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略论客家文化的形成及其多元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往的客家研究,偏重于从历史文献和谱籍资料来考证客家历史渊源,强调客家是纯粹中原汉族血统,这显然是与客家民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不相符的。近年来,又出现了另一种倾向,即认为客家的主体是少数民族,这实际上也是一种从血缘上去界定客家的观点,因而也失之偏颇。本文认为“客家”是一个文化概念,而不是种族上、血缘的概念;客家文化的构成是多元因素的,但其中既有畲瑶等少数民族文化的因子,也有相邻民系文化的成份,但其主体是中原传统文化,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也是必须充分肯定的  相似文献   

2.
《嘉应学院学报》2018,(1):21-25
梅县人谢树新,是跟随国民党移民台湾的平民百姓,他赤手空拳在苗栗闯出新闻事业的一片天,但终究没有办法改变自己是政治、文化边缘人的身份。他不甘于边缘人的处境,独立创办客家文化杂志《中原》,组织迁台的梅县客家硕儒俊彦将原乡(华南客家)的中原客家学说传播给台湾读者。让台湾客家人去"日本化",找回祖源,重新回到中华民族大家庭,重建族群自信。小人物干大事,书写了一曲客家族群文化传奇。  相似文献   

3.
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毗邻闽赣两省。作为市府所在地的梅州,早于南齐年间(479—502年)即为岭南县治(称程乡县),南汉乾和三年(945年)升为州府,北来开宝四年(971年)始名“梅州”,属广南东路,至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年)升格为直属嘉应州。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地推翻了长达数千年的封建帝制,复称“梅州”。梅州历来为粤东重镇,是客家人聚居中心地。客家是汉民族的一支民系,其先民因战乱、天灾等原因由中原辗转南迁,把源远流长、多姿多采的汉族文化带至客地,孕育成丰富多采的客家文化。郭沫若先生1965年旅梅时,曾赋诗赞曰…  相似文献   

4.
客家研究大师罗香林在1933年发表《客家研究导论,》1950年发表《客家源流考》,两书奠定了客家研究的基础。然而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罗香林关于客家问题的最重要观点,长期被奉为圣谕的他的客家源流观,受到了来自学术界普遍的质疑和批判。很多人将他的观点概括为"中原汉人南迁说"、"最纯正的汉人后裔说",说他是"种族中心主义者"等等。笔者认为这其中有些说法是值得商榷的,甚至有些评价是很欠公允的。罗香林提出的客家源流观有它当时复杂的社会背景原因,而且从《客家研究导论》到《客家源流考》,罗香林的客家源流观其实存在着不小的变化,这其中有进步的地方,也有倒退的地方,只有将他在两书中的观点综合起来考察,才能对他的客家源流观获得一个较正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客家族群自明末清初迁入桂东以来,在与当地各族群的密切交往过程中,相互融合,和谐相处,秉承中原文化传统,发扬客家人文精神,创造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桂东客家文化:崇尚华夏正统文化;崇文重教,尚文习武,耕读传家;守望相助,崇尚节俭;浸染“乡土情结”;独特的客家语言。  相似文献   

6.
在客家学的研究中,客家民系的本质问题争论较多。我们认为客家群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原汉人南迁而不是客家人南迁的结果,南迁的中原汉人与古百越族的支系主要是畲族融合形成了现在称之为客家的民系,而且在这个融合过程中畲族不占少数。  相似文献   

7.
客家人的根在何处?换言之,客家先民是否来自中原?本文从人类文化学、考古学、民俗学的视角对此进行探索,认为,客家先民并不是中原移民。客家共同体在形成的过程中其主体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古百越族人。客家人的根就在现今闽粤赣边区。  相似文献   

8.
客家人的根在何处?换言之,客家先民是否来自中原?本文从人类文化学、考古学、民俗学的视角对此进行探索,认为,客家先民并不是中原移民。客家共同体在形成的过程中其主体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古西越族人。客家人的根就在现今闽粤赣边区。  相似文献   

9.
《列子》一书,从南宋开始即有人怀疑是伪书。近现代学者大都认为它是魏晋时代人所伪造,其中多数人认为是张湛所伪造。本文从四个方面推断《列子》不是张湛伪造:一、张误注《列子》;二、张不懂《列子》中的某些词义与典故;三张纠正《列子》中的用字(错字或通假字);四、张对《列子》原文有质疑与批判。(《列子》既非张湛伪造,则《列子》可能不是伪书,作者另有专文论述。原文有两万多字,篇幅太长。本刊刊登时压缩了大量例证”(共压缩62例)。  相似文献   

10.
客家聚族而居与魏晋北朝中原大家族制度──客家居处方式探源之一黎虎客家是西晋永嘉之乱(四世纪初)以后陆续从中原地区南迁,现今聚居于粤、赣、闽交界处为中心的汉族的一支。由于其在语言、习俗等方面保存丰富的中古时代中原遗风,颇具社会活化石的研究价值,因而探求...  相似文献   

11.
论客家民间传统童谣的地域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家童谣不仅对客地儿童有娱情作用,而且对客家人精神气质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它生动地反映了客家地区的文化背景、风土习俗和审美情趣。客家童谣保留了大量的原汁原味的客家方言,记录了客家生产、生活习俗,传承了客家传统文化,显示了极为浓厚的地域色彩。  相似文献   

12.
论客家文化构成的多元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客家是华夏汉族一个民系,客家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客家文化的形成经历了近千年历史,其文化的构成主体是古中原文化,途中汲取了江淮文化的养分,进而与聚居地的闽粤赣三角边地的少数民族(畲、苗和瑶族)文化相互激荡,相互融合,最终形成了客家文化,从而显示了客家文化构成的多元性。  相似文献   

13.
<正>一赣南师范学院客家研究中心罗勇教授和邹春生副教授合著的《客家文化与河洛文化述论》于2014年10月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共五个部分,分别阐述了客家文化与河洛文化的关系、客家文化生成的背景及其发展脉络、客家文化的主要内容、客家文化特质与客家精神、客家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第一章以"河洛文化:客家文化的重要源头"为题,基于中国文明发展的历史逻辑,并通过对文化结构的分析,呈现了中原文化烙在客家文化中的强烈印记,进而论证了河洛文化是客家文化重要源头的观点。在  相似文献   

14.
近人陈冽在其《论(红杏山房诗钞)与(岭云南海日楼诗钞)》一文中指出:“有清一代,吾嘉属有三大诗人。清之中叶有来芷湾,清之末年有黄公度、邱仓海二大家。此三人者皆有诗集,乃于世或显或晦,要皆为吾嘉属之大诗人。吾嘉属之言诗者,莫不推此三人也.”(钱钟联主院《清诗纪事·嘉庆朝卷》,8171页)粤东嘉应州(今广东梅州市)是客家文明中心之一,根据现有文献资料来看,宋湘、黄遵宪和丘逢甲的诗作,确是标志着早期客家文学的最高成就。一、宋湘及其《红杏山房诗钞》宋湘(1756—1826),字焕襄,号芷湾,梅县白渡家湖村人。《清史…  相似文献   

15.
客家文化的底蕴是中原文化,中原文化是客家文化的根基,这可以从客家民系的形成以及诸如方言、礼俗、戏剧等客家文化事象中得到印证。闽西汉剧是清中叶在闽西客家祖地孕育形成的客家人酷爱的地方戏剧,在此,从闽西汉剧的形成、闽西汉剧与中原文化的渊源以及闽西汉剧演绎客家人的中原情节等方面分析中原文化在客家地区的传承。  相似文献   

16.
海峡两岸客家民间文学有异同之处。闽台客家民间文学与中原传统民间文学有关,同出于北方口头文字体系,台湾客家民歌是随客家人迁台带入的,腔调各有特点。台湾客家民间文学有别于闽南人的民间文学,民间故事有共同共享的地方,讲述所操方言有差别。  相似文献   

17.
海峡两岸客家民间文学有异同之处。闽台客家民间文学与中原传统民间文学有关,同出于北方口头文字体系,台湾客家民歌是随客家人迁台带入的,腔调各有特点。台湾客家民间文学有别于闽南人的民间文学,民间故事有共同共享的地方,讲述所操方言有差别。  相似文献   

18.
“一醒惊天下”的丰富内涵 三星堆遗址的发现称得上是“一醒惊天下”的考古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受到极大重视。在我国出版界,展现三星堆文化的书籍众多。如:《三星堆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众神之国三星堆》(中国言实出版社2002年版)、《三星堆奥妙》(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三星堆文化探秘》(昆仑出版社2001年版)、《点击三星堆》(广东旅游出版社2001年版)、《古蜀的辉煌》(巴蜀书社2002年版)、《三星堆与巴蜀文化论文集》(巴蜀书社1993年版)等等。  相似文献   

19.
《黄河东流去》文化价值探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凖在《黄河东流去》中,从文化的视角切人,描绘了中原乡土的日常生活状态与风俗习惯,反映了中原农民的心理素质、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并透过中原地域文化辩证地思考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现了支撑我们民族赖以生存、延续和发展的精神道德力量,即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坚忍品格;重视人格与道德教育的伦理精神;家族本位主义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20.
试论先秦时期东夷文化与华夏文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先秦时期东夷文化与华夏文化的关系。从狭义的华夏文化(中原文化)来看,东夷族曾创造出比中原华夏文化先进的史前文化,并积极影响着中原文化的形成;商朝以后,中原文化在吸收了东夷文化以及其它文化发达起来以后,开始反转过来给东夷文化以巨大的影响;西周时期,东夷人的光辉灿烂的史前文化逐渐被融合到齐鲁文化中去。从广义的华夏文化来看,东夷文化与中原文化并列,属于组成华夏文化的一个子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