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当我看到《中小学管理》2003年第9期上的《家长才是“上帝”》(以上简称“前文”)一文时,我不知道文章作者是我仰慕已久的卢志文校长,虽然我当时并不同意此文的观点,也懒得去理会,心想着反正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嘛。当我在这份杂志2004年第12期上看到卢校长的文章《教育服务:谁是“上帝”?》(以下简称“后文)后,便忍不住想向卢校长请教了。卢校长认为:“教育的产品是服务(本来我对这种提法表示怀疑,先姑且认为是对的——笔者注),享受这个服务的是学生,购买这个服务的则是家长和国家,所以,家长是‘上帝’,国家也是‘上帝’,而学生不是‘…  相似文献   

2.
《民主与科学》1993年4期有一篇署名明达的文章,题目为《对“自行束修”的一种解释》。文章开头写道:“《论语》述而第七中的一章云:”‘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大多数人都认为‘束修’是一捆干巴,是一种菲薄的见面礼,因而接受别人见面礼才给他讲的什么,反映了一种商品社会的‘有偿服务’。”文章认为:“所谓‘束’是束发,而‘修’可能是修身,大意是指会料理自己生活的青少年,至少不要家长或奶妈子跟的人,或更大一点步入成年的人。”查《论语·述而》,明达先生文中所谓的“自行束修”之“修”写  相似文献   

3.
“东皇太一”是什么样的神祗,说法颇多。周勋初先生在《九歌新考》中认为:“‘东皇太一’是东方的上帝太一,也就是齐国的上帝太一”,“战国之时,习惯上用‘东’、‘西’两个方位名词专指齐、秦两国”,“西皇即少(?)即白帝,亦即秦国上帝”。褚斌杰先生在《屈原<九歌>“东皇太一”解》中说:“《楚辞·九歌》是诗人屈原对当时楚国国祭的赋咏,其首篇《东皇太一》,所祭乃是楚国之保护神,‘东皇’即楚国之帝,‘东皇’是对东皇至高无上地位的尊称。”究竟它是哪一国的神祗,我们姑且不去讨论,从神格上考察,它应属于人格神的范围,能主宰风云雷雨,并能降祸施福,为此人们小心地向上帝求赐;为了讨好上帝,不惜奉献出大量的牺牲。但因为祭东皇太一,“祠在楚东”,不少学者认为东皇太一就是太阳神。龚维英在《<九歌>诸神本系女性神考辨》中认为:东皇太一等同于太阳神,将其归为自然神一类。萧兵先生在《楚辞新探》中对此亦有详说。但他又认为东君亦是大阳神,它们有新老之分,“东君”是“青年太阳神”,这就是说,“东皇太一”除了具有人格神的神格外,还具有自然神的神格。  相似文献   

4.
在《中小学管理》2003年第9期,笔者发表了《家长才是“上帝”》一文(笔名“江苏晓庐”)。此后,笔者听到了一些反映。其中,不赞成的意见主要集中在学校的“上帝”是谁这个问题上。应当说,这种意见是有一定代表性的,有必要就此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上博简《诗论》第21-22号简有孔子曰“‘[文]王在上,於卲于天’,吾美之”一句。沿着这条线索,考察《诗.大雅.文王》等古代典籍,可知,以“帝”为中心的“天国”建构是周人的创造。文王之所以受命称王,是因为在周人看来,他能够由人间而上达天庭,并在天上侍奉上帝,因此得天眷顾。孔子相信天的伟大与神威,相信文王有上天下地的神力。他对《文王》之诗的赞美,对文王的崇敬,实在是出于对天命、帝命的信仰和崇拜。长期以来,学术界流行这样的观点,以为孔子不太关心天命问题,现在看来,这种观点是不对的。  相似文献   

6.
从“黄老之学”到“小国寡民”──再论司马迁的悲剧田启霖司马迁“‘遭李陵之祸’,既有当时的历史因素,又有个人因素,就其个人因素来讲,有他对反击匈奴战争的态度问题,又有他‘石问’所对触犯刑律的问题。”这是我在《评“遭李陵之祸”》一文中所阐述的基根看法。如...  相似文献   

7.
马汉麟先生《古汉语三种被淘汰的句型》一文公开发表后,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关于“唯弈秋之为听”这种句型,马先生既不同意清人吴昌莹“‘为’犹‘是’也”的观点,也不同意近人杨树达“为”字是“句中助词,宾语倒装时用之”的看法,提出了一种新的假设,认为“为”字“很可能是用来加强后面主要动词语意的,是一种‘强意词’,从词类上说是助动词。”徐仁甫先生在《对<古汉语三种被淘汰的句型>再分析》一文中,既不同意马说,也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毛毓松先生《<经传释词>“所”“可”互训》一文中“‘所’‘可’互训缺乏依据”的观点提出异议,从“所”“可”音转和“所”“可”异文两方面论证“所”“可”可以互训。  相似文献   

9.
细读贵刊2002年第12期辛晓明老师写的《“扁舟”在何处》一文,颇受感动。对辛老师精辟的分析深表敬佩。但笔者认为:作者的观点不够妥当。其理由如下:辛老师在文中写到“人教版第十册《只有一个地球》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但是,地球又是一个半径只有六千三百多公里的星球,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之中,就像一叶扁舟’。”“因为比喻句除了要本体、喻体之间的相似点切近一致外,还需要表述合乎逻辑,只有这样才能使之贴切、准确。”所以这个句子需要修改,并且“至少有两种改法:(1)……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之海中,就像一叶海上的扁舟。(2)………  相似文献   

10.
一、质疑“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 《人民日报》11月23日第11版上有一篇名为《教人如何教孩子,家庭教育指导师明年上岗》的报道,文中指出“‘家庭教育指导师’既不同于家庭教师,也不同于心理咨询师。它的职能正是专门就这些家庭教育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并矫正一些家长的错误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11.
陈贤 《现代语文》2006,(10):20-21
南宋词人史达祖历来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千百年来历代词论家对史达祖其人其词的评价很不一致,毁誉参半,意见纷繁,有些观点还是根本对立的。请看:毛晋《梅溪词跋》:“余幼读《双双燕》词,便心醉梅溪,今读其全集,如‘醉玉生香’‘柳发梳月’等语,则‘柳昏花暝’之句,又不足多矣。”《白雨斋词话》又卷五:“独怪史梅溪之沉郁顿挫,温厚缠绵,似其人气节章,可以并传不朽。”  相似文献   

12.
小幽默     
抄袭依据老师对一位家长说:“你的儿子考试时抄袭了邻座,因为他们错得一样。”家长分辩说:“也许是邻座偷看我儿子的。”“不,”老师肯定地说,“我问的是‘长江的重要支流汉水发源于哪里?’邻座答的是‘我不知道。’而你儿子答的是:‘我也不知道。’”斥责游客:“真不像话,昨天夜里我在房间里看见一群老鼠在打架!”导游:“这么便宜的房钱,你还想看什么,看斗牛?”等一分钟吧!有一个人问上帝:“伟大的上帝,在你的眼睛里,一千年的时间意味着什么?”上帝回答道:“只意味着一分钟罢了。”“万能的上帝啊,在你的眼睛里,一万个金币意味着什么?”“…  相似文献   

13.
中师文选第六册《守财奴》一文中有这么一句:“一看见丈夫瞪着金子的眼光,葛朗台太太便叫起来:‘上帝呀,救救我们!’”这个句子的表达不很妥贴,特此商榷。  相似文献   

14.
《彖传》理想的政治是“圣人”之治。如《鼎》卦《彖传》说“圣人亨(p(?)ng 同“烹”)以享上帝,以养圣贤。”享祭上帝是帝王独有的郊祀之礼,別人都没有资格“享上帝”的;因此知《彖传》的“圣人”只能是帝王,而且是儒家理想的好帝王。《彖传》不止一次地说了“天地”的伟大之后,用“圣人”的功德和“天地”相比拟,  相似文献   

15.
胡蓓 《学语文》2005,(5):21-21
《鸿门宴》一课的课后练习题:“有人说项羽不在席间杀死刘邦,表现了他的‘妇人之仁’,但苏轼却说这表现了他的‘君人之度’。试对这两种说法做一些评论。”《语文教师教学用书》指出:“这是一道开放性的练习题,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但在《教学用书》的“课文鉴赏说明”中却分明写道:“作者通过对这次宴会全过程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项羽的悲剧性格;  相似文献   

16.
说明     
人教版课本对《谏太宗十思疏》文中“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之“长”字解释为“zhǎng,生长”。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第104页补充了另一种注释——“长”应读chǎng,即“高大”之意,紧接着又说明了否定这一注释的理由。显然,《教师教学用书》是赞成课本上的观点的。我以为,课本注释有欠妥当,其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17.
吕卫芳  童燕 《学语文》2009,(4):33-33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引用庄子的“死生亦大矣”,继而抒发了”岂不痛哉”的感慨。人教版中学语文教师参考资料如此解释:“‘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就彻底否定了老庄的齐生死的观点,而树立了自己的自命意识——‘死生亦大矣’。“对此我们以为有牵强附会之嫌,”死生亦大矣”原本出自《庄子·德充符》,是阐述庄子生死观的,那么怎能否定庄子齐生死的观点呢?  相似文献   

18.
看了贵刊1996年12期《避讳技谈》一文,获益匪浅。任俊荣同志在文中介绍了避讳六种方法。还应当有一种方法讲过去比较好。姑且取名“加‘讳’避讳”。如《范进中举》一文。范进三两步走进屋里来,见中间报帖已经升挂起来,上写道:“捷报资府老爷范讳进高中广东公试第七名亚之。京报连登黄甲。”教材对这个“讳”字注释非常明确:“[讳]原有‘避’的意思。旧时为了对某人表示尊敬,不敢直呼其名,叫做‘避讳’、讳某,意思是某字本应避去的。”可见,文中是在“进”前加“讳”以示避讳。加“讳”避讳@薛朝玉$安徽太和县三堂中学  相似文献   

19.
教育的产品是服务。享受这个服务的是学生,购买这个服务的则是家长和国家(义务教育),所以,家长是“上帝”(国家也是“上帝”),而学生不是“上帝”!学校提供教育服务,服务的直接对象是学生,服务的间接对象是家长、国家。家长和国家为教育服务“买单”,我们视家长为“上帝”、视国家为“上帝”是应该的。至于学生,虽然是服务的对象,但这是一个特殊的对象。我认为视学生为“上帝”不合适。家长被当做“上帝”了吗?现在,家长请教师吃饭,家长给教师送礼,家长给教师办事,这不仅是普遍的,而且也被人们认为是应该的。顾客是“上帝”,有顾客请营业员…  相似文献   

20.
张奠宙  赵小平 《数学教学》2009,(4):F0004-F0004
复旦大学新成立了“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邓正来发表演讲(刊于2008年12月27日的《文汇报》),其中第三段的标题是:实现“走向世界”的知识转型.文中指出:“中国社会科学必须从此前的‘引进’、‘复制’、‘与国际接轨’的阶段,迈向‘走向世界’、‘与世界进行实质性的思想对话和学术交流’的新阶段”,认为必须从因为“西方化倾向”所导致的“中国之缺位”中解放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