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考察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人际关系困扰、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采用幸福感指数量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和人际关系困扰综合诊断量表对319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人际关系困扰与主观幸福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之间均呈显著的负相关;人际关系困扰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为32.26%。因此提升大学生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减少人际关系困扰,有助于提高个人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2.
以390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情绪智力量表、积极—消极情感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量表考察大学生情绪智力与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情绪智力与积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感呈显著负相关;积极情感与生活满意度呈中等程度的显著正相关,消极情感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2)路径分析发现情绪智力显著正向预测了积极情绪和生活满意度,显著负向预测了消极情绪;(3)结构方程模型建模结果表明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在情绪智力与生活满意度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比较不同人际关系的大学生在八种情绪调节方式使用上的差异,了解大学生的情绪调节现状。结果表明:大学生在情绪表露、回避、放松和哭泣四种情绪调节方式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人际关系良好的学生较多地使用情感替代、认知应对和情绪表露三种情绪调节方式,人际关系不良的学生常压抑自身情绪或采取回避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情绪向性、表达性与特质孤独的关系.方法:采用量表法对福州某大学24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女生在情绪表达性上显著高于男生,理工类的负性情感显著高于文史类和艺术类,在情感平衡上显著低于文史类和艺术类,文史类的孤独程度上显著高于理工类和艺术类;正性情感与情感孤独呈显著的负相关,负性情感与特质孤独各因子上的得分间均呈不同程度的负相关,情感平衡与孤独总分、社交孤独、孤独程度的正相关达显著水平;负性情感对特质孤独各因子构成显著回归效应,正性情感对情感孤独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学业自我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学业自我的关系,随机选取初一到高三学生592人,用主观幸福感量表(SWB)和一般学业自我量表(G-ASCS)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中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各因子(学习满意度、生活满意度、正性情感、负性情感)年级差异显著.在主观幸福感以及学习满意度和生活满意度上,初一年级的得分明显高于其他年级,其他年级之间大都没有显著差异.在负性情感上,初一年级的得分明显低于其他年级,其他年级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在正性情感上,初一、初二年级明显高于高中各年级,初三年级明显高于高一年级,其他年级之间没有显著差异.(2)中学生学业自我各因子与主观幸福感以及主观幸福感各因子的相关都显著.其中学业自我各因子与主观幸福感、正性情感、学习满意度和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与负性情感呈显著负相关.(3)中学生学业体验和学业能力对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整体以及主观幸福感各因子有较强的预测力,预测力在0.19-0.38之间.  相似文献   

6.
情绪调节与个体心理健康的关联非常密切,情绪调节技能的不足往往会导致很多情绪障碍的发生.为探讨情绪调节技能与情绪适应之间的关系,该研究将《情绪调节困难量表》和《正负性感情检核表》施测于149名听障大学生和159名普通大学生.研究结果显示:与普通大学生相比,听障大学生在情绪调节技能的三个方面(情绪接受、冲动控制和策略使用)体验到更多的困难,在情绪适应方面体验到更少的正性情绪和更多的负性情绪.进一步分析发现,对负性情绪的预测中,听障状态和策略使用的主效应显著,听障状态对情绪接受与负性情绪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显著,即情绪接受方面的困难对听障大学生的负性情绪体验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而对普通大学生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这对我们设计和实施情绪调节技能方面的针对性培训来改善听障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实证调查的方法,研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的状况。结果表明: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水平较高,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则均处于中等水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SCL-90有显著的相关关系,生活满意度和负性情感以及生活满意度的各因子与SCL-90及其各因子也均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主观幸福感水平可作为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预测源,同样心理健康水平也可预测被试者的幸福感水平。  相似文献   

8.
采用情绪调节问卷、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量表对378名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了入户调查,以考察两种情绪调节的交互作用对老年人日常情绪体验的影响.结果表明:老年人更习惯采用认知重评的调节方式,正情绪体验较多,负情绪体验较少;认知重评、表达抑制和正情绪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负情绪差异不显著.分层回归分析表明,教育、健康是影响老年人正情绪体验的两个重要的人口学变量,来源地和收入是影响老年人负情绪体验的两个重要的人口学变量;认知重评正向预测老年人的正情绪,负向预测负性情绪,且认知重评与表达抑制交互效应对老年人正情绪预测显著,对负情绪预测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大学生的复原力在应激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调节作用,采用亚洲复原力量表、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CCSPSS)和主观幸福感量表对山东省某高校的623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一,复原力各维度及总分与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消极情感呈显著负相关(P<0.05).应激各维度及总分与生活满意度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与消极情感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果二,复原力可调节应激对生活满意度和消极情感的影响.结论是大学生的复原力在应激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了大学生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及孤独感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结果表明:⑴大学生在总社会支持上不存在性别差异,在年级差异上只有大一与大二间差异显著。在支持利用度上存在性别和年级差异,女生显著高于男生,大一最高,大二显著高于大三;⑵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孤独感、消极情感呈极其显著负相关;与积极情感、幸福感总分、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生活满意度、幸福感总分、积极情感与孤独感关系呈显著负相关,消极情感与孤独感关系呈显著正相关;⑶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呈显著的正向作用;孤独感在二者的关系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国家之间联盟是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美国作为当今最受瞩目的世界第一大强国,积极追求其"单极世界"的世界霸权,同时也积极拉拢一些其他国家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英国、加拿大两国分别是美国在欧洲和美洲的传统盟友,比较两大联盟的异同点可帮助我们考察美国以及西方国家在处理外交关系上的一些基本原则和因素。  相似文献   

13.
Fatale 《出国与就业》2009,(12):34-38
“问候、牵挂和关爱,互相嫉妒但关键时刻伸以援手,无论村镇,和谐为邻,亲情至上。”这是众多美剧描述的社区关系,也是海外邻里文化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4.
人际关系作为社会财富,会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更为舒适。它在我们处理工作问题、完成我们远大志向的时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分析影响人际交往的各种因素,可强调在现代社会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Canary, D. J., & Dainton, M. (Eds.) (2003). Maintaining relationships through communication: Relational, contextual, and cultural variations.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相似文献   

16.
师生关系是支撑教育大厦的基石,人类教育活动基本上是在师生关系中展开和完成的。因此,在翻转课堂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师生关系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以便适应课程改革要求。鉴于此,本文旨在通过对翻转课堂的内涵、本质特征及翻转课堂后教师角色的转变进行研究,进一步探析当今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17.
师生关系一直是笼统的说法,它应该是以教学为交往实践的特指关系,且是工业文明下社会的共同关系,因为教育是工业文明下普遍的生活方式,不是农耕文明下普遍的生活方式.在这个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历史大过渡时期,师生关系和社会的一切关系一样,都带有激进与保守二重性.现代化的师生关系是以教学为交往的实践,还原老师和学生都是人,建立师生之间人与人的契约伦理关系,是教育的"人"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为了分析幼儿期的同伴关系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本文对幼儿期同伴关系的影响因素和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9.
范兵 《中学教育》2010,(6):9-11
历史上各种思潮不断赋予师生关系新的内涵。广为大家所倡导的教育民主化又给予师生关系以民主的内核,与此同时,教师的权威式微。在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时应厘清民主与权威的关系,重视教师合法权威。  相似文献   

20.
师生关系:发展性主体际交往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生关系是教育之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关系。以往以狭义认识为方法论基础的教学理论难以对师生关系做出合理的阐释。取而代之的以现代广义认识论为方法论基础的教学理论艰师生关系予以科学地阐释,认为师生关系首先是一种社会关系,是教育社会中教师和学生两主体间的交往关系。其次,师生主体际交往以课程为中介,围绕课程进行对话、交流。再次,师生主体际交往关系以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为目标,具有发展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