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汉代铜镜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上承战国铜镜,同时又开创出生动而丰富多彩的装饰风格,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铜镜制作的大发展阶段,因此极具艺术价值。文章通过对汉代铜镜中画像镜的图像分析,归纳总结出"天"与"人"这两大主题,并从追溯形成二者的历史文化源流入手,揭示图像背后所隐藏的汉代文化观念:"天人合一"的国家文化意志和儒道互补的民族性格。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汉末魏晋诗歌“生死”主题的艺术表现新变出朝露、浮萍两意象和殇子、游子两主题的现象入手,从哲学的、语源的、情感逻辑序列及历史背景等方面,探析这一新变与汉末魏晋文人的生死断言--“人生如寄”之命题的逻辑关联,从而展示出中国文学"生死"主题所蕴蓄的中华民族"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价值倾向.  相似文献   

3.
王莹 《文教资料》2012,(8):107-108
早在1950年,E·H·贡布里希在《艺术的故事》中就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艺术家绝不能画其所见。艺术作品中的肖像画是对人的状态和气质的表现,作品中对人物的肖像应有一种深刻的"认识的"理解力,而不应承载太多的"视觉的"因素,它是沉默的。即关于"视觉的"和"认识的"两个概念的区分。  相似文献   

4.
吴宓与徐复观,一位是学衡派的主将,一位是现代新儒学大师,两人都曾留学国外,吸收了不少国外的学术思想。但从他们二人的学术立场看,又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和文化保守主义的代表性人物。在对待中国传统文艺思想中较重要的两个概念"性情"和"载道"时,两人又呈现出同中有异的表现。文章旨在从"性情"和"载道"两个概念入手,比较其二人的文艺思想,不仅再次彰显两位学者各自优秀的思想理论,更希望对当下被西方化思潮充斥的中国文学界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范迪安先生在《图像生态变迁中的中国艺术》中将当代艺术创作的图像资源形象地称之为"图像生态",中国当代艺术创作无法回避对图像资源的利用问题,大众视觉图像资源的泛滥,提醒中国当代艺术家们应加强对绘画形式语言的试验与探索,超越"图像"品质,不应放弃"绘画性"的追求,依靠绘画自身的形式语言、造型、色彩等来展现绘画艺术的力量。  相似文献   

6.
读了小说《药》之后,任何一位读者都不会忘记鲁迅先生对"看客"人物的描写和揭露。"看客"这一角色之所以具有如此大的艺术魅力,能引起读者永久性的共鸣,关键在于鲁迅先生对其进行了精深的艺术加工和创造。《药》中对"看客"的描写主要集中在"刑场"一节。一、看客的个像"哼,老头子。"(看客之一)"倒高兴……。"  相似文献   

7.
史达祖的《梅溪词》被姜夔称为"有李长吉之韵"。这一说法被历代词人广泛引述并表示肯定。"有李长吉之韵"是梅溪词在意味和风格上学习李贺的结果,并表现在"意在言外"和"警迈"两个方面。这种现象可以从梅溪词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两个方面找到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分析墨子"兼爱"和"利"这两个基本概念出发,得出墨子提出这两个概念的内在逻辑一致性,这就为"兼相爱"与"交相利"的关系埋下了伏笔。继而从墨子主张"兼爱"为什么要言"利"以及墨子解决问题的逻辑和表述逻辑出发,得出"兼相爱"是本,"交相利"是末的结论,从而对"墨子哲学为功利主义"的论断提出作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三国志演义》(以下简称《三国》)作为中国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和历史小说的顶峰,其开创性的成功艺术经验是相当丰富的。本文拟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上,紧扣《三国》历史小说的特点,以其人物塑造为中心,从人物塑造与主体情感的传达、人物塑造与情节设计这两个角度入手,以见《三国》五彩纷呈的艺术世界之一斑。  相似文献   

10.
“故事牵强,逻辑混乱”,是《英雄》所遭受到的普遍指责之一。《英雄》的故事逻辑主要有三个层次:其一是表层逻辑,即客观事理逻辑,从这一层面看,《英雄》讲述的是一个“刺秦”故事。其中确实存在着一些致命的逻辑漏洞;其二是中层逻辑.即故事中的人物心理逻辑,亦即人物言行背后的心理动机;其三是深层逻辑。即故事深层的文化逻辑和精神逻辑,它为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言行提供深层的文化合理性和精神合理性。张艺谋将影片取名为《英雄》而非《刺秦》。在影片风格上又明显采取了一种高度抒情写意的浪漫主义风格。这表明其逻辑构筑的重心显然在于后者。故考察《英雄》的故事逻辑时.应该主要考察其文化精神逻辑,但观众普遍未能看到这一层,因而导致严重误读。  相似文献   

11.
在多媒体时代下,艺术家正在创造这样一种艺术形式:虚拟人物或者场景与现实影像交互的数字艺术,这种先锋艺术在影视动画制作中越来越广泛地使用。本文从影视动画中的虚拟元素与现实影像结合的必要性和技术融合的操作性两个方面探究这门新技术,从一些成功影视动画案例的分析,首先提出动画中的虚拟场景与实拍结合的作用,其次从多个角度分析三维虚拟技术在影视动画中应如何应用,指出只有创作出具有我国本土风格的影视动画,它才能走向真正意义上的繁荣。  相似文献   

12.
宗白华作为中国现代美学史上标志性的人物,其美学思想别具风格,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意义。本文从两个方面入手,试图描绘出宗白华美学思想的一个大致面貌。  相似文献   

13.
多年以来,乡土人物题材成为中国油画的主要创作元素,其深沉的文化内涵和温馨的家园意识凝聚了中国油画诸多的博爱思想和情感依附,并构成唯一一个以题材冠名的油画类别-乡土主义油画。在当代油画创作中,乡土人物题材已经成为不同油画风格的表现主题,诸多画家采用不同的创作观念、表现技法和绘画语言,从自我的艺术个性出发践履着这一题材在中国油画中的多元风格构成。本质上说,题材并不属于油画的本体范畴,但是从题材入手来研究中国油画的文化内涵与审美特征,对于当代油画而言将是一个新的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14.
王赛丽 《甘肃教育》2010,(11):28-28
象征主义是19世纪末在法国及西方几个国家出现的一种艺术思潮,主要特点是:创造病态的美,表现内心的"最高真实",运用象征暗示,在幻觉中构筑意象,用音乐性增加冥想效应。鲁迅在《野草》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主义手法,以下笔者将从应和表现、复调叙事艺术和音乐性这三个象征主义艺术手法入手解读《野草》的真与美。  相似文献   

15.
"气韵"这一理念,最初是作为"气"与"韵"两个不同的概念而分别独立存在于哲学领域。随后"气韵"从哲学领域被引入艺术领域。"气韵"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思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神的生命。"气韵"与文学翻译活动同样密不可分。将中国传统艺术的"气韵"理念与文学翻译观相结合,是我国20世纪翻译思想史中一个独特的现象。文学翻译者应努力再现原作"文我为一"的生动气韵。  相似文献   

16.
多模态研究成为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在认知语言学范式下,本文拟以视觉诗"40-Love"为例,分析依托于视觉模态和文字模态的隐喻的动态构建。作者认为,该诗歌的视觉模态即graphology(非语言的、有形的图像)前景化主题,构建了隐喻"中年人的婚姻是临界局点(比分40:0)的网球比赛"。视觉上的"先形夺人"突显了主题,并使诗歌具有艺术美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同时,诗歌的图形与文字相互印证或加强,读者在视觉观赏临界局点的网球比赛的同时情感体验着中年夫妻的"千钧一发"的"爱情现状",两个不同域内的成分被建立了联系。多模态分析视觉诗歌的隐喻意义为解读主题和美学价值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17.
翟墨.2009年度"感动中国"获奖人物。他之所以获此殊荣.是因为在航海领域创造了一个奇迹。2007年1月6日.翟墨从中国日照起航,进行环球航行。历时两年多.圆满完成了这一壮举。他不仅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而且把中国航海人的足迹带到了世界各地.他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相似文献   

18.
水彩画的本质是图像艺术,它的艺术表达语言也就是图像的语言。运用视觉艺术语言思考的当代水彩画艺术家应认清自身需要进而找寻表达自我的图像和艺术语言的重要性。随着现代艺术实践及美学理论的发展,传统水彩画艺术要想有新的表现力必将经历以下两个方面的转型:创造的内涵由技巧性模拟倾向于想象中的发现,"想象"在美学范畴里的正式出现使艺术创造成为一种把握事物的相通性相关性的活动;水彩画艺术创作中材料的切入、拓展与延伸,突破自己已有的思维模式,为自己的作品创作带来全新的视觉传达效果。  相似文献   

19.
多模态隐喻是指源域和目标域分别由不同符号模式呈现的隐喻。政治漫画是图像和语言文字这两种符号相结合的一种视觉模态语篇,属于多模态话语;其通过图像和语言文字共同作用构建意义,创造出完整的交际事件,具有很强的目的性。本文从认知角度出发,以多模态隐喻理论为基础,结合系统功能语法框架下的视觉图像分析理论,尝试分析3幅漫画中的隐喻和转喻现象及文化内涵,并分析漫画创作者的意识形态、政治立场对隐喻和转喻的源域选择的重要性,进而说明政治漫画如何依托概念隐喻将事件、人物、环境等不同要素进行整合,实现构图意义。  相似文献   

20.
海德格尔在上个世纪30年代就提出了"世界图像时代"的著名预言。诚如是,现代社会已进入了"读图"时代,"视觉化"的阅读教学理念已深入人心。图画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相整合,这都毋庸置疑。值得警惕的是,在阅读教学中,我们需防止两种极端做法:一是以图像阅读替代文本阅读,一是以文本阅读来棒杀图像阅读。这两种极端化的思维模式和颠覆性的"革命"举措,在语文课堂里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