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卢专文 《江苏教育》2006,(2B):28-29
数学课程资源的利用.实质上就是寻找一切可能进入课程、能够与数学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在数学课程资源利用的学列活动中.学生通过融入自然和社会生活。实现对自然、社会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的感悟,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各种各样的数学问题.拓展了学生的认知领域,拓宽了教师数学知识传播的途径、渠道,使数学知识与人知识交融。  相似文献   

2.
数学课程的资源开发和实施是数学课程改革的关键。数学应用广泛性的特点,给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拉近了数学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距离。所以我们除了学习数学教材,还要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我们身边的数学课程资源的素材,为学生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寻找直观、形象的数学模型,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通过数学课程资源的内涵及现状,寻找数学课程资源的意义和开发途径。  相似文献   

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因此,体验是学生学习中重要的经历,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经验,注重挖掘教材资源,激发兴趣,设计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  相似文献   

4.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使数学教学视听合一、图文并茂,使得传统教学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促成了教育教学的又一次深层次地改革。利用信息技术展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探索数学知识、应用数学知识,迁移数学知识。这种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的有效结合,改变了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的有效结合也改变了教师对数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使之更具体、更清晰,更有条理性。本文将对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进行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5.
<正>整合初中数学课程资源是指在教学中,突破学科章节限制,把相关知识、学科与现象综合起来,使教学内容、目标、过程与评价等要素之间进行合理整合,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整体效应.它包括数学知识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数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相互渗透;贯通数学问题本质与现实生活现象之间的联系等.教学实践中,可用的课程资源不仅局限于数学教材,还有学科之间、学生目前所具有的数学现实及生活中可利用,可挖掘的素材都融入课堂的教学环节中.通过我们的实践与探究发现,整合初中数学课程资源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发挥数学知识的教育价值对于利用课程资源促进  相似文献   

6.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学课程标准深刻揭示了数学史在数学教与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数学课程标准不但要求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更提出数学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要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数学中渗透数学史知识可以给学生提供学习数学知识的导航图;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使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的概念;体会数学家的创造性;感受数学的简洁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毅力。  相似文献   

7.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指出: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必须通过组织和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社会实际和生活经验紧密联系,才能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的作用,体验数学的乐趣。怎样让小学数学课富有生活情趣,促使学生学好数学呢?结合“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习和课堂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一、创设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情景,认识数学的普遍性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并与实际生活…  相似文献   

8.
<正>《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联系,进而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并初步学会采用数学思维方式对现实社会进行观察与理解,认识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能够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同时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发展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但在实际生活中学生普遍表现出采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9.
姚霞 《小学生》2013,(11):101-101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资源是应用于教与学活动中的各种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地使用数学课程资源,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水平和老师从事教学活动的质量。"课程资源缤纷复杂,不管使用哪种课程资源,都要贴合学生的兴趣,贴近学生的生活,要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更加多姿多彩。本文就如何有效利用数学课程资源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教材中要注重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可以在适当的地方介绍一些有关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与数学史料,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首先源于人类的生活与需要,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人教版教材设置了以“你知道吗?”为题的栏目,这些材料有介绍数学知识方面的内容,有介绍社会常识、生活常识、自然知识方面的内容,有数学史话,  相似文献   

11.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能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数  相似文献   

12.
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组织和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社会实际、生活经验紧密联系,使学生感悟理解数学、体验学习的乐趣。那么。怎样让数学走进学生生活实际,使课堂充满鲜活气息呢?我结合《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习和课堂教学实际,谈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的数学教学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数学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明确指出:"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使数学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养.  相似文献   

14.
<正>数学课程标准突出强调了要把握数学和生活的内在关系,包括利用数学思维解决日常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观察现实社会等。小学数学生活化要求在教学中把授课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中,让学生明白数学与现实生活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使学生愿意主动学习数学,增强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打造生活化的教学环境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课程应从现行大纲中以获取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发展,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使数学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  相似文献   

16.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该是生活中的数学,应该是学习他们“自己的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能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  相似文献   

17.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数学课程目标发展为"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使学生获得数学基本思想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数学思想蕴涵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也是数学课程教学的精髓.通俗地说"数学思想"就是将具体的数学知识都忘掉以后所剩下的东西,它将使学生受益终生.  相似文献   

18.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数学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使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这就把数学活动经验的获得与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并列,成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教学的一个更加直接的目标和追求,也使得数学活动经验成为数学课程与教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相似文献   

19.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指出:"数学学习使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在这一目标的阐述中.首次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发生了变化.数学知识不仅包括客观的、事实性的知识,还包括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带有鲜明个体认知特征的、属于个人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学中关注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我认为,教师应致力于帮助学生拓展经验领域,丰润经验品质,升华经验成果,将知识与经验融为一体,使数学知识健康、和谐地成长为学生的智慧.  相似文献   

20.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结合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已有知识,使学生在认识、使用和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初步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那么该如何落实《数学课程标准》的这一要求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