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孙崇涛 《文化遗产》2010,(2):147-147
《中国古代戏剧形态研究》(下称《形态研究》)是由中山大学黄天骥与康保成两位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十五”规划重点项目,2006年结项获优,2009年1月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是汇集中山大学等校一批研究中国古代戏剧的学术精英集体完成的84万字的煌煌巨著,是我国近年戏曲学领域十分重要的成果,其学术水准,有审读者在“不知出自哪家手笔”情况下阅后感到它是“近年来我所读到的质量最高的一部戏曲研究的专著”(见《文化遗产》2009年第3期徐振贵文)。对此,本人亦表示赞同。本书以角色扮演是戏剧本质为基本观点,从研究中国古代戏剧形态、形式为切入点,采用纵横交叉、史论结合的宏大论述结构,全面而深入地阐述了纷繁复杂的中国古代戏剧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形态特征,颠覆了既往研究中国古代戏剧注重内容、漠视形式的僵硬模式,展现了一种全新的学术理念与思维方式,这是对中国戏剧戏曲学的一次重大突破。全书七篇四十八章,前三篇“唐前戏剧形态篇”、“杂剧院本篇”、“南戏传奇篇”,重点透视中国古代戏剧形态嬗变情况,主要从“史”的纵向角度,对中国古代戏剧历史作出新的解读;后四篇“脚色渊源篇”、“演出场所篇”、“戏剧服饰篇”、“音乐唱腔篇”,分别对中...  相似文献   

2.
佛教以其浓厚的文化属性赢得了中国人的认同,但是古代与近代的中国佛教史研究并不昌盛,佛教学术发展的状况也不能令人满意,这诚如陈寅恪在《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序》中所说,“中国史学莫盛于宋,而宋代史家之著述于宗教往往疏略,此不独由于意执之偏蔽,亦其知见之狭陋有以致之。  相似文献   

3.
一、史官流落、档案流散与中华民族的融合 春秋以前,中国的学术由贵族垄断,即所谓的“学在官府”。关于古代学术问题,钱穆先生认为“大抵古代学术,只有一个‘礼’。古代学者只有一个‘史’。”(《国史大纲》上册,1996年版,第95页)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均有史官,溯其渊源概周天子所派遣,其学术(礼)也自然就传到了各国。随着周天子之封建与王室之衰微,周王室的史官也流散到了各国,典籍也扩散到了各国。如春秋中晚期惠王、襄王之时,先后发生王子颓及叔带争夺王……  相似文献   

4.
渊源于唐末五代,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有近千年历史的中国书院制度,在开拓一代学风、培养众多人才、树立社会正气等方面,有其不可磨灭的功绩。日本学者稻叶君山曾这样说:“书院的设立,实为中国学术文化建筑坚实的基础。盖从此,真正的学术研究所,不在学校而在书院。于是教育独立,渐成民众化,学术的进步乃臻于可惊的突飞的地步。”于此可见他对我国古代书院评价之高。毛泽东在他的《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中,对学校和书院的优劣作了比较,然后归纳出书院的三大优点:“一是师生感情甚笃。二来没有教授管理,但为精  相似文献   

5.
图书馆界对我国古代图书馆的评价大多认为是“藏书为主,用书为辅”(如《江苏图书馆学报》1985年第1期“编后”开头就是这样说的),对现今流通服务工作中一些保守现象的批评,动辄说是封建藏书楼思想.古代的图书馆真是重藏轻用或只藏不用吗?考证史料,并非如此.(图书馆这一概念是近代使用的,中国古代并无这一明确的学术概念,本文姑借用之.) (一) 中国古代历朝均有关于图书馆活动的记载.先秦典籍《周礼》(即《周官》)一书首先提出了“辟藏”的早期图书馆观念.《周礼》明确提出古代“图书馆”的社会职能是稽考  相似文献   

6.
王洛勇被称为“百老汇华裔第一人”,他因主演百老汇名剧《西贡小姐》而成为西方戏剧界的明星。《亚洲周刊》称,“由于他的表演,百老汇舞台历史将翻开新的一页。”《美国戏剧》则说.“美国应该承认更多像王洛勇这样的亚裔演员,从他身上可以预见中国演员、中国戏剧走向世界已为期不远,”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报纸起始于何时,一直是新闻史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比较流行的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汉朝说,认为早在西汉时期就有具备原始形态报纸性质的“邸报”的出现,根据是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所封立的各个郡国在京城都设有“通奏报”的“邸”.但因无足凭证的古籍记载,所以至今不能肯定.普遍认可的是唐朝说,认为中国原始形态的报纸始见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根据是唐人孙樵所著《经纬集》中的《读开元杂报》,这是关于中国古代报纸的最早记载.最近笔者偶尔临池,发现宋朝拓印的《淳化阁帖》的“历代帝王法帖”中,有关于中国古代报纸“状”和“状报”的较早记载.  相似文献   

8.
外国百科谈我国类书我国的类书一向被外国学者视为古代的百科全书。外国许多百科全书都在“百科全书”条目中谈到中国的类书。讲得最系统的要算日本的《平凡社大百科事典》,而提到中国类书种类最多的是新版的《不列颠百科全书》。前者在介绍中国百科全书时还分设“类书起源”、“类书世界”、“类书与百科全书”等节,系统论述了中国类书的性质、渊源、分野和特点。谈及类书渊源时还提及《吕氏春秋》、《淮南子》和《尔雅》等书,且简要地介绍了南梁之《华林遍略》、北魏之《修文殿御览》、隋之《北堂书钞》、唐之《艺文类聚》、《初学记》、明之《三才图会》等类  相似文献   

9.
清代钱曾的《读书敏求记》历来被视为古代目录学的经典著作,它在占籍版本学上具有多方面的开拓之功,直至今日仍是我国目录学史研究的重要对象,也是古书版本、流传考订的重要工具书。本文从“作者及成书经过”、“版本系统”、“内容及体例特色”、“学术价值”、“研究综述”等五个方面对《读书敏求记》的产生、流传、面貌、特色、价值和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全面的概述,以期为古代文献、目录研究者和《读书敏求记》的读者提供尽可能全面详实的资料,使《读书敏求记》在各个相关的学科、领域得到更充分的研究和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编辑学讨论”栏目中,胡光清同志的“中国古代编辑思想史论”系列文章刊出了其第10篇——《论“互注别裁”》,并以此而标了一个句号。文末,作者写了一个短短的“附记”,透出了他本人为此而建构框架、布局谋篇的数载艰难跋涉的历程。目前,研究中国古代编辑史者有之,述及中国古代编辑思想者有之,而从史论的角度较为系统地探讨中国古代编辑思想,并做出一定的归纳、概括、提炼、总结者则尚为鲜见。愿这一组文章能够引起学界的兴趣,由此而使这方面的研究朝着更加深入的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11.
黄天骥教授、康保成教授主编的《中国古代戏剧形态研究》一书出版后,在海内外学术界产成了良好反响,不断有读者来稿、来信,对这本标志性著作给予肯定。本刊特从中选出三篇,予以编发。也希望读者对书中的错误和不当之处提出批评,以利于学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2023年9月26日,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了“孙机先生学术追思会暨第五届中国古代服饰学术研讨会”,研讨会由国博研究院、国博科研管理处和商务印书馆联合承办。会议邀请馆内外20余位专家学者分别就“问学之道—孙机先生学术追思”和“古代社会生活中的服饰”进行深入交流。会议首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张伟明、商务印书馆党委书记、执行董事顾青、孙机先生夫人李兰伟先后致辞发言,共同为孙机先生新书《孙机文集》首发揭幕。随后,七位学者各自就与孙机先生的学术交往,孙机先生的学术影响力、治学方法,以及《孙机文集》的编校经过等内容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博研究院古代舆服研究所所长扬之水担任以上环节学术总结。之后,13位学者分别从特定服饰及其文化历史内涵、古代服饰名物考辨、服饰与清代民族交流融合,以及服饰文物的研究转化应用等四个角度入手,对相关服饰问题进行了阐述。会议最后,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王方做学术总结。  相似文献   

13.
始以风概卓识震动学界,今犹生意盎盎、魅力灼灼,是上海古籍出版社新版“名家说”丛书的显著特点。首辑已出四种:《朱自清说诗》、《俞平伯说红楼梦》、《童书业说瓷》和《顾随说掸》。虽然,四位著者均已作古,而大半世纪以来,他们以各自美好的人格精神,精湛的学术成就和艺术魅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这四“说”,即为实实在在的名家高谈。朱自清先生为人、治学风范,皆向为人所称羡。其诗文创作,显示厂新文学的艺术生命力,许多作品至今脍炙人口。这部《说恃》,则是他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上的重要成果。含其研究诗史诗学力作《…  相似文献   

14.
王少华 《档案》2011,(5):36-41
一、改造历代编剧杂说以求规范题材 一些治中国戏剧史的学者常把《闲情偶寄》看作是与王骥德《曲律》相对峙的作品,认为是李渔对《曲律》不满,而有订正续补的意思。从戏剧史的发展过程来比较明末清初这两大戏剧理论专著的审美异趣,对中国古代戏剧理论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小说《西游记》中的“江流”故事主要脱胎于同题材的戏文而非杂剧,而后敷演“江流”故事的戏剧在接受此前戏剧、小说的影响时,又沿袭同题材戏文、小说的故事格局。这不但显示了戏剧与小说的相互诱发,而且表明了古代戏剧与小说共同的审美取向和创作原则:趋俗性。  相似文献   

16.
《偶然与永恒: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对文艺美学的建构意义》(以下简称《偶然与永恒》)讨论的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对文艺美学的建构意义,但其中蕴含与映射着的是张晶先生所建构的特色鲜明、富有时代气质、更为立体的文艺美学。之所以说“建构”,是指张晶先生的古代文艺理论的阐释,不仅是其学术生涯中的苦心孤诣之所在,而且是其生命精神面向社会历史时的文化实践.  相似文献   

17.
孙琳园 《新闻世界》2009,(10):106-107
中国古代报纸的历史,是一部以官方性质的邸报为主线,加有其他报纸形态及性质的发展史。其中,《京报》为民间经营、翻印邸报内容以及具有一定合法地位的明清时期报纸形态。《京报》的特殊性决定了它是中国古代报纸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报纸由原始形态向近代形态发展的一个过渡。本文探究了《京报》在其演变过程中的特点,揭示了《京报》在我国古代报纸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以来,中国诗学作为一门崭新的学科,其学术渊源并不是单一的,它是在东西方文化交汇、碰撞中逐渐形成的,可以说它是两学东渐之后的新国学之一。刘怀荣先生的新著《中国诗学论稿》(以下简称《论稿》把“重新认识传统和阐释传统的理论术语”作为研究重点,“同时也直面两方乃至其他民族的文论”,不拒绝借鉴“外来思路”。这种以“综合创新”的态度对中国诗学的研究,体现了对近代  相似文献   

19.
《中国推类逻辑对中国古代科学之影响》以区别于西方科学分类的思维,从中国古代逻辑的思维模式——推类,而不是西方的逻辑学的角度去研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思维模式,探讨中国逻辑对中国古代科学的影响.全书共分为六章内容,第一章为“逻辑与中国逻辑”,主要介绍了“什么是逻辑”、“什么是中国逻辑”、“逻辑的共通性与特殊性”、 “近代复兴对中国逻辑的影响”、 “中国逻辑的未来”.  相似文献   

20.
周亭 《当代传播》2001,(4):21-23
2000年3月,华文出版社出版了方汉奇先生的著作──《新闻史的奇情壮彩》。这本书收录了方先生21篇学术文章,是他从有关中国新闻史的100多篇论文中精选出来的。内容可以划分为三大版块:第一,中国古代报纸和中国古代新闻传播。其中《从不列颠图书馆藏唐归义军“进奏院状”看中国古代的报纸》一文中,方先生提出的观点“《进奏院状》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报纸”,是他最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之一。第二,中国近代传播思想、报纸和报人。包括对《京话日报》和于右任主持时期的《神州日报》的个案研究以及对章太炎、邵飘萍、成舍我、鲁迅等新闻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