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近代中国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是第一部系统研究近代中国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互动关系的作,2004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近代中国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这一课题作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研究项目,四川大学“十五”“211”工程子项目,通过何一民教授和其他学人的共同努力,几经寒暑,数易其稿,历经出版波折,终于呈现在读眼前。  相似文献   

2.
郑连根 《寻根》2005,(1):54-56
关于报刊在中国的发展,大家都知道这样一个事实:1815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米怜在马六甲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份近代中文杂志《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到1833年,英国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办了《东西洋考》,这才是第一份在中国境内出版的中文报刊。随后,不断有传教士在中国创办中文报刊。鸦片战争后,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办报形成了一个小高潮。外国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对中国的新闻事业起到了刺激和示范的作用。通过借鉴传教士们的办报经验,  相似文献   

3.
欧美近代文化,以14世纪文艺复兴启其端,以18世纪法国大革命为其形成的标志。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古老而灿烂的文化,作为与欧洲中世纪神学完全不相同的文化形态,参与了欧洲冲块封建意识形态的斗争。欧洲近代思想的先驱者们,曾经广泛而狂热地运用中国的文化材料,守护了欧洲近代启蒙思想的摇篮,并在尔后形成的西方近代文化中留下了不灭的光辉。欧洲人大约八16世纪开始,把寻求摆脱神学迷狂的眼光转向中国。当时,葡萄牙著名的学者乔安·巴罗劳斯(JoaodeBarros1496-1570)在其所著的《每十年史》的《第三十年史》中,第一次以文艺…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史学学术史》读后肖谢对于中国近代学术史的研究,先后有江藩《国朝(清朝)汉学师承记》、《国朝宋学渊源记》,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以及钱穆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要在这些成果的基础上对近代学术作出新的研究,确实有一定...  相似文献   

5.
邱远猷 《寻根》2006,(1):101-107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的伟大爱国者,杰出的民族英雄,也是我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在广东领导禁烟抗英斗争的光辉业绩中值得纪念的一页,是在1839年的两件事:“6.3”虎门销烟与“9.3”巡阅澳门。167年前(即1839年)9月3日林则徐亲自巡阅澳门,不仅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大意义,而且也是澳门历史以及中葡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化是中国历史的基本内容,文化发展又是一个历史过程,因此研究中国文化与研究中国历史是密不可分的。20世纪以来,我国的历史学经历了两个很大的变化,即从传统文学到近代史学,从近代史学到马克思主义史学。50年代以后,马克思主义文学在我国广泛传播,经历了曲折复杂的历程,70年代以后又有了新的科学的发展。历史学的这个发展变化,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研究的发展变化。回顾近半个世纪的亲身经历,面对21世纪的即将到来,我认为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两点是尤其值得注意的。第一.着力开掘拓展。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源远…  相似文献   

7.
通常认为"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之"李约瑟难题"是在1964年提出的。实际上,在1944年浙江大学研讨会上,李约瑟就与我国一批学者较深入地探讨了这个问题。清末民初,严复、梁启超、冯友兰、任鸿隽、王阧等都不同深度地论及和研究了这个问题。1944年,李约瑟的观点已经形成。李约瑟坚持社会因素决定了中国未能产生近代科学,与他1930年参加第一次科技史国际会议、受苏联学者影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胡成 《东方文化》2000,(4):117-119
对近代中国以来那主张变革政治和化的精英来说,最让他们痛心疾首的,莫过于以经典力学、天学和数学等构成的近代科学不发端于中国,致使近代以来落后挨打。毕竟,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清军使用的17世纪传自欧洲的红衣大炮,炮子发射后,打到英舰板壁而被碰回;英方使用的新式爆炸弹则从泊在远处兵舰上发射,炸裂四出,进射数丈,炮台因而不守。此后到了同治初年胡林翼在安庆江边,见洋船逆水而上,疾如飙风,变色不语,途中呕血,洋务运动——即中国最早成规模地引进西方近代科学的历史进程遂被开启。  相似文献   

9.
牛贯杰 《寻根》2003,(5):46-49
电报作为近代科技发展的产物,清咸丰初年开始传入中国,但并未引起时人注意。  相似文献   

10.
李逸津 《寻根》2008,(2):36-38
近代天津俄罗斯侨民是俄罗斯在中国的侨民中仅次于哈尔滨和上海的重要一支。天津第一座西式公园——建于1887年的“维多利亚公园”(今天津解放北园),其地皮就来自俄罗斯富商阿列克赛·德米特里耶维奇·斯塔尔采夫的赠予。这个斯塔尔采夫还是天津法租界市政委员会的成员,在天津置有40多处房产,从中可见俄商在当时天津外国侨民中的经济和政治实力。  相似文献   

11.
中国考古学,是在本世纪初伴随着中国近代实证史学的创立和西方考古学思想的传入而诞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经过近八十年的发展,出现了三个高峰发展期。第一个高峰是1928年至1937年,主要是对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和河南安阳殷墟的连续大规模发掘。第二个高峰...  相似文献   

12.
近代中国文化抉择的启示熊述碧近代中国文化始于龚自珍、魏源、林则徐等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人,他们在文化方面的建树为百余年来的近代文化注入了时代精神。对近代中国文化的抉择作些回顾和思考,于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建设,是会有启示的。一从鸦片战...  相似文献   

13.
龚自珍是中国步入近代时期的第一位思想家,曾就学于刘逢禄,公羊学在其思想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但是龚自珍的思想又带有不守家法的一面,故对于他是否属于公羊家及其公羊学的思想,历来存在很大的争议。本文对学术界相关的研究成果作一述评。  相似文献   

14.
近代文化片论□陈国庆近代文化,指自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的80多年间中国社会的文化潮流。这是一个十分复杂而且难度很大的课题,并非一篇短文可以说清楚的,故本文名“近代文化片论”。学术界几乎普遍认为:中国文化在古代最为辉煌,到近代则暗淡无光。外国殖民主义的...  相似文献   

15.
陶然 《华夏文化》2000,(3):13-14
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在启蒙思想的呼唤下,终于出现了向近代社会转型的潮流。古老的中国开始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君主专制政体向民主共和政体转变、古代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型的过程。中国社会的近代转型在诸多方面与西方不同,这种不同点几乎是众所周知的,兹不赘言。  相似文献   

16.
在近代历史上,资本主义列强为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曾大量派遣军队驻屯中国的领土(领海)。虽然按一般国际惯例和国际公法准则,外国军队经所在国允许可以进驻他国并享有“治外法权”,但近代来华的外国驻军,无论其有无条约“依据”,都是对中国主权的严重侵犯,根本不应享有国际公法上的治外法权。这些外国军队进驻中国,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加深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论国民性改造与社会价值取向的近代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认为,社会价值观的近代变革是近代国民性改造的首要前提,在此基础上,章详细阐述了中国近代社会价值观由封建的家族本位主义向资本主义的个人本位主义再到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转换过程,揭示了社会价值观近代转换的规律以及对国民性近代改造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吴良镛院士这一论断引起广泛关注。清末状元张謇先生所经营的南通堪称“中国近代第一城”。这是两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著名建筑学家和城市规划学家吴良镛的最新研究发现。目前,这一命题已在学术界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9.
民族是一个源起于西方的概念,时至今日,它仍是学术界的一个主题话语。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在近代传入中国后,打破了中国化主义而非民族主义占主导地位的局面,促使中国从“天下”走向世界,对近代中国国家建构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经济理论史上的“李约瑟之谜”英国著名的中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于1954年在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中说:“为什么近代科学、亦即经得起全世界考验并得到合理的普遍赞扬的伽俐略、哈维、维萨留斯、格斯纳、牛顿的传统——这种传统注定会成为统一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