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程鹏 《文化遗产》2015,(2):103-111
安期生是中国古代的仙人,在山东省莱芜市南部地区有着广泛的信仰。关于安期生的多维叙事体系,为我们描绘出了安期生的多面形象:在史书中,他从一位方士修炼成仙;在方志中,自唐朝时起,他在矿冶业兴盛的莱芜地区被作为矿冶业的行业神而受到崇奉,随着莱芜矿冶业中心地位的变迁,对其信仰也经历着兴衰更替。在口头叙事中,他是安仙村的先祖,后修炼成仙成为保佑一方平安的仙人老爷,受到广泛的信仰。在当代的信仰复兴中,景观叙事融合了文本叙事与口头叙事并做出慎重选择,安期生被强化为安仙村的文化符号,其人性本质的先人身份得到了强调。在当代,安期生仙人合一的身份认同反映了民间信仰的复兴出现向文化偏重的倾向,并充斥着文化的再造。在这一趋势下,文本叙事与口头叙事往往被加以选择并应用于民间信仰的复兴,而民间信仰的复兴又促成了传说文化的再生产和叙事文本的重构。  相似文献   

2.
交互叙事是利用数字媒介交互性特性展开的叙事方式.用户不但接受作者创作的叙事文本,还可以对文本作出反馈,形成新的叙事内容.与传统媒介叙事的单向交流不同,用户的参与改变了文本意义的流动路线,因此交互作品具有双向交流结构.西摩·查特曼在传统叙事"作者"作品"受众"三要素基础上细化单向叙事交流结构,指出:在真正作者和真正读者之间,还有一个详细的"叙事过程",由隐含作者、叙事者、叙事接受者和隐含读者构成,真正作者对意义阐释起主导作用.尤迪本-阿里在此基础上提出双向交流结构,明确指出数字媒介中受众身份的变化:除了接受叙事创作者的意图,还作出反应,参与意义构建,改变叙事系统,所以将交互叙事交流结构分为初始交互阶段和返回交互阶段,同时厘析叙事者和叙事接受者在叙事中受到的限制条件.交互叙事具有多线性、超文本和动态变化的特征,叙述者和叙事过程复杂.双向交流结构作为分析交互作品的一种代表性理论模型,清晰地阐释了交流过程存在的各个角色和环节,描绘完整的交互叙事过程,剖析角色受到限制的条件,为分析具体的数字交互作品提供了可行的理论框架指导,有助于交互叙事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3.
叙事就是讲故事.叙事和故事乃一体两面共存的关系,故事是叙事所述之事,而叙事则是讲故事的方式.从文本的角度观察,古今中外大量的新闻报道、历史著作、文学作品无疑都是叙事作品,那同样作为叙事文本的历史叙事和新闻叙事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呢?本文通过比较的方法,从内容取向、选题价值、真实性、时效性以及是否需要"想象力"等若干方面阐述了新闻叙事与历史叙事的异同,爬梳它们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探寻两种叙事文本各自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生活类杂志一直存在某种偏向,就是习惯拿"性"说事.虽然这些事大多有写实的成分,具有新闻性,并且无一例外地与爱情、婚姻或家庭有关,但叙事时常常有意无意地把"性"作为推动情节的动力要素而加以强调.这类性叙事文本,在主题的设定或表达上,有的是用情感或人性掩匿"性",有的则公开把"性"作为诉求对象.  相似文献   

5.
王琨 《文化遗产》2016,(5):90-98
在具体的社会空间中,民间信仰文本在不同的力量与话语下被生产出来,而不同层面的群体或个人也都在运用各自的叙事策略来塑造着自认为"合理"与"有效"的文本。本溪地区王大仙姑信仰文本即可分为民间、寺庙与官方三个维度,其中民间文本关注合理性与情感向度,寺庙文本寻求宗教化与谱系化,而官方文本则着重打造遗产化与商品化。随着民间信仰的复兴以及"非遗"保护与民俗旅游的兴起,在多重力量的交织下官方文本与寺庙文本不断进行重构,同时民间文本也并没有失去讲述的土壤。  相似文献   

6.
融合新闻不仅需要回到新闻本体,回应社会议题,同时也需要在叙事形态上有所创新,创设友好的用户体验,如此才符合社会化传播的逻辑要求。本文立足于融合新闻这一极具代表性的文本形态,聚焦"一镜到底"这一典型的融合新闻叙事结构,研究"一镜到底"故事线上的多媒整合方式。融合新闻的"一镜到底"叙事结构,主要包含镜头位移、空间调度、场景推拉、界面引导四种类型"。一镜到底"的叙事,强调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元素协同对话,共同打造出一个连续的、完整的、流动的叙事时空。  相似文献   

7.
"小妞电影"作为当下热议的一个电影亚类型被广泛传播着,其轻松欢快的叙事风格、时髦亮丽的时尚元素都深得广大观众的喜爱,而中国式"小妞电影"的发展也在2013年达到了一个顶峰。通过对近几年热映的几部国产"小妞电影"叙事模式、叙事空间、叙事呈现上的深入探讨,总结中国式"小妞电影"的叙事特点,在发掘其生命力的同时对叙事危机、明星策略等问题给予冷静思考,以期对这一类型电影在中国市场地更好地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宋煜 《东南传播》2012,(12):99-100
作为一种探讨叙事作品内部结构规律以及各要素相互关联的叙事类型,电视新闻解释性报道也可以从叙事学角度进行审视。本文借鉴叙事学故事、话语和意义建构等理论,对电视新闻解释性报道"讲什么"、"怎么讲"和"为什么"进行剖析,从而梳理出电视新闻解释性报道的叙事特征。  相似文献   

9.
民间抄本涵盖底层书籍和私文书的抄写形态,产生于日常生活的需要,各类型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各个阶层的传播使其由私密走向流通,与特定的时间和地点构成社会文化的背景。民间抄本成为各个阶层的集体记忆,精英阶层和下层民众均依赖于抄写来参与日常生活。从民间抄本的生产、传播、阅读与使用等角度构建文本,是探究不同类型抄本融合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十不闲"是民间说唱的一种形式,解放前流行于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它来源于唐代的"散花乐",原是僧侣用以宣传佛教的警世歌曲;宋代为民间乞丐要饭时所唱,多以善恶因果为内容;元、明以来开始有叙事写景之作;清代乾隆以后"莲花落"和民间流行的"十不闲"合流,在民间广泛流行,并产生了职业艺人.演唱时,由全体人员敲击"十不闲"的打击乐器,唱"四喜"、"八掌"、"架子曲"等曲调为序曲,然后正式演出节目.演出分一人唱叙故事,或由二、三人扮旦、丑,为彩唱.  相似文献   

11.
真人秀与“现场追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现场追述是真人秀节目特有的一种叙事手段,即利用节目的参与者在事后追述节目中曾经发生的事件,并穿插在事件进行当中讲述故事.现场追述的出现,解决了真人秀节目真实和虚构紧密结合的矛盾,将记录叙事和虚拟叙事的特点结合起来.从理论上看,通过画外音完成叙事的真人秀节目其实是在坚守着传统的"电影模式"话语方式,而由现场追述完成的真人秀叙事则是一种将"电影模式"和"艺术语言模式"结合在一起的话语方式.现场追述在电视史上的创新价值正在于此.  相似文献   

12.
真人秀作为一种电视节目类型,也是一种审美的艺术形式,如何进行叙事,如何运用好叙事,很值得我们去探究.作为一种将“真实”与“虚拟”相融合、混合交叉多种节目类型的电视节目形态,真人秀的叙事形式自然是将各种类型的叙事方式融合贯通,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叙事手法——“现场追述”.  相似文献   

13.
周正昂  张珞 《东南传播》2012,(7):174-176
本文通过对典型个案的内容分析,认为目前报纸微博的新闻叙事正在形成独特的"辫式"策略:新闻故事通过三类事件的"绞缠"而凝聚,显现了广度和深度;报纸的声音试图连接和呼应来自政府与民间的声音,形成叠加与共振效果;而报纸的形象也在工作、生活与社会活动三种"微博故事"的交织中逐渐丰满和鲜明。这种独特的叙事策略,对于寻求"融媒时代"同题新闻传播的创新与探讨报纸发展的新思路,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梅妃形象是民间流传的李杨故事中的一个重要存在,缺少了她,李杨情缘中的戏剧性张力则会大为削弱。本文考察梅妃故事的形成,认为它不仅仅是某个文人的创造,而有其层累性的生成过程:其故事形态起源于天宝年间宫女的"口述历史",由"口述历史"转化为民间叙事,在民间叙事的基础上,经由文人写定,并于其间添补进一些文人叙事的成分,于是构成了一个成分比较复杂的人物故事,梅妃形象的内涵因而具有复合意义,并对后世同一题材的叙事作品尤其是戏剧产生特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陈铭 《出版科学》2021,29(1):79-87
新媒介研究迄今很少探讨用户如何理解呈现在他们面前的非常零散但又纷繁复杂的文本.微博新闻等新媒介文本通常并不完整、清晰地呈现传统叙事所应包含的全部要素和信息,因此其空间表征往往是含混、不具体的,需要用户通过创造性阅读,才能将初期浅显、不完整的叙事逐步转变成可理解的、连贯的、有意义的叙事.本文以微博新闻文本为例,阐述其叙事结构特征及叙事空间,着重探析用户主体性对微博新闻叙事建构的必要性,以期为理解新媒介文本的叙事机制提供新的思考路向.  相似文献   

16.
王丽斌 《东南传播》2021,(1):127-131
癌症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健康传播研究的重点内容.本研究从健康叙事的视角出发,以癌症患者的在"知乎"平台的自述文本作为研究对象,对社交媒体语境下癌症患者的疾病表达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癌症患者的叙事文本中,叙事类型受到病程影响,恢复叙事、混乱叙事与探寻叙事交替出现;在疾病叙事上,患者承受着躯体与精神上的双重折磨;在生活叙事上,患者的人生进程因患病而停滞或发生改变;在经济负担叙事上,高昂的治疗费用给患者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压力;在社会支持叙事上,亲属、熟人与陌生人在癌症患者的社会支持网络中由内向外依次延展,呈现以亲属关系为核心的"差序格局",社交媒体场域中网友提供的陌生人支持的作用有所增强.疾病、生活、经济压力、社会支持构成患者叙事的主线内容.此外,癌症患者善于使用"劫难"、"长征"、"战争"等隐喻描述抗癌经历并穿插相关的科普内容.因癌症的特殊性,宗教成为癌症叙事中的独特意象;并且患者的疾病表达带有中国社会文化环境的烙印.  相似文献   

17.
以"声音"为主角而出场的有声读物,其声音形态不仅是叙事语言中的有机构件,还逐渐从视觉文本中剥离出来,直接参与到内容叙事全过程.有声读物的听觉语境以不同样态的"声音"为叙事工具,在声音传递和听觉环境中运用独特叙事手段和阐释功能,搭构了与传统"视读"迥异的"阅听体验".文章聚焦有声读物叙事过程的声音之维,从叙事工具的征调呈...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混合了电视剧、纪录片和竞赛节目等节目类型的新型节目,真人秀的叙事形式自然是将以上各种类型节目的叙事方式融合在了一起,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事方式。在真人秀节目的叙事过程中,叙事的纪实性、冲突性、娱乐性以及互动性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并且起到了互相弥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董上德 《文化遗产》2007,(1):113-120
本文对"互文性"的概念作出新的解释,认为是相关文本之间的"对话",并以流传民间的"游龙戏凤"故事作为研究个案加以论证。作者考察了不同版本的"游龙戏风"故事,这些故事文本之间处于一种相互"对话"的关系。"游龙戏凤"故事在不同的文本中并非是简单的重复,它们构成的"互文性"值得关注;它们之间无形的"对话"关系反映出民间的不同心态在交汇和碰撞。  相似文献   

20.
李盛龙  章文哲 《新闻界》2012,(14):33-36
谍战剧作为一种极富中国特色的影视类型,从萌生、成长到成熟,已逐渐摸索出自己的生存模式。当代谍战剧在叙事策略上形成了自己的"符号标识",即源于"游移""老鬼"的叙事动力,内聚焦与外聚焦缝合的叙述视点,多线索交织的叙事结构,线性与非线性交叉的叙述时间,悬念积累的阶段释放和泛疑化的叙事节奏。这种叙事策略为当代谍战剧的持续热播提供了强劲不竭的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