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运用生态足迹法对喀什地区的生态承载力进行分析,得出喀什地区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为1.26954 hm2,人均生态足迹足迹为4.4001 hm2,人均生态赤字为3.1305 hm2,喀什地区人均生态足迹需求远远高于人均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严重化,对此提出提高土地单位面积的产量,调整该区域进出口贸易等对策.  相似文献   

2.
生态足迹模型是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程度的一种方法,定量反映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程度.通过比较区域人类社会所有消费活动所需的土地(生态足迹)与该区可提供的生物生产性土地(生态承载力)可得出该区的可持续发展状况.文章在生态足迹概念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以福建省南平市2006年统计年鉴数据为依据,计算分析得到南平市2005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为1.43320 hm2/人,人均生态承载力为1.40762 hm2/人,生态足迹呈现赤字,为0.02588 hm2/人.数据表明该市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强度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区域生态系统处于人类的过度开垦状态之下.文章针对改善南平市的生态承载力提出一些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3.
针对传统生态足迹模型的缺陷。提出了基于能值分析的生态足迹整合模型,并利用能值生态足迹整合模型对安徽省池州市2001~2010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时间序列的测度,在此基础上从生物产品、能源等多个账户对该地区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0年来。池州市人均生态足迹由2001年的5.8903hm2增长到2010年的12.5015hm2.人均生态承载力由2001年的6.7385hm2增长到2010年的16.4547hm2。生态盈余由2001年的0.8482hm2增长到2010年的3,9532hm2。说明池州市的生态承载力大于生态足迹。且生态盈余有逐年扩大的趋势。池州市处于相对可持续的发展之中。但从分账户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来看,池州市在建设生态城市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据此,提出了池州市建设生态城市的对策措施,包括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控制污染等。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2003年生态足迹的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阐述生态足迹模型、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对河南省的资源消费现状进行了计算,得出河南省的人均生态足迹为1.7125hm2,生态承载力为0.4355 hm2,人均赤字为1.277 hm2,表明河南省的发展已远远超出了生态承载力的阀值。河南省生态足迹的多样性指数为1.221,万元GDP足迹为2.35 hm2,生态协调系数为1.216,适度人口2460.77万人等,也反映了河南省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5.
旅游地生态安全是开展旅游活动的重要前提,对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根据生态足迹模型,凭借旅游贡献率因子,将区域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转换为旅游生态足迹和旅游生态承载力,从而获得人均旅游生态足迹和人均旅游生态承载力,对比两者差值和比值,确定旅游生态盈余情况和旅游生态安全度。以杭州市为实证研究,2013年杭州市人均旅游生态足迹和人均旅游生态承载力分别为0.058627809hm2/人和0.007362505hm2/人,生态赤字0.051265304hm2/人,旅游安全度处于安全值大于1的恶化状态,杭州市旅游生态安全问题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6.
生态足迹分析法是测量可持续发展性的一种新工具.在简要介绍生态足迹的概念、方法及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梅州市2003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1)2003年全市人均生态足迹为1.327 6 hm2.cap-1,实有人均生态生产性面积为0.707 6 hm2.cap-1,人均生态赤字为0.620 0 hm2.cap-1;(2)从生态足迹需求/供给状况看,人均生态足迹需求/供给基本相持平的只有五华县,其中大埔、丰顺县出现了生态盈余,其余县(区)出现生态赤字,其中最大的是蕉岭县;(3)从生态生产性土地的需求/供给和赤字结构状况看,生态赤字主要来源于能源、水域、建设用地和耕地类产品的消费,林地类产品出现了一定的盈余.为此,提出了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对福建省2000-2011年人均生态足迹需求与人均生态承裁力供给变化进行分析,并利用灰色预测模型对2015年、2020年的人均生态足迹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近十年的人均生态足迹需求由1.173 2 hm2/人上升至2.304 7 hm2/人,人均生态承载力则总体变化不大,于2011年略有增长.针对福建可持续发展现状,建议从坚定科学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优化能源结构等方面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8.
依据2001—2007年三门峡市居民生态足迹时间序列,分析了三门峡市经济发展对生态足迹供需变化的影响,旨在探寻引起生态足迹供需变化的驱动机制,以期为作为中原经济区组成部分的三门峡市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理论依据。随着年人均GDP的增长,三门峡市人均生态足迹从2001年的1.48hm2增至2007年2.04hm2,共增加了37.8%。,年人均生态足迹和年人均GDP呈显著正相关。通过对年人均生态足迹和与年人均GDP的关系进行拟合,推算出当年人均GDP达到3.04万元时,年人均生态足迹达到拐点,此时年人均生态足迹为2.16hm2。对比了周边城市的生态足迹、承载力,得出三门峡的年人均生态赤字最低(1.19hm2),具有明显的生态资源优势。结合三门峡市实际情况,提出了合理调控经济发展进程,科学规划土地利用布局,加大新型能源的推广力度,不断推广高科技农业技术,提高作物产量和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运用生态足迹原理,对宁夏2006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宁夏2006年人均生态足迹为5.69936 hm2,可供给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为1.09989 hm2,人均生态赤字为4.46748 hm2,反映了宁夏经济社会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并针对生态赤字的事实,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针对传统生态足迹模型的系统封闭性和空间互斥性等不合理假设,利用从系统论出发并具有基于流量算法优点的能值分析理论,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分析了2008年青海省耕地的生态足迹和生产承载力。计算结果显示,青海省耕地的人均生态足迹为0.414公顷,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466公顷,生态盈余为0.052公顷,青海省耕地利用呈现出弱可持续状态。  相似文献   

11.
在介绍生态足迹的由来、概念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以遂宁市2004年统计年鉴和2004年土地利用现状变化的数据为依据,对遂宁市2004年的生产性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2004年遂宁市人均生态足迹1.495338 (hm~2/人),实际生态容量0.371021(hm~2/人),人均生态赤字为1.124327(hm~2/人).目前的发展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分析了其原因,并提出生态足迹法方法的不足.  相似文献   

12.
采用生态足迹理论,对南阳市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定量评估,计算结果表明:南阳市2005年人均生态足迹为0.9921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4946hm^2,人均生态赤字为0.4976hm^2,说明南阳市的发展正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状态,人类对自然的利用程度已经超过了本地区自然生态系统所能承载的能力。南阳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虽然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和渠首地的生态环境很好,但若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南阳这一大环境的生态可持续发展不能实现,这势必会影响到中线工程的质量和长期效益的发挥。对此应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13.
“生态足迹”作为一种生物物理量的定量测评方法,在全球范围内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在获取大量基础数据的基础上,计算了楚雄市1993--2007年的生态足迹。通过计算发现,楚雄市的人均生态足迹逐年上升,从1993年的0.68hm2上升到2007年的1.02hm2。其中,耕地生态足迹增长对人均生态足迹上升的贡献率最大。生态足迹的上升与GDP的增长有明显的相关关系(R=0.803),通过曲线拟合,发现二者CUB曲线拟合度最高,为0.829。  相似文献   

14.
利用生态足迹法计算了温州市2002年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多样性、GDP足迹和发展能力等.结果表明:温州市2002年生态赤字为1.7807公顷/人,人均生态足迹超出生态承载力的6.4倍,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GDP足迹和发展能力分别为0.2291、1.4428公顷/10^4元和0.4719,各项指标均差于杭州.  相似文献   

15.
生态足迹是以土地为度量单位的生态可持续性评估方法.根据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内涵,利用生态足迹模型计算分析了江西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结果表明,江西省的土地承载力已不能满足当地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需求,而且生态赤字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针对江西省各类土地资源生态足迹状况,为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第一、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第二、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树立积极的土地资源保护观,强化土地利用规划的宏观调控工作.第三、采用高新技术,高效利用现有资源存量.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更是现代文明的标志之一。但传统的城市化发展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推广,探索生态城市化已成为重要课题。从可持续发展层面,梳理城市化的相关理论,将城市化的内涵概括为四个维度。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入生态足迹理论,深入阐述生态足迹与城市化四个维度的内在统一关系。并以安徽省为例,论证了基于生态足迹的城市化问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