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和平发展中应对“中国威胁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使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为世界经济的增长和世界的和平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伴随着中国实力的快速增长,各种版本的"中国威胁论"纷纷出台,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外部阻力."中国威胁论"的理论和思想支撑主要来自"霸权稳定论"、"权力转移"理论、"文明冲突论"等.此外,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上的偏见以及西方社会的国际话语权优势也是"中国威胁论"存在的重要因素.对此,中国在向世界表明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方针的同时,还应进一步开展公共外交,在"韬光养晦"的同时还要"有所作为",以沉着、自信的心态理性应对"中国威胁论".  相似文献   

2.
西方大众传播的"社会责任论"显现出它的困境,文章认为,由于中西方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的差异,西方的社会责任论不能完全被用于指导中国,但一些积极的因素对于我国的大众传播仍有一定的启示和引导。  相似文献   

3.
"教学论科学化"是当代中国教学论研究的难点和重点。自从人们有意或无意借用西方标准探讨中国教学论学科发展以来,存在着传统教学思想科学化和教学论研究范式科学化两种认识。从"接着讲"和"讲自己"的意义上分析,中国教学论科学化意味着将中国传统教学思想与当代教学问题、西方教学理论相联结,使传统教学思想在面对当代教学问题的挑战与回应中创造性地演变、丰富和发展。为此,教学论研究者必须坚定本我立场,创造属于自己的生命世界,展现其历史脉络,以彰显中国教学论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初,以形而上艺术价值观为基础的西方传统美学被引入中国。但是,面对民族危亡、国力衰微的特殊社会历史境遇,中国知识文化精英对美学的旨趣明显有别于西方,他们将艺术价值与功能明确指向了中国社会的现实需要,促成了艺术价值观的实践转向,培育了以艺术救国论、艺术治国论、艺术强国论为基本内容的"艺术实力"观。在当今全球化发展进程中,这对理解、提升国家文化实力与综合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意识形态终结论"作为一种西方意识形态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文章通过对"终结论"的检视和分析,吸收借鉴其"有害方面中的有益方面",以患为利,以曲为直,积极推动我国意识形态传播和安全工作。  相似文献   

6.
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价值强化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意识形态终结论"的渗透以及西方国家主导下的"游戏规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对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强化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应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西化"的伎俩,超越"意识形态终结论"的假象,是我国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所面临的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7.
在当今复杂的国际环境下,本文重读美国学者唐小兵著作《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一书,意在解构一直以来国内学界对西方文学理论的膜拜,并指出:文学解读的"全盘西化"、《再解读》式的碎片化重构以及西方文论的价值评判会导致中国文论话语的消解。学界应理性评价文论建构的西方入思方式,在尊重中国文学"政治性"本土属性的前提下建构中国文论话语权。  相似文献   

8.
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凯洛夫为代表的传统教学论一直是中国主流教学理论与实践发展建构的基本理论框架。近年来,西方各种课程理论越来越为中国学者所理解与接受。其中,泰勒的课程理论被公认为是西方课程探究的主要范式,被誉为“西方现代课程理论的基石”。这两种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不同,涉及的意识形态来源各异,肩负的教育使命亦迥异,因而对“课程”、“教学”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有不同的理论诠释。对这两种理论进行比较,藉此对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进行初步的梳理、整合与重建。  相似文献   

9.
"教师专业"是一个社会建构的话语乃至意义争夺的"战场";在西方教育学术界,不同的研究视角透视出"教师专业"的不同意蕴。特质论关注教师的专业特质,冲突论聚焦教学专业的区隔,情境论审视教学专业的生成,关系论则围绕教师"去专业化"和"再专业化"的议题见仁见智。有关教师专业话语情境性、建构性和意识形态性的本土研究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0.
二战以后,东西冷战格局的形成,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制度力量的消长和相互借鉴,全球化进程的强势推进,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作用的提升,西方社会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所产生的断裂感,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崛起等诸多因素,共同催生了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西方学者在不同的时空境遇中一再表达了"意识形态终结"的主题.虽然各种意识形态终结论的话语形式、主观动机、主要含义驳杂纷呈,但是其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反社会主义的政治观、西方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却是一脉相承的.抓住了这一理论共性,就能从根本上将西方形形色色的意识形态终结论话语与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终结思想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下半叶苏联教育学各学科在中国的引进有着不同的启动时间。20世纪下半叶苏联教育学在中国的引进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以模仿为目标的引进;以教育学“中国化”为目标的引进;以批判为目标的引进;以学术研究为目标的引进。20世纪下半叶苏联教育学在中国的引进,不仅确立了马列主义在中国教育学中的指导地位,影响了中国教育学学科体系的构建,而且提供了编写教育学教材的参考模式,拓宽了中国教育学研究者的视野。20世纪下半叶苏联教育学在中国的引进给我们提供了以下重要启示:引进要处理好政治、意识形态与学术的关系;引进要与研究外国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相结合;引进要与继承本国传统相结合;引进要与建设中国教育学相结合。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上半叶大约有50名中国学生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取得博士学位。探讨1930--1950年由该校中国学生所完成的教育基础理论领域之七篇论文,其中在教育心理学领域,中国学生所撰论文数量比起1920年代大幅减少,且处于渐由桑代克行为主义心理学,转变为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研究典范的过渡阶段;在教育哲学方面,该校中国学生直至1950年左右才有人开始以美国教育哲学为论文主题,时间极为晚近,且深受以克伯屈(w.Kilpatrick)为首的社会重建学派的进步主义教育哲学之影响;至于比较教育论文出现于1930年代早期,是该校中国学生论文由1920年代乐观启蒙一转而为激进救亡的分水岭。整体而言,中国学生的指导教授都是该校甚或全美教育学各研究领域的重要学者,而此一时期影响中国学生最深刻的应属同时在比较教育以及教育哲学两领域指导中国学生的社会重建派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正义被认为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受到了苏联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学者的规避和忽视。关于马克思正义理论的争议一直在持续,自“塔克一伍德命题”的产生至今也未形成统一的看法,但是这并不妨碍讨论马克思的正义思想的重要意义。正义及其观念在调节社会秩序、规范社会行为、为社会公众提供道德评判标准等方面的作用已经得到普遍的共识。文章以马克思理论的人学意蕴为核心,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角度研究马克思正义思想。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型期的中国呈现出社会意识多样化、价值观念多元化的态势。为此,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战略,要求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在广大群众中普及,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同时尊重社会意识多样化。从传播学角度切入,以传者形象的塑造、接受主体的细分、传播方式的整合、传播语言的转化为研究突破点,来探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以期达到最佳传播效果,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转移,造成了农村人口大规模地流动。许多学龄儿童随着父母天南地北的跑,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的孩子只能在家留守。由于这几年国家以及各省市对外来人口子女人学问题的关注,大量留守孩子也渐渐随着父母外出;  相似文献   

16.
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中国的一场影响深远的农民革命,而其支撑性的思想理论则是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教"。作为一个带有很浓厚宗教色彩的革命组织形式,"拜上帝教"在洪秀全的本土化改造中,呈现出似是而非、相互矛盾和抵牾的一面:"反孔"又"崇儒"、拜"上帝"又渎"基督"。由此可以深入探究洪秀全在中西文化问题上的悖谬,进而推进到对洪秀全及其整个太平天国运动的重新审视与评价。  相似文献   

17.
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以后,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精神,并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创新之果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是由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组成的科学理论体系。创新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推动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理论创新的新成果,科学发展观是党对发展问题的理论创新。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推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将在实践中不断被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管理人性论具有“社会/群体本位”“价值本位”的特点,而西方管理人性论具有“自然/个体本位”“事实本位”的特点。基于中国“阴阳和合”哲学思想以及西方“和谐辩证”哲学思想,文章建构了“中西合璧式”的管理人性论——“全面和谐人”人性假设,认为人是个体自然性和群体社会性、事实性和价值性存在的和谐统一体。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于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提出来的,是我国社会发展到关键时期的要求.是总结我国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的结果。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决定了其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指导地位,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决定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作用。在实践中坚持科学发展观,就要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各项工作.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相似文献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学是在中国教育的现实环境中生成的教育学。按照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国教育学自身逻辑的发展,可以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中国教育学的重建、中国教育学的破坏和中国教育学的再建三个阶段,各阶段均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征。通过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未来中国教育学发展需要处理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哲学流派促进教育学建设的关系、批判与继承之间的关系、中国教育学建设过程中的中外关系、学科体系建设与知识体系构建之间的关系,以及教育学学科建设和教育研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