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采写的《清廉“财神”》这篇通讯,被评为陕西省1989年好新闻通讯一等奖。事后,我扪心自问:这篇通讯究竟算不算成功?从中应汲取些什么经验教训呢? 《清廉“财神”——建行安康扶贫受到交口称赞》,发表在1989年2月18日《人民日报》头版。《陕西日报》、《解放军报》等报刊先后转载,在社会上产生较大的影响。国家建设银行专门打电话给人民日报表示感谢:事过半年之后,习仲勋、马文  相似文献   

2.
通讯《今日“两地书”》在1986年11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后,编辑部收到读者大量来信来电,赞扬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同志领导的“祖国军队了不起”,赞扬前方将士和军委办公厅机关干部张立同志那种“祖国万事连我心,献计献策为己任”的高尚精神。同时,读者也称赞通讯的写作,要我们介绍经验。我们觉得不好办。但是,想到稿件见报后,认真总结一下经验,还是应该的,这对改进今后报道,提高我们写作  相似文献   

3.
观“气候”而发布新闻是新闻界的一种宣传性现象。无以名之,姑且叫作“气候新闻学”吧! 1988年12月13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通讯《三下西阳》,报道了山西运城市委书记与农民改造中低产田的事迹。我认为,这篇通讯之所以登了“大雅之堂”,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对了“气候”。  相似文献   

4.
观“气候”而发布新闻是新闻界的一种宣传性现象。无以名之,姑且叫作“气候新闻学”吧!1988年12月13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通讯《三下西阳》,报道了山西运城市委书记与农民改造中低产田的事迹。我认为,这篇通讯之所以登了‘大雅之堂”,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对了“气候”。  相似文献   

5.
通讯《今日“两地书”》在1986年11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后,编辑部收到读者大量来信来电,赞扬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同志领导的“祖国军队了不起”,赞扬前方将士和军委办公厅机关干部张立同志那种“祖国万事连我心,献计献策为己任”的高尚精神。同时,读者也称赞通讯的写作,要我们介绍经验。我们觉得不好办。但是,想到稿件见报后,认真总结一下经验,还是应该的,这对改进今后报道,提高我们写作水平是有好处的。所以,我们对《今日“两地书”》的报道过程,作了一番回顾。一去年7月,罗同松曾赴老山前线采访。回京后,正在酝酿写一篇通讯。9月,部队新闻干事马文科从云南前线来到北京,给人民日报送来了一大本材料,是有关前线将士与军委办公厅机关干部张立同志讨论  相似文献   

6.
李同良,这位农民出身的通讯员,二十多年前从高梁地里往新闻门槛迈步的时候,并不见其身上有特殊的“新闻细胞”,他写新闻十年之久,报纸上没被采用过一篇。然而,功夫不负苦心人。磨砺十年之后,一九七三年八月他终于在河南日报上发表了第一篇稿件,特别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他仿佛突然生出了“新闻细胞”,有了特殊的新闻敏感,仅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河南日报的头题位置,就先后发表了他写的三十多篇新闻稿件。他同光明日报记者合写的消息《联产到户科学吃香》被评为1980年全国好新闻作品;他写的通讯《栽树就是栽富》被人民日报评为优秀新闻作品,荣获  相似文献   

7.
人常说:“兔子不吃窝边草”。我认为,记者、通讯员也要采写门边稿。1989年夏天,《人民日报》第二版刊登我写的通讯《卖瓜人语》,并配有画家苗地的杰作:“全家福”,就似“兔子吃了一次门边草”。这篇稿发表后,引起读者注意,《中国日报》、《中国妇女》杂志、外文出版报等记者纷纷到瓜摊采访、拍照。  相似文献   

8.
《老台胞寻女奇遇记》在新华日报1990年3月10日头版头条见报后,立即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南京电影制片厂打电话联系改编电影,人民日报海外版3月14日转载,上海《报刊文摘》也在3月27日详细摘登。这篇通讯通过老台胞朱老先生到大陆寻找女儿的一连串传奇般的遭遇,凸现了一个普通中国妇女的美好心灵和高尚情操。通讯所选取的材料是独特的,写作上也是精心的。最大的特点是情真。  相似文献   

9.
《有胆略的决定——武汉三镇大门是怎样敞开的》经济工作通讯,《人民日报》1985年5月11日在头版头条位置发表。尔后,被评为1985年全国好新闻特等奖。同仁们常常问起:“此稿怎么形成的?”“为什么这样选角度?”“通讯的气势与记者的思路有何联系?”等等。我回答八个字:“调整思路,大张  相似文献   

10.
在五十年代初期,胡乔木提出了办报的方针和任务以后,又向《人民日报》提出“依靠群众办报”的问题。他说:“我们的报纸名字叫做《人民日报》,意思就是说它是人民群众的武器,人民群众是它的主人。因此只有依靠人民群众才能把报纸办好。”当时胡乔木围绕“依靠群众办报”这个问题,陆续发表了  相似文献   

11.
言人之未言──《广岛旅》评说晓晨1994年7月31日,人民日报发表的国际通讯《广岛思旅》,在国内外引起很大的反响。世界大通讯社路透社、德新社等立即转发了这篇通讯。新加坡的一家报纸在通讯发表的当天晚上就打电话到人民日报,要求得到通讯的中文全文,以便刊用...  相似文献   

12.
《人民日报》有个专栏叫“今日谈”,每篇不足千字,短而小,但要想上稿却难上难!1993年元旦,我在日记本上写下誓言:猛攻《人民日报》“今日谈”。转眼间,5·23《讲话》发表51周年到了,我把早已写成的《农民想着他……》一稿寄往《人民日报》。岂  相似文献   

13.
发表在今年9月10日《人民日报》上的通讯《怎样治理城市交通阻塞症——武汉市交通改革、整顿纪实》,是篇既有思想深度,又有“立体感”的好作品。这篇通讯具有哪些特色呢? 首先,作者善于  相似文献   

14.
在五六十年代,人民日报上经常刊登记者写的通讯,其中不乏精彩之作。像李庄写的一系列朝鲜战地通讯,纪希晨写的旅行通讯《从宝鸡到成都》,田流写的人物通讯《金星奖章获得者——任国栋》,陈勇进写的地方通讯《在白山黑水间》,引人入胜,都曾在读者中产生过轰动效应。当时胡乔木对人民日报上的通讯很感兴趣,他说“我大部分是要读的。”正因为如此,他在颐园的报纸评读会上,或是在同新闻工作者谈话的时候,经常提到通讯的问题,他说“通讯这种文体不可缺,那种概括性强,鸟瞰式的通讯,  相似文献   

15.
当业余通讯员3年。当初只是“自娱自乐”时,便有人奉劝:“要发表了才算数”。后来开始发表一点消息、通讯时,又有人提醒:“要在《人民日报》发表才算‘够格’”。不久自己的名字居然真的上了《人民日报》、《国防》杂志、《半月谈》,这时又有人指出:“搞新闻,不获奖,光是能登出来有啥用。”果真就有10来篇文章获奖。“指导者”又“出题”,要当上编辑才真算是“新闻界”,后来我创办了《十直信息》,投入了采编工作,自封了个“官”:可借3年一瞬间,报道组的“老手”们多半下海。“这年头,写稿子能赚几个钞票?”回首来时路,…  相似文献   

16.
2004年11月17日,《人民日报》第十五版的一组专题报道引起不小反响。专题包括《向“有色广告”宣战》(通讯)、《从“民不举,官不办”说起》(言论)、《“有色广告”毒害社会》等文章。发表后,人民网、中国金融界网等多家媒体转载,CCTV-3的《文化访谈》栏目也打电话来详细了解情况。人民日报总编辑张研农批示:“这是把体现党的意志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的好事例。”《向“有色广告”宣战》这一独家新闻能够“出炉”,源于人民日报总编辑张研农转来的一封普普通通的读者来信。这封来信,是一名叫“童衡”的读者所写。信的标题触目惊心:《愈来…  相似文献   

17.
一九六○年九月到十一月,南方日报先后发表了二十七篇评论当前工作的通讯。这批通讯的总题叫《随行纪谈》。人民日报在今年一月间转载了其中的六篇,取名为《粤西行》。这二十七篇通讯已由广东人民出版社汇编成册,两个月内重印了三次。在出版第三版的时候,书名改成了《西行纪谈》。这批通讯是跟随陶铸同志下乡考察工作的同志,根据考察中同各级干部和群众议论的意见写成的,通讯一发表,立刻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注意。陶铸同志在这本书的《序言》里说:《西行纪谈》的写作,在“三个方面”作了“试验”。这“三个方面。当中的一个方面,是“在新闻报道上的试验”。他和同志们一起去搞《西行纪谈》,目的就是要搞一  相似文献   

18.
明红 《四川档案》2004,(1):16-18
“最可爱的人”至今仍令我荡气回肠——魏巍。在中国当代学史上,像魏巍这样以一篇章而名扬天下,历经数十年而声名不衰的作家,堪称独一无二。他50年代初写的朝鲜战场长篇战地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在《人民日报》以空前的头版头条发表后,立即引起了全国性的轰动,受到了高  相似文献   

19.
看到2005年12月11日《新京报》A06版发表的一条不显眼的消息《北大教授孟二冬带病援疆》,我感到心颤。这类事情让我第一次感到心颤的,是90年代读到的关于好法官谭彦的通讯。通讯报道说,他每天拖着沉重的病体坚持上班,艰难地一步一步爬上他的位于四层的办公室。在那时的氛围中,反对宣传这样的典型还比较困难,人民日报头版的“今日谈”专栏,在该报全文发表赞扬谭彦的长篇通讯的同时,温和地批评谭彦的领导:看到谭彦如此艰难地每天爬楼上班,为什么不能把他的办公室调整到一层呢?此后,这类宣传“带病坚持工作”的典型报道有所减少。几年前,谭彦…  相似文献   

20.
刚刚过去的2006年,是中美“乒乓外交”35周年,应中国乒乓球协会的邀请,几位美国朋友——当年首次访华的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成员又一次在春天里访问了北京,使我又获得了与他们交谈和采访的机会,随即在人民日报发表了长篇通讯《“乒乓外交”见证中国微笑》,5月被评为人民日报好新闻。屈指算来,我采访“乒乓外交”已经有20年了,是《乒乓外交幕后》一书的作者,参与过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制作的“乒乓外交”节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