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0 毫秒
1.
随着社会生活和人们婚姻家庭观念的变化,离异家庭日益增多。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发现,城镇幼儿园几乎每一个班就有1~2名幼儿是生活在离异家庭中的。研究离异家庭幼儿的教育,已成为摆在幼教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对离异家庭幼儿的教育进行了初步的探索。1.加强家长工作,促使家长尽可能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养。离异家庭的教养方式主要有抛弃型和溺爱型两种。抛弃型的家长视子女为累赘,训斥、打骂、压制是其常  相似文献   

2.
农村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务工子女留守、单亲家庭学生的增加,家庭教育的缺失,或因家长文化程度偏低、溺爱型、粗暴型家庭教育方式占主导地位,使学校对学生的教育难度倍增,学生学业不良的现象日益严重。本文以中学语文教学的亲情教育实施为改进思路,具体分析了实施策略,试图为农村孩子良好人格形成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3.
农村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务工子女留守、单亲家庭学生的增加,家庭教育的缺失,或因家长文化程度偏低、溺爱型、粗暴型家庭教育方式占主导地位,使学校对学生的教育难度倍增,学生学业不良的现象日益严重。本文以中学语文教学的亲情教育实施为改进思路,具体分析了实施策略,试图为农村孩子良好人格形成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在未成年人中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家长对子女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期望值过高,使青少年处于很大的压力,家长这种过于急功近利的办法,往往欲速则不达,甚至适得其反。它使孩子失去乐趣和自信,并可能滋生逆反心理,形成不良性格。另外单亲家庭、生活困难家庭和流动人口家庭的出现,使这部分家庭的子女面临新的困难和困惑,[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采用修订的《家庭教养方式调查表》测查了470名普通中学生的家庭教养方式,并探讨了其中247名普通高中生家庭教养方式与321名职高生家庭教养方式的异同。结果显示,由24道题组成的调查表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和效度;普通高中生父母对子女的要求程度和关心程度都显著低于初中生,父母对子女的要求程度显著高于其关心程度;尽管母亲对中学男女生的教养方式没有明显差异,父亲对男生尤其是高中男生的要求程度、对女生尤其是初中女生的关心程度都明显高一些;结合两个维度对中学生家庭教养方式进行诊断之后发现,采取放任型教养方式的父母的文化程度偏低,而权威型和溺爱型的父母文化程度则较高。应用该调查表对职业高中生的测查发现了类似的规律,但职高生父母对子女的关心程度明显高于其要求程度,这与普高生父母的做法刚好相反;尽管他们采用权威型教养方式的比例差别不大,但有更多的职高生父母采取了放任型和溺爱型的教养方式,采取专制型教养方式的职高生父母相对更少。  相似文献   

6.
家庭教养指的是父母在教育、抚养子女的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和行为倾向。通过对广西6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学生家长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广西贫困地区学生的家庭教养状况并不乐观,表现由优到劣排序为:家长的教育观念>家校交流>对孩子学习的管理>家庭经济状况;不同经济状况的家庭,不同性别、身份的家长在家长教育表现及各维度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家庭是中小学生生活、生存的最主要的场所.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当、家庭气氛的不好、家庭结构的不良,使中小学生产生诸多的情绪及焦虑问题.在对河南省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结果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家庭教育方式和家庭结构以及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等都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密切相关,这个结果对学校、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都有一定启发.  相似文献   

8.
采用自编的中小学生教养方式评价问卷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查问卷测查了526名特殊家庭和510名普通家庭的中小学生及其教养人,旨在探讨特殊家庭教养人的教养方式及其与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结果表明,相对于普通家庭,特殊家庭教养人在教养子女时更多地采用惩罚严厉的教养方式,其情感温暖也更少.不同类型特殊家庭教养人教养方式的比较显示,流动、分居、离异家庭教养人的教养方式较消极,留守家庭教养人的教养方式相对较积极.特殊家庭小学生教养人的教养方式优于特殊家庭初中生教养人的教养方式,女生教养人的教养方式优于男生.教养人的情感温暖有利于提高特殊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教养人的拒绝否认、干涉保护、惩罚严厉等教养方式对特殊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不利.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寻父母教养方式对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影响,采用"亲子关系诊断测验(PCRT)"和自编"小学生优势品质问卷"对天津市三所学校的410名小学生及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目前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水平尚好;父母教养方式存在一定问题;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相关;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亲子关系中的消极拒绝型、溺爱型与不一致型的父母教养方式是小学生多项积极心理品质的有效预测因素。因此,改善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有利于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基于湖北省8市18县(区)1850个家庭的调查数据,本文考察了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问题行为有显著影响,权威型教养方式总体上有利于抑制儿童的问题行为,而忽视型教养方式下的儿童更容易出现问题行为,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效应因儿童个体特征、家长教育素养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家庭教育具有复杂性和多元性,家长应采取何种教养方式以抑制儿童问题行为,既取决于儿童的个性特征,也取决于家长自身的教育素养.从家庭教育政策视野看,重点关注忽视型家庭的子女教育问题,重视家长教育素养提升,提高家庭教育指导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是促进儿童社会行为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家长无疑是家庭中的大人物。家庭的不幸无疑是威胁儿童最严重和最复杂的精神危机之一。这种家庭的不幸所带来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近几年,随着离婚率的上升,校园中单亲家庭或者无监护状态家庭子女的数量也逐年上升,大有形成单亲一族的趋势。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单亲家庭子女不仅要在生活上经受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40年代迄今,国内外心理学家运用实证研究探索发现家庭的养育方式与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人格发展水平、学业成绩等有极显著的关系。笔者通过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观察和研究也证明:家庭教养方式与子女英语成绩密切相关,子女成绩差主要受家长期望过高、家庭教育环境不适、教养方式方法不当、对非智力因素重视不够等几方面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素质教育不仅要在学校教育中推进,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也应实施素质教育.家长在早期家庭教育中教育子女的理念及家庭教养方式,影响孩子今后的发展.所以.家长要树立素质教育的科学育儿观.要采取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  相似文献   

14.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道德观念、思想认识、文化水平、审美情趣、教育方式等都对子女的成长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此,我们就家庭少儿德育情况以西北师大附小为例做了调查。调查显示,大部分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重视孩子的教育,少部分家长搞智育挂帅,忽视了科学教育。部分家长教育方式欠科学,孩子存有自私、嫉妒、不诚实、粗暴等不良品质,应该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5.
王金肖 《文教资料》2008,(1):112-113
学业不良问题是一直困扰世界各国教育的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对儿童、青少年的成长影响最为广泛和深刻.本文面向农村,从家长职业类别、家长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条件、家长期望值、评价方式、教养方式、亲子沟通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影响农村初中学业不良的家庭因素.  相似文献   

16.
陈小普 《考试周刊》2013,(92):161-163
离异家庭在家庭结构、家庭关系、教养方式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子女更倾向于从网络虚拟世界寻求心理满足,从而引发网瘾症。正确认识家庭解体、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与媒介素养、弥补家庭的教育功能、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离异家庭子女网瘾症。  相似文献   

17.
唐民  袁建勤 《文教资料》2014,(2):143-145
本文阐述了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人格发展的重要性,介绍了家庭教养方式的类型、影响因素和家庭常用的教育方法。父母应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形成健康的家庭教养方式,促进子女的人格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赵欣  袁茵 《绥化学院学报》2013,33(7):112-115
儿童攻击行为是儿童诸多问题行为中十分普遍的一种,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文章从家庭的角度分析造成儿童攻击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错误的家庭教养方式,家长的不良行为,家庭关系质量差以及父母职业、学历、收入低等。解决此问题要改进家庭教养方式,科学教育;家长要加强自身修养,以身作则;处理好家庭关系,提升家庭和谐度。  相似文献   

19.
青少年时期,孩子多叛逆,或多或少地与长辈特别是父母出现不同程度的冲突。究其原因,一是此阶段的孩子开始进入青春期,个体自我意识空前加强,不愿意受父母太多管制,自尊心极度加强,行事冲动;二是一些家长教养方式出现问题,亲子冲突严重的家庭家长的教养方式往往不是溺爱型就是专制型,或者溺爱与专制并行。  相似文献   

20.
刘伟青 《成才之路》2023,(8):141-144
在“双减”政策全面实施的背景下,如何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是学校教育的工作重点,也是当前家校合作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而科学的家庭教养方式是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重要措施。在家校合作中,教师要加强“双减”政策的宣传、解读,引导学生家长积极优化、改变家庭教养方式。家长要提高家庭教养执行力,减轻子女的升学压力,加强与教师的沟通联系。文章在分析学业负担和家庭教养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剖析家庭教养方式与学生学业负担的关系,家庭教养方式对学生学业负担造成影响的成因,探究优化家庭教养方式的具体措施,以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