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学勤先生主编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2010年12月由中西书局相继出版,原整理者对简文作了很好的考释,其中仍有个别疑难字词存有争议。如其中的""字,诸家分歧颇多。整理者的意见可从,其应是战国文字"堵"的异体。  相似文献   

2.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和《郭店楚墓竹简》的整理者都将“壹”读为“矣”,但“壹”与“矣”形、音都不相关,无法相通。实际上,“壹”与“者”形、音俱近;“壹”是战国时期楚方言中的一个语气词,用在陈述句句尾,强调所陈述的内容。“者”作为语气词的读音与敲打鼓面发出的声音相似,遂用鼓槌敲打鼓面的构意创造古文字“者”。  相似文献   

3.
战国史学,历来被划到先秦史学的框架中而被视为中国史学发展的童年阶段。然而近四十年来大量简帛文献的整理和公布,显示出战国史学编纂已经呈现出百花齐放和多途发展的态势。其中“事语类”史书数量最为丰富,反映出“记言”“记事”已成为春秋以来史书编纂的主流趋势。清华简《系年》开创了以“事件”为中心的具有纪事本末特色的历史编纂方式。天文、地理、礼仪、谱系类的编纂,则是战国史学分化的具体反映。战国史学编纂之所以能够展现出成熟的气质和多样的面貌,得益于战国“史家”这一家派的贡献。新出简帛文献显示,战国史学已经走出了单一的以《诗》《书》载史的模式,分化成不同类型并具备一定体例的专史,产生了丰富多样的史学成果。多样化,正是战国史学整体面貌的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4.
课本第 64页 :“战国初期杰出的建筑师鲁班 ,被后代奉为建筑工匠的祖师。”紧接着 ,课本第 65页 ,又说鲁班是“春秋末年鲁国人”。鲁班生卒年不详 ,活动于战国初期 ,有人推论他出生于春秋末年。课本两处说法应一致。“战国初期”?“春秋末年”?$陕西省长安县第十中学@姚林庆  相似文献   

5.
出土战国文献中出现疑问代词“何”的主要有《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郭店楚简》、马王堆汉墓帛书中的《战国纵横家书》、银雀山汉简中的《孙膑兵法》,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讨论了出土文献中疑问代词“何”的数量与频率、询问功能与句法功能。  相似文献   

6.
《四川教育》2010,(10):29-31
第一课时 课堂实录 整理者: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实验小学 丁洁 师:(板书“童话”,深情讲述)童话就是专门写给少年儿童看的故事,你们都渎过哪些童话?  相似文献   

7.
汪隽 《学语文》2007,(3):32-32
人教社2005年第1版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句中“御史”一词,课本注为:“战国时对史官的称呼”。这个注释的意思自然让人有两种理解:一是战国时称史官为“御史”,二是战国时的“御史”就是史官。笔者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并非全然如此。课本注释不当。  相似文献   

8.
西周之“魏”≠战国之“魏” 《伐檀》和《硕鼠》二诗是小学语教材传统篇目,都选自《诗经》“十五周风”中的“魏风”。对“魏风”这个历史概念,有人往往把西周之“魏”与战国之“魏”混同起来,笼统地理解为战国之“魏”就是西周之“魏”的延续。 这样理解和讲授是错的,错误有二:一是混淆了不同的两个时代,二是混淆了不同的两个地域。  相似文献   

9.
陈喜壶是战国早期重要的青铜器,铭文中的“四”当为“为”字;“蠹”当隶作“编”,“幽客”当为寄居在陈喜之处专门从事铸造的工匠。“叩”字说文作“节”,即“巽”的本字;陈喜壶铭中“陈喜”即《春秋后传》之孺子喜。综合陈喜壶器形、纹饰、铭文书风等因素考订其相对年代为战国早期。  相似文献   

10.
战国魏长城暨在甘肃庆阳遗址的考察张耀民战国魏长城,即战国时,魏国在其西部边境,与秦和与戎接界之处,所筑的“界秦”、“界戎”的长城。此大半在今陕西、少部在今甘肃庆阳,南北向的长城,至今说法不尽一致。特别是在今甘肃庆阳地区内的过境战国魏长城,更是很少有人...  相似文献   

11.
课本第 64页 :“战国初期杰出的建筑师鲁班 ,被后代奉为建筑工匠的祖师。”紧接着 ,第65页小字中又说 :“鲁班 ,又名公输般 ,春秋末年鲁国人。”无论怎么说 ,两处表述都应一样才是是“战国”还是“春秋末年”?$湖南省南县第一中学@庞长仙  相似文献   

12.
GAME     
战国无双猛将传光荣公司“战国无双”系列最新作,是以日本战国为背景的无双系列作品。《战国无双·猛将传》是前作《战国无双》的加强版后续作品,本作新增了4个武将,还加入了新的关卡、武器、道具以及剧情。同时发售的还有游戏武将的限量人偶!  相似文献   

13.
《全宋诗》第六十七册之周密诗集中录有《水村》一诗,整理者按语谓“姑系此待考”。经多方考证,笔者以为此诗非周密所作。  相似文献   

14.
清儒章学诚在概括战国文章的写作特色时说:战国文章“深于比兴,深于取象”(《文史通义》)。又说:“未尝离事而言理”。前者是说战国文章善用譬喻,善于比事连类,阐明道理;后者是说战国文章说理富于形象性。这个说法,衡之于《战国策》,包括《邹忌讽齐王纳谏》在内,是很有见地的。但引喻设譬,形象地说明某个道理,并非只是由于“比兴之尚,讽谕之义,固行人(策士)之所肄”(章学诚《文史通义》),主要还是为达到讽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荀子》一书是战国时期的一部重要著作,它所使用的语言映射了战国后期汉语的应用情况。在《荀子》中,介词“於”是一个典型的代表,本文主要考察“於”这个多功能介词的语义语法功能,希望对战国后期介词的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魏源是近代著名思想家,为后人留下许多宝贵财富。本文拟就魏源经济思想中的农“本”商“末”观点谈谈自己的理解,不妥之处,请同行指正。 (一) 在封建社会,所谓“本”是指农业,“末”是指手工业与商业。“本”“末”概念在战国既已形成。战国韩非子说:“仓廪之所以实者,耕农之本务也,而织组锦锈刻画为末者  相似文献   

17.
在对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竹书《融师有成》篇前三简中的“察”、“伺”、“侧”、“螭”等疑难古文字进行考释并拟补原简缺文的基础上,对这篇四字为句的韵文进行了释读,并引证了《山海经》中的类似记述。《融师有成》作为迄今公布的战国竹书中唯一的一篇神话文献,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语气词“者”源于表自指的指代词“者”,“者”本是一个指称标记,功能是名词化;后来表提顿和话语标记功能凸现。这一过程大致开始于战国初,在战国中后期语气词“者”得以形成。提顿词、话题标记、假设语气词具有同一性,这是一条非常普遍的语言共性。汉代以来,带“者”的假设句开始增多,“者”字慢慢沾染上假设语气,与之同时表停顿语气的“者”还大量存在。  相似文献   

19.
“俗字”这一溉念,最早见于《说文》。大徐本《说文》收俗字15个,小徐本24个,段注本兼采大、小徐本,共收俗字20个。本文拟对段注本《说文》20个俗字一一进行梳理笺释。 豉 《尗部》:“(尗支),配盐幽示也。从尗支声。豉,俗(尗支)从豆。” “豉”、“(尗支)”声符同为“支”,意义一样。战国前“尗”指豆类植物,“豆”为盛食物的器皿。战国、秦汉时期,‘豆”才可指豆类。《战国策·韩策一》:“五谷所生,非麦而豆”“豆”指豆类后方有“鼓”字。《汗简·卷3·38》所收战国古文仍作  相似文献   

20.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上好一节课要做毕生的准备。”课前要勤,课中要精,课后要思,时刻做真实素材的发现者、记录者、整理者,对素材进行再加工,使其与教材紧密相联。打造精彩高效课堂,与巧妙的课堂设计分不开。笔者结合“人生难免有挫折”教学,谈几点感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