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钟岩 《辽宁教育》2008,(5):13-14
赏识是热爱生命,善待生命,是孩子无形生命的阳光、空气和水。赏识是沟通,是平等,是生命之间交往的桥梁.让孩子找到好孩子的感觉,还孩子金色的童年。  相似文献   

2.
<正>什么是赏识?赏识是热爱生命,善待生命的象征;赏识是阳光、空气和水,是学生无形生命精彩的保障。赏识是沟通,是平等,是生命交往的桥梁。赏识是甘霖,是雨露,是学生健康成长,走向成功的源泉。赏识可以让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走出教育的误区;赏识,可以唤醒学生早已尘封的潜质与潜能,可以让学生重拾失去已久的信心;赏识可以让学生找到作为好学生的感觉,可以还学生金色、灿烂的年华;赏识可以让教师和学生共同谱写生命的和谐篇章,见证彼此的成长。赏识就应从你我做起,让学生心灵的翅膀飞扬。  相似文献   

3.
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是热爱生命、善待生命的表现,是孩子无形生命的阳光、空气和水。赏识是沟通,是平等,是生命之间交往的桥梁,它可让孩子找到好孩子的感觉,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赏识教育?周弘认为"赏识是热爱生命、善待生命,是孩子生命中的阳光、空气和水;赏识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和生命力的教育;是让孩子热爱生命、热爱时代、热爱大自然的教育;是肯定的教育"."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不承认学生间的差异性,不允许学生失败犯错误,结果使学生害怕失败,害怕犯错误,反而扩大差异,造成更多的失败,教师不得不接受.痛定思痛,充分运用赏识教育来激励学生,就成为教育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赵瑞琴 《学子》2014,(5):8-8
正有人说,赏识犹如生命的营养,赏识是孩子无形生命成长的阳光、空气和水。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使我们深深地认识到: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班主任如果没有学会赏识自己的学生,就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在班集体这一方沃土上培养出绚丽的花朵。  相似文献   

6.
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是热爱生命,善待生命.赏识是沟通,是平等,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方法,赏识教育中教师应做到“三多”:多尊重,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多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多期待,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把学生当人.献出仁爱之心。  相似文献   

7.
张丽丽 《辽宁教育》2013,(9X):51-52
<正>所谓赏识教育就是关注成长,要学会赏识,走近生命,发现潜能,唤起自信,善待差异,自主高效。一、践行赏识教育理念,建立课堂教学优化机制丹东市宽甸镇中心小学建立了赏识评价体系,如赏识校本研训制度、《赏识课堂教学评价》《赏识课堂妙语集》等,聚焦课堂,抓好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切实搞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以及“尊重学生,善待学生,赏识学生”已成为共识。于是,赏识教育、无批评式教育等越来越热,社会舆论也大声疾呼:教育要“以人为本、敬畏生命、善待学生”,并反对教育中的一切惩戒性教育行为,似乎一批评就伤害了学生,一惩罚就违背了教育规律,“惩罚”二字成了教育中不可触及的“高压线”,以至于教师在工作中左右为难,如履薄冰。我们认为,教育中适时适当的惩罚是非常必要的,正如一些专家、学者所说的那样: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是一种脆弱的不负责任的教育。一、惩…  相似文献   

9.
赏识就是热爱生命,善待生命,其核心就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教师在教学中,要宽容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成就感.发掘学生的深藏潜能,尤其是对待那些有缺点的学生.教师更应该给予赞赏,增加其自信心。教师如果能用赏识的目光去审视学生的各个层次和各个侧面,就会发现每个学生身上都有独特的长处。下面.笔者就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经验和看法。  相似文献   

10.
赏识教育,是以人性为基础,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相互激发与激励的状态下实施的教育。它遵循着生命成长的规律,在信任、尊重、理解、激励等热爱生命、善待生命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实现与外界的健康互动,从而最终使其享受天地人和谐的美好境界。赏识教育能使学生舒展心灵、激发潜能,使学生成为生活的主人。而这也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笔者也在尝试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创建适合高中学生发展的学习、生活的环境,使学生在快乐中获得知识,在体验中提升自我,在自主学习中打造历史高效课堂。那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赏识教育呢?  相似文献   

11.
赏识性的言语可以维护学生的自尊,增强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愿望,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其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体验成功,从而增强自信心,培养自信品质。使用赏识性的言语能让教师善待每一个生命,走进孩子的  相似文献   

12.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要以平等的姿态和学生对话,要尊重学生,赏识学生的多元感悟,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赏识和激励是否就意味着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人们生育观念的改变,独生子女越来越多,而由此所引发出的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渐露头角。蛮横、任性、早熟等特征已经在这些孩子的身上表现出来。如何教育好这些学生,成了当代教育工作共同关心的话题。在这种形式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以及“尊重学生,善待学生,赏识学生”而得以提出来。于是,赏识教育、无批评式教育等越来越热,社会舆论也大声疾呼:教育要“以人为本、敬畏生命、善待学生”,并反对教育中的一切惩戒性教育行为,似乎一批评就伤害了学生,一惩罚就违背了教育规律,“惩罚”二字成了教育中不可触及…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今社会,一切都以学生为本,提倡"尊重学生,善待学生",教师和家长都不敢惩罚学生,致使学生对犯错不以为然。我认为,爱护学生固然是应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中就不能有惩罚,相反,恰当的惩罚是赏识教育的有益补充。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一次刻骨铭心的惩罚比多次说教效果更好,实施惩罚要心存爱意,坚持到底,让学生心服口服。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材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这就意味着语文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荟萃,而且也是人生体验的沉淀.语文教学要依据课程特点,结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深入挖掘课本资源,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生命、关注生命、关爱生命、善待生命,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6.
<正>赏识教育是在把做人的权利还给孩子的同时,把做人的责任也让他承担起来,让孩子的无形生命升华的同时,让他们的有形生命经得起风雨磨难。有人认为给孩子无形生命的赏识太多,会让孩子自我感觉良好,一旦在社会上得不到赏识就会适应不了。学校体育真正的本质是育人,以增进学生健康为目的,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发展。小学生活泼好动,兴趣广泛,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不易受各种旧习  相似文献   

17.
新课改下,课堂中的激励逐步上位.其结果是教师的赞美之词煽情却空洞,导致了学生认识的模糊与片面,使学生养成了浅尝辄止和敷衍了事的学习态度.教师宽容善待学生,并不意味着对不良行为的放任.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探寻学生的"闪光点",更要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给予其中肯的评价.只有这样的评价才是真正尊重生命,流溢真诚的;只有这样的评价才能唤起学生的真情投入.  相似文献   

18.
黎书柏 《湖南教育》2005,(24):32-32
美国教育家格林·奥马尔指出:“就孩子的无形生命而言,他们仿佛是为了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的。将赏识当成一种生命需要,是赏识教育的理论基础,是符合现代心理学关于人性需求层次的原则的。”哈佛大学超人研究所的研究也得出“孩子的成才,关键在于激励,只要激励和赏识得法,每个孩子都有可能成为天才”的结论。我们在学校教育中,应该如何来赏识学生呢?笔者认为赏识学生时可采用下列原则和方法。一、用评价式的赏识不如用建设性的赏识14岁的明明在篮球场上练习投篮时,一开始就投中了一个3分球。他的体育老师说“:真了不起!你有敏锐的视力,不愧…  相似文献   

19.
赏识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思想理念,要求教师遵循生命成长的规律,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在信任、尊重、理解、激励、宽容、提醒等热爱生命、善待生命的进程中,发现学生的潜能,唤醒学生的自信。在作文教学中,力争做到"你不会写,我教会你写;你不喜欢写,我激发你的写作热情"。让赏识教育与作文教学融为一体,让学生在写作文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相似文献   

20.
赏识教育就是通过激励表扬手段,肯定孩子的优点、长处,鼓励他们不断追求成功.赏识教育是一种思维视,是一种凡事都往好处想的积极思维方式指导下的一套教育理念.赏识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要求教师遵循生命成长的规律,在信任、尊重、理解、激励、宽容、提醒等热爱生命,善待生命的进程中,发现幼儿的潜能,唤起幼儿的自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