、无序、荒唐的戏剧作品,但实际上包含了丰富深刻的思想主题。作者旨在通过对这出戏剧的两个中心词"戈多"和"等待"的解析,帮助高中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20世纪西方对现代文明的批判与反思。  相似文献   

3.
20世纪是伟大的融合时代。20世纪西方戏剧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特征是1.强烈的反传统色彩和超前的创新精神;2.独特的多元化格局渐趋一统;3.“戏剧”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纯戏剧走向高度的戏剧融合;4.悲剧喜剧化,喜剧悲剧化;5.由具象走向抽象;6.戏剧主题的全人类性;7.特别注重对戏剧表演形式的探索,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演剧风格;8.导演的权威日益膨胀,取代了剧作家的统治地位;9.大量借鉴和吸收电影的手法;10.具有浓重的现实主义的基本底色。  相似文献   

4.
20世纪是伟大的融合时代,20世纪西方戏剧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特征是:1.强烈的反传统色彩和超前的创新精神,2,独特的多元化格局渐趋一统;3.“戏剧”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妈生了很大的变化,由纯戏剧走向高度的戏剧融合;4.悲剧喜剧化,喜剧悲剧化;5.由具象走向抽象;6=戏剧主题的全人类性;7.特别注重对戏剧表演形式的探索,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演剧风格;8.导演的权威日益膨胀,取代了剧作家的统治地位,9.大量借鉴和吸收电影的手法;10.具有浓重的现实主义的基本底色。  相似文献   

5.
简论西方现代“哲理化”戏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理化”是西方现代戏剧区别于传统戏剧的重要特征之一。西方戏剧向来排斥哲理,单纯追求一种动情的快感。直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出现了戏剧“哲理化”趋向,开始追求一种思考的乐趣。易卜生的“讨论”式戏剧、布菜希特的“间离”式戏剧、萨特的哲学化戏剧、荒诞派的“直喻”式戏剧作为“哲理化”戏剧的代表,在戏剧哲理化的探索上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由吴孝成、赵嘉麒主编的《20世纪哈萨克文学概观》一书,已于2006年7月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包括“源远流长的哈萨克文学传统”、“哈萨克文学的先驱”、“20世纪哈萨克诗歌”、“20世纪哈萨克小说”、“20世纪哈萨克散文’’和“20世纪哈萨克戏剧”等六章,约28万字。  相似文献   

7.
在20世纪菲律宾民族主义运动发展的过程中,戏剧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作为菲律宾本土文化的灵魂与标杆,戏剧文化运动极大地推进了20世纪初菲律宾国内反殖民的民族主义运动,促进了菲律宾民族的形成。而在20世纪70—80年代菲律宾反压迫的第一次“人民力量”①民族民主运动中,戏剧民族主义活动更加功不可没。菲律宾戏剧文化界,以戏言志,彰显抒发着菲律宾民族政治独立与文化自主的心声,成为一个世纪来菲律宾民族文化发展道路的象征,也揭示了其民族主义发展过程中的诸多特征。  相似文献   

8.
布尔加科夫不仅是俄罗斯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家,还是俄罗斯剧坛上颇具影响的戏剧家。其戏剧作品经历了从20世纪30年代全部被禁到如今深入解读的漫长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俄罗斯学者对布尔加科夫的生平创作、戏剧作品主题、诗学特征、及其对俄罗斯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创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初,张伯苓先生曾把戏剧活动引入学校教育领域,用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为人处世能力。欧美国家20世纪90年代开始把戏剧性活动纳入学校课程教学体系。大量的教育戏剧实践经验文献显示,在儿童性格、观念形成初期,即在2—6岁左右的幼儿时期开展教育性戏剧,能够促进儿童诸多能力的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戏剧对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的形成和确立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布莱希特借鉴和吸收中国戏剧的有益成分,完善和发展了他的"叙述派"戏剧理论。同时,他的戏剧理论也对中国戏剧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戏剧的理论与实践都产生过重要影响,给中国戏剧的发展输入了新的能量。  相似文献   

11.
项海、项忆君是滕肖澜中篇小说《姹紫嫣红开遍》中一对热爱京剧的父女,他们尤其热爱《姹紫嫣红开遍》,也试图将台上的戏曲世界搬到台下的日常生活当中,将生活也戏曲化、艺术化、虚拟化。小说通过叙写这一对父女在工作、爱情、生活的种种遭遇,思考了传统戏曲在当代生活中的困境,并以令人意料之外的结局表明: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传统戏曲文化在当下只能存于台上,无法活在台下。  相似文献   

12.
<月亮光光>以林怡芳走出还是留在山区的几次心理矛盾,构成戏剧冲突、艺术悬念,具有浓烈的戏剧性;剧中真善美的情感和有趣的细节、片段,产生感人娱人的戏剧效果;其剧情和主人公的形象,具有突现倡导的人生路向和价值观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兼有诗人与剧作家双重身份的易卜生,在其诗歌与剧作中充分体现了诗与剧相结合的特色.首先,其诗歌中戏剧性情节的设置使其诗歌具有诗剧的典型特点;其次,诗人往往通过对戏剧性场景的描绘,展现处在这一时刻中的人物行为和心理情绪;再次,诗歌中戏剧性矛盾冲突的大量存在显示出诗人对生活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的深刻洞察;最后,易卜生的许多诗歌常通过抒情主人公的独语和对话来表现情感和思想,从而更增强了其诗歌的戏剧性特征.易卜生诗歌中的戏剧性因素赋予了其诗歌无穷的艺术魅力,也为他后来在戏剧创作中的诗与剧的完美结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王志梧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戏剧创作以彩调剧为主,他把戏剧创作定位为为农民写戏,把农民放在戏剧创作的中心位置。形成了为农民写戏的戏剧观。王志梧把农民看作彩调剧的表现对象和欣赏者,致力于满足农民欣赏戏剧艺术的渴望,创作出了适合老百姓欣赏习惯的戏剧作品,但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农村农民生活的表面,他对新时期农村存在的矛盾冲突是有所思考的。  相似文献   

15.
《雷雨》并非“社会问题剧”,隐藏在其戏剧表象后的哲学蕴意,是作者通过戏剧人物在情感与环境的“捉弄”下,非理性的生命律动,对人类生命本质及现实人生精神状态进行超现实、远距离的理性审视。  相似文献   

16.
贾平凹中后期的长篇小说,采用一种贴近日常生活的写实主义对中国当代社会现实进行细致琐屑的描绘和呈现,在情节模式的建构上放弃了传统现实主义突出情节、营造戏剧性高潮的方法,而采用一种贴近现实生活日常情态的零散化、无聚焦的自然衍生的水平模式,我称之为自然化生。这种情节模式尽量弱化小说的戏剧性,使小说失去了跌宕起伏的艺术效果。在忠于现实的同时,也透露出今日中国小说尤其是乡土叙事的困境。  相似文献   

17.
戏剧冲突的内涵在于深刻的人生揭示,而人存在的矛盾冲突构成了人生的双极性,戏剧冲突与人生的双极性存在着同构关系。这种同构使得戏剧产生了对于人生观照和拯救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戏剧冲突的内涵在于深刻的人生揭示,而人存在的矛盾冲突构成了人生的双极性。戏剧冲突与人生的双极性存在着同构关系。这种同构使得戏剧产生了对于人生观照和拯救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戏剧性是希伯莱小说显著的艺术特色,它主要体现在戏剧性冲突、戏剧化手段、戏剧意识与戏剧性的情节等方面;成了以对话为纽带组合生活场景,塑造人物形象,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推动情节的演进和突转,以至产生戏剧性结局的表现模式。这一艺术特色的形成与希伯莱小说的早熟,希伯莱民族的宗教文化心理及社会历史环境的影响都有密切的关联。  相似文献   

20.
汤氏剧作以“四梦”为最,后人除为其艺术成就称好之外,其所蕴含的至情主题及哲学内涵更为大家所吸引,这四梦中一以贯之的情生、情至、情灭主题也正是这位剧作大家坎坷一生、矛盾复杂思想的艺术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