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随着高校的扩招,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成为高校中一个独特的群体。他们在民族文化等许多方面都与汉族学生有些差异,从而冲突与矛盾也时常有之。处理好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之间的矛盾,是高校政治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马克思主义对民族问题的根本看法,是处理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也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在民族问题上的表现和反映。  相似文献   

2.
我国藏民族的服装称为藏袍,是用动物的皮毛做的,能适应高原气候。!在阿拉伯地区,人们都穿着长袍,而妇女则要把脸都遮挡起来,只露出眼睛。"这是新西兰毛利人穿的草裙。跳草裙舞是毛利人的民族特色。!和服,是日本的国服,只有在参加重要活动时才穿,以示庄重。#非洲民族服装是最多姿多彩的,也最具有特色。许多材料直接取自于大自然。树叶、麻、贝壳等都可以拿来做服装。!!纱丽,是印度的民族服装,艳丽的色彩构成了印度服装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苏格兰,有种奇怪的现象,就是男人也穿着裙子。#在缅甸,有一个民族的装束非常奇特,妇女会在脖子上套铜…  相似文献   

3.
人类文化是世界各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的智慧创造之总汇。世界的每个民族都有独自的生活地域,不同的地域促使各自沿着本民族的道路发展,创造着本民族的文化。故各民族奉献于人类的文化遗产势必显示其不同的民族特色,呈现出文化的民族性。而欲展示各民族文化的发展轨迹,探索文化的民族特色,固然要涉猎一些深层面的理论问题。因此,笔者拟就民族文化的方式问题,即民族文化的形式与内容问题,提出琐见。 1.本问题探讨之前提是要对“文化的民族性”予以观照和界定。民族性“是指特定民族在生活实践中(包括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活动),和他民族的差别。”从内涵上看,文  相似文献   

4.
也许是从上一个春天开始,全世界的人们都“波希米亚”了起来。从欧洲各大时尚之都到中国西部某个偏僻的小城,都可以看见穿着绚丽夺目的“波希米亚式”服装的人们;随后,“波希米亚风格”、“波波族”等新鲜词汇席卷了我们的传媒和思想,“波希米亚”俨然成为一种生活态度。而这股“波希米亚风潮”,更是把不少人的生活搅得天翻地覆。源于一次网上学生调查,我们惊异地发现总是勇敢站到潮流前列的中学生对“波希米亚”的热情。然而同样令人遗憾的是,中学生们对于波希米亚所代表的深厚的文化传统知之甚少(事实上不少自称“波希米亚族”的中学生根本不知波希米亚在哪里)。然而,波希米亚潮流,是源于这个民族上千年的文化积淀和当今时代的契合,也源自这片遥远土地上深厚的文学和艺术传统,和一个民族对待生活最本原的态度。而这些在喧嚣的流行背后的伟大的精神,也是促使我们特别策划了这一专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陈寅恪自称“喜谈中古以降民族文化之史”。所谓“民族文化之史”,指的是古代各民族(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在文化史上的作用。陈氏在这个问题上有系统的看法,可以称之为“民族文化史观”。王国维是与陈氏齐名的现代杰出史学家。对于古代各民族在文化史上的作用,王氏亦曾提出系统的看法。王、陈二氏的“民族文化史观”是大同小异的,带有明显的互受启发的痕迹。王、陈二氏的“民族文化史观”包括下列几个层次: 他们既确认儒家的主体地位,又确认各少数民族的巨大作用,从而展示了我国古代文化史的基本线索;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4000年多。汉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共有十亿多人;约占全国人口94%左右.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是我国古代华夏族同许多其他少数民族逐渐同化、融合形成的,东汉时期始称汉族。本文拟就民族的形成和华夏族──汉族的历史变化做简要概述,希望得到指正。一、民族形成的概念“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以各自特点相区别的人们共同体。”“民族”一词在我国汉语中只有近代才开始普遍使用;虽然“民”和“族”分别使用很早就有了,但没有组成“民族”一词;也没有作为…  相似文献   

7.
畲族一些风俗习惯消失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由于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因素的影响,每个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独特、传统的风俗习惯,它既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特点,又反映了这个民族的共同心理感情,具体表现在各民族的服饰、饮食、居住、生产、婚姻、生育、待客、节日、丧葬、禁忌习惯等方面。畲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反映本民族特点的风俗习惯,如对歌恋爱、以歌代话、农具嫁妆、做功德祭祖、“三月三”吃乌米饭、妇女“椎髻”发式、妇女“镶花边”服装,等等。这些体现古朴遗风的风俗习惯,至今有许多仍旧保留下来,但也有一些风俗习惯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  相似文献   

8.
信仰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神圣的东西,它给予了人们生活的力量,引导人们的前进方向。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民族信仰,正是因为这些信仰的不同才造就了与众不同的世界,而且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的文化也是多种多样的,每个名族都有自己的名族文化以及名族信仰,而与之对应所衍生出的文化内容与形式都是多姿多彩的,而今天我想说说苗族中的原始宗教文化信仰对苗族文化独特的表现形式鼓舞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彭颢善 《职教论坛》2003,(18):62-62
一、服装设计与文化的关系提到服装设计中的文化情结,要避免两种倾向,其一是照搬历史,拷贝传统。这样就使我们的设计作品显得过于沉重。说到文化就离不开民族的,因为文化是民族历史的积淀,我们往往跳不开秦砖汉瓦、龙虎图腾、剪纸以及旗袍、蜡染等,好象只有《秦俑)、《青铜时代》才是民族的、有文化的,这在服装设计中是一个要避免的误区,尤其是针对消费市场更应如此。设计是一种融合,沈从文先生在谈及服装文化时曾写到,“服装反映的不仅仅是个人的穿着情操,还是这个民族一种深厚悠悠的文化”。从设计师唐炜的作品中,人们可以发现他对中国以…  相似文献   

10.
一从汉代以来,在中国北方的边境上居住着许多不同种姓的部落、氏族。他们长期与汉族人民杂居来往,通过和平的关系,也通过战争,逐渐接受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和由此产生的文化。在“五胡乱华”和拓跋入据北方以后,这许多部落、氏族先后同化于汉族,形成中古期间汉族、鲜卑等各族的大融合。汉化的过程也即是较高级的经济、文化战胜较低级的经济、文化的过程。汉族早巳建立了成熟的封建制度,它的文化也正反映了此一阶段间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所达到的水平。“五胡”以至拓跋族之同化于汉族首先由于汉族的经济、文化是较高级的,因而不仅能够坚强地抗拒各种由征服者带  相似文献   

11.
论东西方文化的对立与互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西方文化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两者应当互相学习对方的长处,以克服自己的短处。文化的多样性是淡同民族国我样性的一种体现,每个民族都有用自己的独特思维方式进行思想的权利,正如每个人有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思想的权利一样。因此,那种认为某个民族的文化“优越”,而另一些民族的文化“低级”,从而主张用“优越”民族的文化来取消或代替其他民族的文化的观点是十分荒谬的。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仅汉族有古老传统的年节,许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民族喜庆欢乐的年节。有的同汉族相同,有的与汉族不同,这些年节都充分展现了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风土人情和民族特点。研究它,也就是研究我国少数民族的历史渊源、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风土人情和文化素养,对我国民族大团结,对研究开掘我国民间文学都有着积极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文化是某一个社会群体的整体生活方式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渗透着自己的独特魅力和独特信息。随着各国交流的广泛深入 ,世界变成了“地球村”,跨文化交际成为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因此文化教育也就成了英语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英语教学中要贯穿文化教育 ,就要高度重视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要注重文化教育的内容 ;要充分利用多种多样的文化教育的不同手段。总而言之 ,语言中时时处处渗透着文化的痕迹 ,在语言教学中加入文化导入和文化讲解 ,有助于语言的深入理解 ,有助于实现跨文化沟通与交流  相似文献   

14.
多年以来,韩国一直跟西方国家比较接近,所以西方文化对韩国人的待人接物产生着一定的影响。与韩国客商打交道时,不少欧美式的商务礼仪都是适用的。比方说,会晤与谈判需要预约;要严格遵守时间;要穿着式样上正统保守的服装;时兴讲英语等等。但是西方人所讲究的“女士优先”,在韩国却行不通。与男士在一起时,女士们总得屈居下座,“女权主义”也万万谈不得。  相似文献   

15.
清代是民族文化交融的时代,尤其是服装文化。哈密地理位置独特更体现了文化交融的特点。汉族服饰文化对哈密维吾尔族清代服饰的影响也是众多和主要的方面,本文从哈密地区维吾尔族服饰的款式形制、面料质地、装饰图案、装饰规律等几个方面作以对比,从而分析出哈密维吾尔族清代服饰当中吸收借鉴了很多汉族服饰文化的因子,进而明确哈密维吾尔传统文化中融入了大量汉文化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湘西是个多民族地区,各种文化现象都有很突出的民族特征。在同一种文化现象中,民族间由于生产、生活、习俗的差异,其表现方式也色彩纷呈,各具特色,其中梅山文化的诸现象正好说明了这个问题。 一、从民间传说看梅山文化的历史渊源 梅山,是湘西土家、苗、汉等各个民族共同信仰的猎神。土家族称梅山为“梅嫦”、“媒山”或“梅山阿打”(1)。土家族敬的梅姐是女神;苗族、汉族敬奉的梅山是男神,在性别上  相似文献   

17.
刘东秀  南丽 《中国德育》2012,(19):40-43
“每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爱要得法,才能在这张白纸上描画出最美的色彩。” “每个人来到社会上都要承担责任,孝敬父母是第一步。” “道德素养离不开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德育应回归本源,从民族文化中寻根,以人性化的方式自然提升道德素养。”  相似文献   

18.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其自己的民族文化,它是维护自己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纽带。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是我们音乐教育的“本”和“源”。那种认为民族音乐“滞后”和“土”的认识,实际上是民族文化意识淡漠的表现。  相似文献   

19.
自秦汉以后,就形成多民族的统一的封建王朝。这个格局一直延续到清末、辛亥革命以前。中间有过分裂割据的一些朝代,但时间都比较短。在当时以及后来,都认为那种分裂局面是不正常的现象,大一统才是正常的。 大一统的局面不是哪一个民族努力的成绩,而是各兄弟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汉族的人口占全国大多数,但可以说我国没有纯粹汉族,在“汉族”这个名义下,实际上已包含了许多民族的成分。 靠了众多兄弟民族努力,才创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华民族的文化在世界上有它的特点,那就是它的连续性和融合性。这两大特性又是分不开的。 先说它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20.
九、如何正确对待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1981年和1984年曾召开过全国性民族史学术讨论会,就如何正确对侍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进行了讨论,大致有以下一些看法。 1、如何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翁独健、孙祚民认为,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是不平等的,但我们应以平等的态度去研究历史上的不平等的民族关系。在研究中必须克服封建正统观念和大汉族主义思想。对狭隘民族主义思想也应注意克服。何兹全认为,“在论述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时,要论述汉族统治者对少数民族的压迫,也要论述少数民族对汉族的侵扰。同时,也要看到少数民族对苦难汉族人民的支持”。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