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1 毫秒
1.
王水 《职业圈》2012,(25):91-91
从“知青三部曲”和最近热播的电视连续剧《知青》看,梁晓声的文学创作有明显的时代特征,“知青”就是最明显的标签。每一位现实主义作家,内心情怀所关注的总是整个人文社会,绝非一个刚刚结束的特定时期,即使这个时期给他的身心留下永恒的印记,他仍然想用那个时代来思索这个时代,或者用这个时代来解读那个时代。在一个充满敏感词的奇怪社会中,文学的创作可以记录时代的表象,而不能对背后的原因深剖。  相似文献   

2.
一将以下跨国界文学现象排列在一起,从中探究文学与时代、与社会、与人心即人性之关系,寻找文学在后文化时代亦即娱乐时代或许还有一点儿意义,这是我十几年前就开始思考的事情:在俄国,1862年屠格涅夫发表了代表作《父与子》,1863年车尔尼雪夫斯基发表了《怎么办》,《怎么办》还是铁窗文学成果。在中国,二十几年后梁启超发表论文,呼吁当时的文学人士以小说育"新民"。1911年12月及之后的10年———陈独秀著文疾呼,1911年以前出生之国人当死,1911年以后  相似文献   

3.
从打工文学到科幻小说,从现实主义写作到"未来现实主义"写作,王十月的创作发生了转变。本文拟从两方面对王十月的新篇科幻小说《子世界》进行叙事分析,即叙事内容风格化,仍彰显"爱"的主题;叙事视角的多元转换,使小说具有"科幻"色彩。通过对《子世界》的文本叙事分析,进而探求王十月创作转型背后的困境及意义。  相似文献   

4.
威廉·迪安·豪威尔斯(William Dean Howells)是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之一。其代表作《塞拉斯·拉帕姆的发迹》(The Rise of Silas Lapham)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绘中产阶级白手起家图景的作品。在美国建国后的一个世纪,美国长期处于亚文化状态,欧洲文化,尤其是英国文化在美国占据着统治和主导地位。1865年的美国内战为美国文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促进了美国现实主义的出现和发展。该作品创作于1885年,处于美国试图确立自身文化身份的特殊时期。笔者从民族性角度出发,运用新历史主义理论,旨在证明这部作品实质是一种对美国文化身份构建的探索。首先,该作品塑造的"白手起家"的故事正象征着美国亚文化走向文化独立之路;其次,"美国梦"和"清教主义"作为"行为指南"内化于人物内心,带有美国特质。由此可见,从民族性的角度解读《塞拉斯·拉帕姆的发迹》是对该作品研究的一个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非虚构"创作备受学界关注并引发广泛探讨,成为当下文学写作一种极富生命力的类型。2017年8月,《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该书采用口述实录的形式,全景式地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该文本创造性地使用了非虚构叙事手法,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做了多种尝试,旨在以文本叙事为载体,构筑一种融合思想价值与审美特色的话语模式。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综合运用叙事学理论对《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进行文本分析,尝试归纳概括这部经典文本的叙事价值。  相似文献   

6.
<正>世界文学中的"中国性"自歌德的世界文学观念在20世纪初叶传入中国伊始,学术界就将其应用到中国文学全球发展的论述中。其时,中国正在经历从朝代国家向现代民族国家的转变,民族意识和世界意识日益觉醒,中国的"中国文学"、"世界文学"观念因此得以创生。郑振铎是中国最早系统论述世界文学的学者,他于1922年发表的《文学的统一观》一文,认为人类文学虽有地域、民族、时代、派别的差异,但基于普遍的人性,文学具有了世界统一性,这就是世界文  相似文献   

7.
斯芬克斯因子是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核心概念,它指的是人性因子与兽性因子的组合。《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主要讲述了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犯罪前后的一系列事件。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角出发,《罪与罚》构成了一个人性与兽性交织的伦理作品,分析该小说中主要人物的人性因子与兽性因子,有助于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对这部著作进行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8.
陈钟强 《文化学刊》2013,(1):168-171
莫言的获奖叫我们懂得什么是文学、什么叫阅读,让中国人回归到真正的文学时代。解读三部获奖作品《老人与海》《灵山》和《生死疲劳》。《老人与海》表现人的伟大,提出胜利和失败的人生哲学问题。《灵山》告诉读者,真理就在我们身边。表达了对人的重新追问与思考以及人类深层的永恒困惑。《生死疲劳》揭示了苦难永在、轮回不息、万物皆空的人生本相。  相似文献   

9.
蹇先艾是"乡土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描写了"老远贵州"的原始野蛮的风土人情和残酷风俗,展现被杀戮的人性。《水葬》不仅是蹇先艾的代表作,还是他的成名作。《水葬》的背景——桐村,是一个原始的乡土社会,在这个社会中,道德被异化,人们变得麻木、愚昧,对即将到来的戕害无动于衷、逆来顺受。《水葬》唱响的是人性缺失的一首悲歌。  相似文献   

10.
《情结》     
由中国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作家麟熙的近作《情结》,是一部描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工作的小说。故事讲的是“知青”出身的年轻的经济学家秦岭一生的坎坷。在他生命的各个时期虽不乏女人相伴,然而,他  相似文献   

11.
严魁 《职业圈》2007,(9S):98-99
《呼啸山庄》的主旨是对人性的批判,而非对现实的批判,这正是它被誉为“文学中的斯芬克斯”、“人间情爱的最宏伟史诗”,以及“惟一一部没有被时间的尘土遮没了光辉的杰出作品”的原因。它对于人性的论述非常成功,指出人性善恶之间的转化与其生活环境和社会地位紧密相连。《呼啸山庄》在描写主人公爱——恨——爱的人性转化后,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善良最终战胜了人性的邪恶,爱远比恨更有力量。  相似文献   

12.
麦尔维尔是一位现实主义作家,《白鲸》是他最为重要的作品,其中蕴含着深刻的人文主义思想。《白鲸》以捕杀白鲸为主线展开故事,既有对海洋与海洋生物的讴歌与崇拜,也有对人类命运的思索,以及对人性的赞美和忧思。本文将对麦尔维尔《白鲸》中所蕴藏的人文主义思想进行探析,提炼其对后世的警醒及其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四库全书总目》以"风会"之变为依据,将宋代文学史划分为宋初、盛宋、南渡、宋末四个时期,并对每一个时期的文坛风貌都进行了宏观的勾勒。从以变开运、振衰起弊的宋初复古文学到波澜壮阔、朴雅畅达的盛宋元祐文学,从理学渐染、平易啴缓的中宋南渡文学到学为门户、诗变江湖的宋末衰弊文学,《总目》从作家群体、作品风格、文学流派、文体衍变等多元角度为我们描绘出宋代文学由弊而兴,又盛极而衰的发展历程。《总目》以"风会"为视角的分期标准是以政局变革为主导、旁及士风、世运与文风的一种综合性的划分标准。《总目》以通变的进化史观审视宋代文学史的演进,注重对宋代文学史风貌阐释的理论性与系统性,呈现出一种近代的史学意识。对《总目》宋代文学史分期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总目》文学史观的理解,明晰《总目》对宋代文学的评价与定位,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中国文学史生成、演进与转型的历史进程,也为今天的文学史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14.
郭象的《庄子注》在庄学史和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自得"是郭象创造性思想表现之一,它是理解性和逍遥的基础。庄子和郭象认为"自得"有心灵宁静的含义,郭象的"自得"还有物之生死存亡及其属性皆无外因之意;郭象的性具有生命、欲望、情感和本质属性等含义,丰富和发展了先秦的人性思想;在逍遥问题上,郭象和庄子都认为逍遥有无为自得义,郭象的逍遥还有任性义。  相似文献   

15.
《狂人日记》于1918年5月发表在《新青年》上,它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鲁迅以文学的形式展现封建社会的精神病态,颠覆封建礼教的精神压制,揭开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序幕。这是文学的转身,也是历史的转身,由此产生了中国文学新的形式和内容。黑格尔说,艺术家为一个理念,必须找到具体的形象。历史就是这样的艺术家,这一次它的变局带来的不再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而是《狂人日记》《呐喊》《彷徨》《野草》《雷雨》。历史不仅是通往文学的途径,更是通往作家以及作家心灵的途径,这正如残雪笔下的"垂直的阅读";而文学又是历史的时光机,它将历史的片段重现于当下。  相似文献   

16.
作家王跃文是当代官场小说的代表人物,他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真实地还原了官场生态,塑造了大量典型人物。他在小说中大量地运用了细节描写,通过展示官场中一些极其细小的细节,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官场下人物的性格特点、心理活动和生存状态,塑造了一群在道德良知与权力利益之中挣扎的人物形象,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充满权谋诡诈的官场亚文化,更深刻地揭示了权力意识之下,一批被腐蚀的官员们理想的堕落和人性的"异化"。  相似文献   

17.
鲁迅《文化偏至论》的旨归不是批判文化发展的偏至,而是通过中西"人"观念的交流确立"立人"的问题,但这并没引起学界关注。《文化偏至论》中西"人"之观念的交流和对话在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机制中形成,它构建了鲁迅作为节点而体现的中西文学间的关系,规约了鲁迅进入文学,并对此后鲁迅的翻译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持续性的影响。这种因观念而搭建中西文学间的关系被称为比较文学第三关系,透视《文化偏至论》所蕴含的第三关系,不仅可发现鲁迅进入文学的特殊性,也对比较文学学科范式研究的深入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国内的文学人类学一派新提出的文化理论称为"N级编码论"。将文化视为一种历史地生成的文本状态:其最初编码,即一级编码,指先于文字的符号,如口头话语歌谣、结绳记事、《易》之卦与象、彩陶或玉石器雕刻等。汉字是作为二级编码出现的,距今三千多年。文字要比一级编码晚得多。把《尚书》《诗经》等早期经典文本,作为三级编码;又将汉代以后的所有作品视为N级编码,直到当今。文化文本不再是僵固的,而是一个联系着史前时代与未来时代的现在进行时,是一个从远古走来的、至今仍在延续的活态的再编码过程。从一级编码到N级编码的全程看,文采的问题也就自然出现分级认识的需要。最早是口语修辞和图像之彩,其次是象形字书写之形彩,再次是文字形式排列之美。  相似文献   

19.
在《国语》之《吴语》、《越语》中,夫差表现出了傲、横、莽、毒、狠、昏等性格特点;亡国之后的自杀之举表现出了夫差的血性和刚烈,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他的英雄之名。夫差丰富多面的性格刻画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国语》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20.
吴振庆是《年轮》的中心人物形象之一。梁晓声将他置放在饥荒、"文革"、上山下乡、返城及改革开放的"年轮"中,使其成为一个道德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的形象。深究吴振庆形象,发现其根底上是"政治人"。置身于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吴振庆面临现代人的转变,但"政治人"底色使其处于撕裂的状态。吴振庆的困境其实是人经由特定政治运行模式的塑形后,很难实现心理和行为上的现代转变。因而,《年轮》潜隐了历史造就的知识青年无法完成的现代性,这为深入反思中国社会的现代进程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