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9 毫秒
1.
对于"官话",《现代汉语词典》有两种解释:一是对普通话的旧称,二是指官腔,用"官话"来指称一些官员们特有的话语系统。现在,人们通常所说的"官话",主要指后者。"官话"是有市场的,为官不讲"官话",官的成色就不足。不关心官方新闻的人,我敢保证有很多"官话"听了以后  相似文献   

2.
吕俭平 《文化遗产》2015,(1):120-130
文章从地理语言学的角度对湖南省的西南官话作了一个宏观的考察。首先介绍了湖南官话的分布范围,其次论述其形成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密切关系,特别强调湖南西南官话的分区与湖南文化区域的关系;最后指出周边官话及湖南官话对湘语的"侵蚀"导致湘语分布范围越来越萎缩、湖南官话却越来越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新闻通讯》2013,(7):5-11
编者按:“高度重视”、“亲自过问”、“充分肯定”、“一致认为”、“逢人便说”、“春潮涌动”、“原则上”、“某单位”、“张先生”、“李小姐”……上述词汇,是否会令很多记者尤其是党报记者抿嘴一乐?而这“一乐”的背后,内涵也一定丰富复杂——有无奈、自嘲,也有会意、解颐。今年1月份,人民日报读者来信版通过微博向网友征集“你最反感的官话套话”,1月9日人民日报还坦直报道了网友对一则事故处理报道的反感:什么“×X家属情绪稳定,社会秩序工农业生产未受到影响”,“什么‘高度重视’、‘亲自过问’、‘现场指挥’、‘积极、及时、立即、确保’!这哪是在真真正正地处理事故?!”有网友还把官话套话编成了一则顺口溜。  相似文献   

4.
以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播社会是一个"公开展示的社会",也是消费文化盛行的社会,电视新闻、娱乐、电视剧、广告等话语形态在为社会消费提供展示的"舞台"的同时,电视话语也成为各种消费社会的"代言者".认同是人们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对自身角色以及与他人关系的一种动态的评估或判定,电视话语作为一种控制性的力量,观众在"消费"电视话语的同时,也建构了一个作为消费者个体和群体的归属感,同时这种感觉也成为他们评估和判定自己和他人关系的标准,也正是在这样的建构与互动过程中强化了观众作为消费者应有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5.
(一) 西方没有"舆论监督"的概念,只有"public opinion"和"watch dog"两词大体上可以和我国的"舆论监督"一词相对应.从这两个词可以看出,西方对"舆论监督"的认识理念大体上可以分解为两个方面:一、现代社会,大众传媒的最基本功能就是"提供信息",而舆论监督只不过是大众传媒基本功能的延伸功能之一.新闻媒介只要能够全面、公开、及时地提供信息并形成在此基础上的相对多元的意见表达,也就具备了媒介的"公共性".  相似文献   

6.
《文化遗产》2010,(2):18-25
戏曲是以方言为基础的,但戏曲在传播的过程中却经历了"官语化"和"错用乡语"的过程,这是戏曲不同发展阶段的两种传播方式,"官语化"和"错用乡语"不是某个声腔剧种的特有现象,而是戏曲传播的共性。在语言上,戏曲由方言指向官话的发展越来越明显,官话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对官语化的研究越发显得重要。由于汉语言文长期不一致以及韵书的历史语音传承,使得历史上的官话不能形成标准音,也使得戏曲的"官语化"和"错用乡语"具有相当大的自由度,过于强调方言的重要性容易混淆戏曲学和语言学的学科界线。大剧种的丰富内涵和悠久历史,使得它有更多的内容可供研究,相比之下戏曲遗产保护研究的重点是大剧种,而不是那些尚未走出家门的小剧种。  相似文献   

7.
余锐 《报刊之友》2013,(7):49-50
官话套话阻隔了官员与民众本该有的沟通交流,降低了行政效率,也影响了民众对官员的信任,同时也对新闻报道、中学生作文行文方式等方面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官话套话泛滥的症结在于官本位思想。文风关系学风、作风和党风,这不仅是一个方法论的问题,更是一个世界观和党性修养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余锐 《今传媒》2013,(7):49-50
官话套话阻隔了官员与民众本该有的沟通交流,降低了行政效率,也影响了民众对官员的信任,同时也对新闻报道、中学生作文行文方式等方面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官话套话泛滥的症结在于官本位思想。文风关系学风、作风和党风,这不仅是一个方法论的问题,更是一个世界观和党性修养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清末的切音字(简字)运动不仅是一场文字改革运动,更是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在这场运动中,有志者纷纷编写课本,创办简字学堂、简字官话学堂、官话字母学堂、官话字母师范学堂等。《聊城公立简字义塾课本》刊行于清末,是清末切音字(简字)运动普及教育、启迪民智、救亡图存的重要史料,也是聊城公立简字义塾设立的明证。  相似文献   

10.
听一个官儿在大会上讲话,或亲切地握着你的手讲话,一下子就有了感觉:官话!为什么一听就能听出是官话?这就是因为官话与平常话不同,官话就是不实际的话、虚话、套话、假话,模棱两可,瞒天过海。  相似文献   

11.
"官话民说、硬话软说、长话短说、空话不说"。作为以对外报道为主要业务的中央媒体,60年来,中国新闻社始终坚持这"十六字箴言"般的传播方针,不曾改变"官话民说、硬话软说、长话短说、空话不说"。8月31日,在中国新闻社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共同举办的"新闻文风改革暨‘中新风格’学术研讨会"上,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何亚非提到这十六个字,依然掷地有声。作为以对外报道为主要业务的中央媒体,60年来,中国新闻社始终坚持这"十六字箴言"般的传播方针,不曾改变。当天的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业  相似文献   

12.
梅慧 《当代传播》2012,(1):105-107
信息爆炸、技术高新、文化多元,媒介产业化进程加快。传统模式和理念被打破,内容和形式不断创新。播音员和主持人也以新的表达样式面对受众,为媒介市场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但有些播音员、主持人价值取向偏离常规轨道,过度的"人际化"、"娱乐化"、"三俗化"引发各界热议。在媒体这个文化传播平台上,播音员和主持人在传播信息的同时也要满足受众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建构播音话语审美空间,引导大众提升情感,促进传媒和谐传播。  相似文献   

13.
《大学图书馆学报》2021,39(6):93-103
从机构视角爬梳并构建"图书馆"本土化话语体系,是实现"中国的图书馆学"建设的重要途径。古代时期,昭显秘藏性质、突显图书对象、彰显多元特征的机构话语是"图书馆"话语形态的具体表现。近代时期,中国与西方全方位的竞合导致了图书馆、藏书楼等彼此纠葛的话语格局,最终"图书馆"术语成为机构话语的主流。现代时期,信息社会、公共文化事业、社会多元力量等形成的合力,促进了图书馆话语的转变、创新与交融。图书馆要实现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明确话语文本的嬗变趋向、把握话语权力的代际转移、推进话语体系的特色建构。  相似文献   

14.
新媒体新闻事件是基于新的技术传播优势而存在的一种公共话语发生方式。其不仅在传播形态和传播资源控制上区别于传统媒体,而且展现出在传播价值上打破话语垄断,实现公众话语利益表达,弥补传统媒体角色缺位等作用,甚至也可以说其已然成为中国"公共领域"景象的一类特殊的以"事件"的形式组成的"场所"。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最近访问美国,一路走来可谓“花絮”不断,诚如中新社记者吴庆才在一篇报道中所说:其“官话民说”、“有话直说”的风格,”凸显了他极富故事性和人情味的独特话语方式”.而这种不再僵硬、灵活变通的柔性外交,对改进中国的国际形象、改善中国的国际传播;显然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记者摇篮》2014,(5):3
如何既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又赋予党报声音以足够的吸引力,在不断改革创新中正确处理好舆论导向和读者满意的关系,实现舆论引导的最佳效应,成为各级党报孜孜以求、不断探索的课题。辽宁日报评论作为"党报声音"的主要"发声点",有着与生俱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其自我要求也必然是理性、客观、有方向,对党和政府的倡导要有高度,对社会和读者的引导要有温度。既要消除人们既往印象中的"官话十足、居高临  相似文献   

17.
徐传达 《声屏世界》2014,(11):62-64
<正>随着近几年网民数量激增、网络事件频发,我国互联网正孕育着一种新的社会公共空间。其中,民间话语作为一种底层话语日益成为一支重要社会力量,互联网也逐渐成为中国"民间社会"新的存在。1然而互联网也将转型期的阵痛与纷争予以放大,政府也实施了对互联网的管控,并经过多年的努力,形成了一种"中央政府——部门与地方——机构——网民"的多层级、多偏  相似文献   

18.
"会议没有不隆重的,讲话没有不重要的……"这是人们对一些程式化会议新闻的讽刺。确实,一些会议新闻,只见"会议"不见"新闻",充斥着大量官话、套话,恰恰缺少鲜活的新闻事实。在当今转作风、正文风、改会风的新形势下,尤其需要我们新闻工作者尽可能地走出会议  相似文献   

19.
罗建华 《新闻前哨》2007,(10):26-28
党报的话语形态,不只是简单回归到"新闻话语",还要超越于其他报纸如都市报等的"新闻话语"。有人评价卓越之士说:他和谐地融入普通群体之中,又一眼能让人看出其"领袖品质"。这种比方适用于党报,即在所有媒体中担当"主流媒体"的主导角色,占领话语高地,从而引领舆论,给社会以强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胡馨予 《今传媒》2020,(2):35-36
党的十九大将"两个毫不动摇"写入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变化历程,而主流媒体对"民营经济"的报道也非一成不变。《人民日报》作为我国最权威的主流媒体,其话语的变迁体现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与改革。因此,本研究从改革开放后入手,结合诺曼·费尔克拉夫的话语分析框架,探析《人民日报》"民营经济"议题的报道话语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社会的变迁促使《人民日报》的媒介职能从宣传职能转变为信息传播职能,其话语的变迁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着社会的变迁,两者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