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河北平山方言中去声字处在词尾位置时读/51/的去声调,处在词首位置时读/24/的入声调,这种变调读法与该方言"入派三声"的演变规律相同.  相似文献   

2.
济源方言是豫北晋语的代表性方言,语音特征是有入声。本文通过方言田野调查,归纳济源方言的语音系统,记录古入声字在济源方言中的读音,可以看出济源方言有入声韵和入声调,入声韵排列整齐;560个现在还在使用的中古入声字中,近60%在济源方音中还读入声,还读入声的字中,古清声母、古次浊声母字占多数;还读入声的字中,约有三分之一可以两读,两读现象说明济源方言入声处于发展演变之中。  相似文献   

3.
陕西大荔方言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没有入声。古入声字今基本读阴平和阳平,只有少数读上声和去声,大荔方言没有入声韵,古入声字今全读音声韵,并且其发展有一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4.
沈红宇 《武陵学刊》2024,(1):127-135
常德各县市区官话方言属于西南官话常澧片。以武陵为代表的常德市区方言是区域优势方言,只有4个声调,没有入声,发展最快;周边各县市方言向市区方言靠拢,以汉寿、临澧最为活跃,古声调的归类相对来说规律性不强,临澧、常德市区、汉寿构成一个“西北—东南”的活跃发展带;石门、澧县、津市、安乡、桃源相对保守,还保留入声,古声调归类规律性较强,发展较慢,构成一个主要依澧水而形成的方言声调带。古全浊入和清去是各方言声调变化最快的类。周边各县市方言古清去、全浊入声字由原来的阳平、去声读法产生与武陵去声调值近似的阴去或入声的异读,或改读为阴去、入声,是向区域优势方言靠拢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5.
合阳县位于关中东部黄河西岸,其方言则可归入中原官话汾河片。该方言典型的文白异读包括:古全浊声母仄声字今读塞音塞擦音时送气/不送气;古假摄三等麻韵字今读低元音/高元音;古宕、梗摄舒声字今读阴声韵/阳声韵;止摄合口三等字今读齐齿呼、撮口呼/开口呼、合口呼。  相似文献   

6.
湖南省衡阳县渣江镇方言隶属于衡阳方言,有六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和入声。本文实地调查了当地老中青三代在声调上的发音情况,并将衡阳县渣江镇方言与中古声调以及现代普通话声调进行比较分析,对渣江镇方言声调系统形成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采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研究当代宜宾方言单字音声调的音高以及调长特征。根据实验结果,宜宾方言共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和入声五个调类,音高调值为:阴平35、阳平31、上声51、去声212、入声23,时长的长短关系为:去声>入声>阴平>上声>阳平。宜宾方言的入声处在发生"入声舒化"的演变中,促声调时长不一定比舒声调时长短。  相似文献   

8.
根据湖南赣语18个方言点的材料指出,湖南赣语有的有入声调,有的没有入声调。无论是有入声调的方言还是无入声调的方言,其内部又可分为不同的小类。考察湖南赣语周边方言古入声的今读及湖南的移民史之后认为,湖南赣语古入声的今读大多数来源于江西移民带来的方言的影响,少数是受周边官话或湘语渗透所致,也有部分是因方言自身演变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9.
中古入声调在西南官话中的今读类型,可以分为入声调存留型和入声调消失型两大类。其中,入声调存留型根据调型的差异,可分为岷赤型、丹陆型和天石型;入声调消失型根据其派归舒声调的不同,又分为雅棉型、仁富型和武昆型。每一小类型在地理分布上,大体呈现出连片分布的格局,这既与方言间的接触影响有关,也与历史行政格局有联系。  相似文献   

10.
奉化方言同音字汇,反映了当前奉化方言老年人的语音系统。它的声母29个,韵母43个,声调8个,既体现了吴语甬江小片的共性,又具有个性特征:遇摄合口一等模韵和三等鱼韵的精、清两母字,有ts、ts^h、dz和t,t^h、d文白两读;遇摄合口三等鱼韵知、庄、章三组字中,韵母有u和l两读;声调虽仍保持古平上去入各分阴阳的格局,但阴平与阴去混读现象明显,也有部分浊上调今读阳平。  相似文献   

11.
在沧州方言中,当一个孤立的音节,进入语言组合中时,有的保持原有声调不变,而有的声调则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往往与声调出现的语组和位置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的字组结构,对声调变化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从二字组、三字组、四字组等几种字组结构出发,对沧州方言进行动态声调分析.  相似文献   

12.
广西境内的白话、平话、官话、客家话、湘语、闽语六大汉语方言中受壮语影响最多的是白话、平话、官话、客家话。本文主要分析壮语对这四种汉语方言声母、韵母及声调的影响。声母方面的影响表现为古心母字读?,以及广西白话、北部壮语区官话的声母呈现出壮语中具备的某些特点,韵母方面的影响表现为元音a在复元音韵母、鼻元音韵母、塞音尾韵母中的长短对立,声调方面的影响表现在白话调类的繁多以及入声调的分化。  相似文献   

13.
泰安方言属于冀鲁官话,清入字归阴平。最近一二十年,在少儿读音中,有十几个原清入字变读为阳平。由于是受普通话影响的结果,不妨称为"文读"。在同为冀鲁官话的泰安、济南、利津三地方言中,都有一部分清入字受普通话的影响,或变为去声,或变为阳平,变为上声的极少。这种现象应与方言和普通话所对应的调类的调值有关。根据陈海伦的算法,得到泰安方言和北京音的调值偏离度,文读音的数量与调值的偏离度呈正相关。调值偏离度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解释宏观的文白异读。根据声调偏离值和清入字在普通话四声中的比例,可以预测泰安方言中清入字变读为去声的最多。  相似文献   

14.
明代闽北政和方言韵书《六音字典》只有一个入声调类。文章着重考证了入声调所有韵字,并与中古音和现代政和方言逐一进行对照比较,发现它们之间差别颇大。这是由于方言接触,引起不同方言的渗透与融合,导致去声调的变异。  相似文献   

15.
普通话声调教学方法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发准声母、韵母、声调是说好普通话的基础,声调是语音的重要组成部分。可长期以来,普通话教学重视声、韵母而忽视声调,在声调的教学中“千地一法”的现象日益突出,这种不顾各地方言实际的情况严重影响教学的成效性。如何有的放矢针对不同地区方言特点,探索出声调教学的新方法已成当务之急。这篇文章从零陵人学普通话声调方法入手,以探求普通话声调教学的新方法,就正于方家。一、零陵话声调及其特点零陵话声调与普通话声调存在较大差异:一是声调种类数量不同。普通话有四种声调,零陵话中北方言保存了入声调(主要是祁阳、东安两地),…  相似文献   

16.
目前,毕节方言的研究相对滞后,也没有人对毕节方言进行语音实验研究。运用语音实验的方法,从基频、音强和时长三个方面对毕节方言的声调进行客观描写,可以为毕节方言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声调基频数据的分析表明,毕节方言的声调(新派)明显受到了普通话的影响,发生了趋向于普通话声调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修武方言属于晋语获济小片,修武方言保留了入声韵和入声调;调查古入声字在修武方言中的读音,可以看出近三分之二的古入声字在修武方音中还保留入声,保留入声的字中,古清声母字占多数.  相似文献   

18.
四川方言区普通话学习中的声调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除古入声字外,四川方言和普通话的声调存在着整齐的对应关系,但在四川方言区的人们说(读)普通话时,往往调值不准,出现读音错误和读音缺陷。四川方言区人说(读)普通话的声调读音错误表现为:入声字归错类;调形和调值都改变,或调形虽未改变,但调值变化太大;比附变读变错。其读音缺陷表现为:高平调不够高或不够平;高升调上升不够,或在上升过程中有拐弯;降升调降不到位或升不到位;全降调降不到位。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在实践中采取正确的正音方法,矫正读音  相似文献   

19.
《徐氏类音字汇》是一部反映百年前盐城话语音系统的方言韵书,书中记录了五个声调,从古声调角度可以看出这五个声调的来源。研究发现,古平声分化为两个平声调;古上声分化为上声和去声两调;古去声大部分读为去声,少部分读为第一类平声;古入声自成一个调类。  相似文献   

20.
本文首先简单地描述了溆浦汉语方言的声、韵、调,然后对中古的声母、韵母、声调在该县汉语方言中的今读情况进行逐一分析,最后总结其汉语方言的声韵调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