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招牌     
有一个人开了一间海鲜店,他在海鲜店的门前挂起了一块招牌:“本店专卖新鲜海鲜”。有一位顾客看了后对老板说:“把‘新鲜’两个字去掉比较好,因为很明显,没有人会买不新鲜的海鲜。”老板想了一想,觉得有道理,于是招牌就改成了“本店专卖海鲜”。几天后,又有顾客认为“本店”两个字多余,老板又听从了他的意见;接着又有人说“海鲜”两个字没有必要,因为老远就闻到海鲜的腥味了,于是老板又采纳了他的意见。这样,招牌上只剩下了毫无意义的两个字“专卖”,结果可想而知,所有的顾客都到别的海鲜店去了。那些只会接受别人的意见而不善于思考问题的…  相似文献   

2.
巧切大饼     
《初中生》2015,(7)
李老汉制作的大饼可谓远近闻名,他家的饼店生意也特别红火.一天,一个特殊的顾客来到了李老汉的饼店.他想刁难一下李老汉,最好让李老汉的生意做不成.原来这个顾客其实是附近一条街上卖饼的老板,他认为生意都被李老汉给抢走了,所以来寻求报复.这个人对李老汉提出了以下要求:一张大饼要切成八片,最多只能切三刀.  相似文献   

3.
广东顺德有家大排档,不显眼,甚至连招牌都没有.由于诚信经营,口感良好,获得不少赞誉.因老板名叫黄玉仙,为了方便免费为这家大排挡宣传,顾客们自发地给其送名“黄玉仙大排档”. 中央电视台曾经采访过黄玉仙,问她为什么连招牌都不做.她说:“我就是我的招牌.”这话质朴、简单,并无半点傲慢.的确,为了及时进到上等鲜货,60岁的她去考了驾驶证,天还没亮便驱车赶到海鲜市场,挑选中意的食品原材料.在她眼中,顾客是真正的“上帝”,必须为他们服好务;而在顾客眼中,她这个人便是一块闪闪发光的金字招牌,值得口口相传.  相似文献   

4.
邓海燕 《双语学习》2007,(12M):211-213
本文针对从130家服装店所收集的语料,以顾客从其入店到出店这一时间段中的行为为步骤,分析服装店中店员对积极礼貌和消极礼貌的运用,并根据店员言语中经常违背Grice(1967)合作原则的事实,得出结论:店员采用积极礼貌或消极礼貌,以及店员违背合作原则,都是出于遵循一个总的原则,那就是“目的原则”。并以此验证了“目的原则”在服装店领域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词典》释“店”为:①客店,②商店;释“铺”为:①商店,②床铺,③旧时驿站。根据词典的释义,二者在“商店”这个意义上是相同的。上世纪80年代以前,商店招牌上基本都是“×店”“×铺”,如“杂货店、服装店、文具店、百货店、理发店、洗衣店、药店、书店”“肉铺、杂货铺、烧饼铺、面条铺、当铺、绸缎铺”等。笔者20年前接触到的店铺,都是小而阴暗、货物品种少、档次低的在室内出售商品的经营场所。  相似文献   

6.
, 《初中生》2013,(1):5
福建石狮有家馒头店名气很大,其招牌十分醒目:"本店所有馒头免费送给各种贫困人群,不对外售卖。"一年来,馒头店送了35万个免费馒头,花销达40万元。据说还准备再开一家,但至今不知老板是谁。店里压力最大的是,媒体老是追问谁是老板。对这种沉默的善举,应当表示赞赏。还是不问为好!  相似文献   

7.
陈琪敬 《作文》2023,(Z2):105-109
<正>木芽家饼店的饼做得很好吃,许多人来买。这天,放学来店里帮忙的木芽看见笸箩里还剩下三张饼,高兴地喊道:“爸爸,马上就卖完啦!”然后,跑去后厨取书包,想在窗口下写会儿作业。等木芽回来时,正巧有人在窗口喊:“老板,买饼!”木芽放下书包,掀开笸箩上盖的棉布,忽然纳闷儿了——咦,饼剩两张了?顾客走后,木芽在笸箩里外翻了又翻,又往窗口外看了看,墙根下只有家里的大花猫在舔嘴巴,看上去懒洋洋的……  相似文献   

8.
骄傲的皮袄     
服装店里有许多漂亮的衣服,最引人注目的是穿衣镜旁的那件皮袄。它全身红通通的,像太阳一样给人带来温暖,肩上还披着雪白雪白的绒毛。一位顾客进来了:“老板,这件皮袄怎么卖?…”“300元,瞧,它的皮多柔软,肩上的绒毛多美丽。”  相似文献   

9.
哲理小故事     
招牌 有一个人开了一间海鲜店,他在海鲜店的门前挂起了一块招牌:“本店专卖新鲜海鲜”。有一位顾客看了后对老板说:“把‘新鲜’两个字去掉比较好,因为很明显,没有人会买不新鲜的海鲜。”  相似文献   

10.
问家三兄弟     
假日里,“问”家三兄弟“疑问”“设问”“反问”外出旅游。他们行至长城脚下,见天色已晚,决定找家旅店住下。三兄弟名字都带“问”字,让谁去询问店主,办理住宿手续呢?“反问”自告奋勇,抢先一步,推开店门:“老板,我们难道不能留宿贵店吗?”老板眼睛一瞪:“难道你们留宿我店就是天经地义的吗?”只听见“砰!”的一声响,店老板把“反  相似文献   

11.
2014年11月底,北京朝阳区雅宝路附近一服装店贴出了“中国人不得进入(员工除外)”的告示.对此,该服装店店员称,自家只做外贸生意,之所以张贴这份告示是为了防止中国同行进店抄袭服装款式.此外,这位店员还表示,之前店里曾发生外国顾客在店内选购衣物时被店里的中国顾客偷走钱包的事情.平日里也常常有很多中国女性顾客试穿了一大堆衣服,最后却并不购买,返还衣物时还对店员恶言相向.“我们也不想贴这个告示,让别人觉得自己都看不起自己,但有些中国顾客实在是太过分了.”  相似文献   

12.
营销市场有个说法叫做“顾客至上”。但美国罗氏旅游公司的老板森布鲁斯先生却以“员工第一”的营销之道,在短短15个春秋内把费城地区的一家小旅社发展成为年营业额达15亿美元的世界三大旅游公司之一。罗氏经营的高招就在于,别人尽力讨好顾客,他则把重心放在公司雇员身上,做到“员工第一”。他认为作为一个公司的老板,在市场观念上自然是“顾客第一”,但“攘外必先安内”在经营管理上,  相似文献   

13.
蓝色的花     
一后街有家小小的伞店。那儿挂着个大招牌":修理伞"。下了长时间的雨,今天终于停止,全镇的坏伞,都集中到这里来了。顾客们都这样说:"请赶紧给修好吧,因为不知什么时候还要下  相似文献   

14.
蜘蛛开店     
有一只蜘蛛,每天蹲在网上,等着小飞虫落在上面,好寂(jì)寞(mò),好无聊(liáo)呀。蜘蛛决定开一家商店,卖什么呢?就卖口罩吧,因为口罩(zhào)织起来很简单。于是,蜘蛛在一间小木屋上挂了一块招牌,上面写着:“口罩编织店,每位顾客一元钱。”顾客来了,是一只小猪。小猪嘴巴那么长,口罩好难织呀,蜘蛛用了一整天的工夫,终于织完了。晚上,蜘蛛想:还是卖围巾吧,因为围巾织起来很简单。第二天,蜘蛛的招牌换了,上面写着:“围巾编织店,每位顾客一元钱。”顾客来了,只见身子不见头。蜘蛛向上看,原来是一头长颈鹿,他的脖(bó)子像大树一样长,脑袋从树…  相似文献   

15.
眼下有两条新闻应该使国人惊悟了—— 其一:南京百年老店十竹斋挂上了“李宁服装店”的新招牌; 其二:上海南京东路新华书店大楼将改建成商都,“集购物、餐饮、娱乐于一体”。  相似文献   

16.
老板     
“老板 ,这牛仔裤怎么卖 ?”店门刚开 ,便有人光顾。“八十八块。”老板脱口而出 ;早上头笔生意 ,当然要开个吉利的价位。“怎么这么贵呀 ,别处才卖四十块呢 !”“我这货可跟别处的不一样 ,你摸摸这布料 ,多舒服 !进货就得六十块一件呢。要不 ,六十五块卖给你 ,亏就亏一点 ,大清早第一笔生意嘛 !”顾客犹豫片刻 ,不再还价。可不 ,就这一眨眼功夫 ,老板便净赚三十元。说起这老板 ,方圆几十里内无人不晓。他原在油泵厂工作 ,以后辞职与老婆一起“下海” ,开了家服装店。起初 ,生意并不顺畅 ,虽辛辛苦苦 ,但仍如瞎子外出不着门路 ,进的货总是在…  相似文献   

17.
从前,有一个叫戴大顶的人开了一家帽店。他知道,要想生意兴隆,得有一块醒目的招牌。于是,他请木丁做了一块大牌子,自己挥笔写上"戴大顶帽店,制帽,现金出售各式礼帽"的内容。最后,他看着招牌上还有一点空儿,便索性画上一顶礼帽。招牌做好,戴大顶请来左邻右舍和一些朋友,要他们对招牌提些意见。一位朋友说:"‘出售各式礼帽’与‘帽店’复指了,应将‘帽店’一词删去。"一位相邻说:"顾客买帽关心的是样式新颖,质量好,不会问制帽过程的。我看‘制  相似文献   

18.
十五岁的“老板”在河北沧州献县小平王乡文都村,张昭昭是个“名人”,乡亲们谈起昭昭,都会夸赞他是个懂事、能干的苦孩子。他的家在村街上,临着街,有一间杂货店是属于他的。这间杂货店很小,但商品种类齐全,是农村里常见的那种。与众不同的是,“老板”张昭昭是一个身材瘦小、嗓音带着童声的少年。但这个小“老板”一副很练达的样子,介绍着商品和价格,迎来送往,热情地喊着“叔”、“婶”,招呼着不多的顾客。不过,天真依旧写在他稚气的脸上。张昭昭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一家五口和和睦睦,衣食无忧。昭昭和两个姐姐聪明好学,都是班里的尖子生。…  相似文献   

19.
城西区四海模型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当街一面玻璃橱窗,里面放着最新模型,离老远就能看见。学生们傍午傍晚放了学,每每花两三块钱,买个悠悠球玩——如果出到三四十块,那就能买一个真正的航模了。但这些顾客,多是小学生,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中学生,才踱到里间的航模、车模前,问这问那,慢慢地选择。孔乙己是买廉价悠悠球而穿中学校服的惟一的人。他身材瘦小,手上经常沾着些墨迹,身上校服亦十分脏乱。他一到店,所有买悠悠球的人便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有钢笔印子!”他不回答,对老板说:“一个‘地火’!”便在柜台上转起两个…  相似文献   

20.
粥道     
常去一家粥店吃粥。粥店的老板在粥锅旁放了一张长长的桌子,桌子上搁着几排碗,每个碗里装着半碗粥。常常过来吃饭的顾客习惯自己动手,端上一个碗,。自己从锅里再舀半碗粥添上,就是一碗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