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浦解明 《上海教育》2010,(20):52-53
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始终是大学的根本职责和任务。大学毕业生是否为社会所欢迎、成为服务社会促进社会进步的有用之才,是对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最直接的检验。高校应把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全面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放在首位。建设高水平大学,我们任重道远,围绕人才培养需要改革的内容有很多,切实调整高校内部各要素的运行方式,协调各功钱的有效发挥,最重要的还是要激活高校发展的内生动力,把不断地改革创新作为自党的行动。  相似文献   

2.
校企合作对提升学校整体科研水平,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校企合作科技教育基地的建设和运作,一定要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专业技能训练和社会实践锻炼为重点,以实习、实训、就业、创业为目标,紧紧围绕经济发展要求,遵循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规律,不断健全和完善科研教学体系和大学毕业生竞争力评价体系,积极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为切实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3.
就业质量可以反映一所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水平。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是满足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也是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满足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价值感的需要。通过对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七所“双高”职业院校的2017-2020年就业质量报告中有关就业质量分析部分进行文本分析,发现毕业生就业质量总体在不断提高,但还要选择路径进行优化。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提高,需要高职院校、企业、政府三方加强合作。高职院校和企业要搭建协同育人平台,共同培养在校生;国家需要完善资历框架制度建设,为高职毕业生就业提供公平就业环境。  相似文献   

4.
大学毕业生能否实现优质就业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福祉,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同时可反映出高职院校的整体办学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高职院校应以毕业生实现优质就业为着眼点,从就业队伍、市场、课程、服务、信息化及考核评价等“六大建设”层面,探讨高职院校毕业生优质就业平台构建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存在毕业生供需比例失调、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缺陷、毕业生就业观念落后、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等问题。解决的策略是:学校要深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积极挖掘就业资源,加大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就业工作机制;毕业生要转变就业观念,积累实践经验,提升竞争力;社会层面要采取宣传就业优惠政策,统筹经济发展与高职生就业,统筹安排见习实习制度等措施。  相似文献   

6.
高校培育毕业生就业市场,重要的是要培育毕业生的市场需求.通过市场营销管理过程,建立和保持与就业目标市场之间的良好互利交换关系,去适应和创造就业市场需求,从而赢得就业市场,使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得到更好地解决,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7.
通过数据分析与实地调研发现,湖南省高职专业群人才培养取得了规模与质量齐头并进、毕业生就业质量稳步提升以及毕业生创新创业能力后劲十足等成效,但仍存在人才培养类型滞后于产业转型升级速度、人才培养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耦合度不强、专业群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落后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速度等现实困境。基于此,从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加快教学资源建设、创新教法改革三方面提出契合湖南省产业转型升级的高职一流特色专业群人才培养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8.
福建省高等职业教育在快速发展进程中遭遇的毕业生就业困境,既有当前就业市场结构性失衡的因素,又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低等多种因素。高职教育要顺应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需要,找准办学定位,注重内涵建设,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就业指导和政策扶持,这样才能有助于毕业生走出就业困境,更好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9.
中国工程类大学毕业生2014年度就业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麦可思就业调查数据,从短期就业状况、中期职业提升、长期发展潜力这三个维度分析了中国工程类大学毕业生2014年度的就业现状,对部分关键指标进行解读。纵向来看,工程类大学毕业生2014年度的就业情况与往届相比,平均月收入与就业满意度有所增长,其他指标基本持平。横向来看,与同届非工程类大学毕业生相比,工程类大学毕业生在就业率、专业相关度、离职率上略有优势,但本科的这些优势在缩小,而高职在这三项指标上已与同届非工程类毕业生持平,不存在优势。这些变化趋势表明,伴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涨与各国在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低端产业在调整升级,高端产业也对大学毕业生工作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工程类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出现了分化:材料类、轻工纺织食品类或纺织服装类的毕业生面临就业挑战,而劳动力市场对测绘类、电气信息类或通信类的毕业生需求强劲。作为回应,高校需要从数据出发,改进工程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转型。  相似文献   

10.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快速发展进程中遭遇的毕业生就业困境,既有当前就业市场结构性失衡的因素,又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低等多种因素.高职教育要顺应新型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找准办学定位,注重内涵建设,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就业指导和政策扶持,这样才能有助于毕业生走出就业困境,更好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1.
关于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当今高校工作的重要问题,也是全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的根源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不相适应。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要从完善课堂教学体系、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重视培养人的社会性与完美人格的养成教育以及在完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等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大学毕业生存在就业结构不合理、就业市场不完善、就业指导滞后及大学生个人因素等问题。要解决这些就业问题高校必须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调整专业和课程内容,深化就业准备教育并建立畅通的就业渠道。大学生也要改变就业观念,抓住机遇,主动适应人才市场的就业竞争。  相似文献   

13.
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就业质量是一个包括工作收入、工作地点、工作环境、专业对口和工作满意度等丰富内容的新概念。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质量主要表现出大学生收入水平持续下降、非正规就业增加、就业流向中小城市甚至乡镇发展等新趋势。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首先要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力”,其次要加强大学生的就业准备教育,并重视与就业市场的联系,建立畅通的就业渠道。  相似文献   

14.
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特点的认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如何建立毕业生就业市场、建立怎样的就业市场,是当前业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现实,教育事业发展的现状,高校招生、就业制度的改革等均呼唤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立与完善,并且从就业制度改革的程度、毕业生谋职择业的成本、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管理及高校本身的职能等因素来看,均强调毕业生就业市场应以高校为主体。  相似文献   

15.
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毕业生就业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就业层次较低,就业地区集中,区域分布不均衡。影响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原因有: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变化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毕业生实践能力有待提高,毕业生就业观念滞后,家长的就业期望值过高等。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是:高校要全员参与毕业生就业,要完善就业保障新机制,突出专业特色,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完善指导服务新体系。  相似文献   

16.
略论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大学生就业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在于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高校培养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应当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有针对性的革新人才培养方式。本文从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含义和特征分析入手,详细论述了如何构建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体系,并就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等几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针对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状,政府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制定并完善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社会政策;企业等用人单位要按需择人,在加强人才储备的同时,还要合理置换冗员;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同时要建立一个强大有效的大学生就业社会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和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面,I盏着El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技能和市场的竞争力是推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及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高校就业信息网络平台构建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招聘正逐渐成为主要的招聘方式。各高校都纷纷构建就业信息网络平台,但网络平台质量参差不齐,大部分存在更新慢、利用率低等问题,对就业服务和毕业生帮助不大。文章探讨了高校就业信息网络平台构建上的不足,并就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发展,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日趋严峻,通过对河南省几所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分析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毕业时的心理、就业压力的来源和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期待等,对大学生和高校方面提出建议,以使高校大学生毕业时减少压力尽快适应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