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6 毫秒
1.
月亮是张爱玲小说最重要的意象之一,在《金锁记》中更是中心意象,具有深刻而丰富的内涵,见证了女性悲剧性的命运。作品写了三种月亮,一是叙述人的月亮,一是长安的“模糊的缺月”,一是寿芝眼里的月亮。  相似文献   

2.
③硕果累累月缺月圆i月缺月圆i月缺月圆月缺月圆iliiliiliiliiliiliiliiliiliiliiliiliiliiliiliiliiliiliiliiliiliili王芳媛花鸟画  相似文献   

3.
《春望》写于肃宗至德二载(公元757)三月。两年前,即玄宗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长安沦陷,杜甫携家逃难,住在鄜州(今陕西鄜县),七月肃宗即住灵武(今陕西灵武县),他前往投奔,途中为叛军所俘,带到长安,幸因官职卑小,未被囚禁。当时长安被叛军占领着,诗人身陷贼营,他看到长安被焚掠一空,满目荒凉,即景生情,就写下了这首伤时恨别,忧国思家的千古名篇。  相似文献   

4.
北京市长安中学成立于1999年7月15日。它是由原北京六中、北京二十八中合并而成的。新成立的北京长安中学地处北京市的中心区域。西靠中南海,东临天安门广场,南望人民大会堂,地理位置十分优越。长安中学是一所规模较大、办学标准较高的完全中学。学校有一支师德...  相似文献   

5.
唐代大诗人杜甫在肃宗朝担任过左拾遗,官职虽小、却算得上天子的近臣。至德二载(公元七五七年)九月,长安收复后,他即于十一月由鄜州(今陕西富县)携眷重返长安,一家人仍住在城南的下杜。 这次杜甫回到长安,在宫廷中过了约八个月的平静生活。这期间,由于环境所决  相似文献   

6.
有一首歌,就叫做“你看,你看,月亮的脸”,说的是月亮的脸每天都在变化,由月缺到月圆,又从月圆到月缺……但是你知道吗,月亮除了形状能够变化,它的颜色也是能够变化的。  相似文献   

7.
长安杂记     
正李白说: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于是,长安穿越大唐皎白的月光,破空而来。~~01在一万首唐诗之中,押着汉字的韵脚,作痛饮状的长安,今夜,不再集体邀月,不再集体开怀。不再把散失到白露里的秋兴,由我一个人苍凉地继续下去。就像我不能闲散于关中道上,却开口吟着精神深处的诗篇。长安是一万首唐诗的直接失语者。我是一万  相似文献   

8.
<正>八月长安是中国青春文学作家,2009年,八月长安出版了第一本长篇青春小说《你好,旧时光》,其中男主林杨个性阳光开朗、有智商有颜值、有责任有担当,深深感染了"九○后""○○后"读者。林杨可以说是八月长安作品中最受欢迎的男主,在父母心中他是懂事听话的好孩子,在老师眼中他是典型的好学生,在朋友眼里他是开朗大方的好哥们,在余周周心里他是永远守护她的骑士。由小说改编的网剧《你好,旧时光》,深度还  相似文献   

9.
月夜     
今夜州月 ,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 ?【新读】《月夜》作于天宝十五载 ,当时杜甫被安史叛军困于长安 ,妻儿逃难寄居于州 (今陕西富县 )之羌村 ,诗人望月思家 ,写下此千古传诵的名篇。题为“月夜” ,诗人看到的自然是长安之月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此情此景 ,自然勾起诗人的思乡思亲之情 ,但作者不从自身着墨 ,而是宕开一笔 ,神驰千里 ,用对面烘托的手法 ,从妻儿方写起。诗作开篇不写长安之月如何 ,却从州月夜起笔 ,诗人想象家中的妻子定是夜不能寐 ,独自望月思…  相似文献   

10.
残缺     
“月,阙也”,这是两千多年前古人对月作出的解释。“阙”,就是“缺”的意思,这解释让我疑惑。曾国藩把住所题作“求阙斋”,求缺?为什么呢?这斋名也让我疑惑。“缺”有什么好呢?为什么不求完美呢? 一直在等待一个月圆的晚  相似文献   

11.
对“嫦娥奔月”这则神话以全新的女性视角进行阐释,可以析出女性“逃离”男权压抑的主题。《作女》中的卓尔一次又一次的逃离与“嫦娥奔月”在形式与内涵方面都存在着极大的相似性,从而形成了原型上的互补与参照。在性别角色规范与自由、理想不可兼得的历史境遇中,嫦娥和卓尔存在着相似的性格特征。通过对《作女》进行合理有效的文本阐释,沿着原型批评与女权主义相结合的方向,我们可以发掘出当代都市女性中“逃离”一族的深刻心理机制,以及“逃离”的意义与局限。  相似文献   

12.
《金锁记》记叙了七巧惨淡的一生,展现了封建家庭里女性被食、自食和食人的深刻悲剧,其中运用了独特的具象征性的意象,诸如圆月、酸梅汤、或明或暗的光与影等,它们既是生活场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又为全文营造了浓郁的悲情气氛。  相似文献   

13.
李白酷爱月亮,月亮伴随他终身。在他的诗歌中,以月亮为题材的诗占相当比重。他不仅视月亮为最美的物象,还视之为最亲近的物象。明月是他心灵的寄托,情感的寄托,也是一生的伴侣。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月“是一个出现频率极高的审美意象.由月可联想到人的美貌,在月中可寄托人们的相思离别之情,望月可生发生命短暂、人生有限之叹,月还可以象征人的某种情感.  相似文献   

15.
李白的月亮世界探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天才诗人,李白的月亮诗蕴藏着巨大的人格力量和深刻的哲理精神,完成了月亮由自然客体向人格的转变,使中国古代学中的月亮主题提升到一个新境界。在李白的月亮世界里,不仅有灵魂飘逸的物境,更有饱含了作人格意志的“我境”,物我之境的交融显示出独特的意境之美,而月亮世界里的李白则以其独特的浪漫性渗透这称我之境,体现了诗人对于理想和光明的追求。  相似文献   

16.
月亮是中国古代诗词中最常见、最典型的一种意象.人类隐含在月亮意象上的情感,绝大多数是孤独、寂寞、凄凉和相思的感伤.文章着重探讨人们选择月亮作为载体来抒发自己感伤情愫的原因,以及这种依托月亮阐发出的感伤情绪在内容和形式上一步步拓展和深化.  相似文献   

17.
王夫之词中的"月"意象有着十分丰富的意蕴,词人借月抒发内心的悲愤、衬托自己凄凉寂寞的心境、表明自己高洁的品格。月亮意象之所以成为船山词中的常见意象,有着比较复杂的原因。月亮意象也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船山词清雅刚健的风格。  相似文献   

18.
李白作为一位伟大的诗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在这些诗中",明月"意象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其写到"明月"的地方多达300余处。我们从这些咏月诗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李白内心深处的精神世界,孤独和苦闷正是其中的主旋律。因此他借明月来寄托自己的理想、失望以及乡情和友情,在诗歌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文章在对月亮神话的原型意象作历时性分析的基础上,将嫦娥奔月与祈求生殖的巫术联系起来分析阐释。认为月亮神话经历了初始原型、次原型和复合型三种神话形态和演化模式,它们分别对应着丰收神、生殖神和复合的婚姻神。嫦娥是一位执着祈生求嗣的帝妃,其吞服西王母不死药和奔月行为均系祈生求嗣的巫术仪式行为;奔月时间应为具有生生之德宜子之祥的农历八月十五日夜。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围绕男女争战故事中的女性,铺写了月、花、饰物、颜色、音响、戏曲6组意象。意象间彼此关联,形成了一个类似生物群落的女性意象群落。就前3组意象而言,其中多为原型意象,反讽是常用的修辞技巧。原型意象主要是通过改造物象的形质进入小说,每个意象都有其独具一格的显现方式。张爱玲借助原型意象反讽,把对笔下女性的放任、容忍、宽爱、嘲讽等复杂态度隐藏在作品中,使其意蕴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