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871年,一些琉球居民乘船遇风飘至台湾,误入“牡丹社”,被当地原住民杀死,史称牡丹社事件。日本借这一事件乘机发难,于1874年出兵3000余人入侵台湾。清政府委派时任福建船政大臣的沈葆桢率军赴台,有效地反击了日本的侵略,最终迫使日本军队撤出台湾。在处置这一事件的过程中,福建船政局的相关人物和机构时时出现在清政府的各种函电中,其作用屡屡被提及,凸显其在解决这一重大海防危机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可或缺的,也折射出当时的闽台关系十分密切。早在事件发生不久,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便明确指出,牡丹社一带的原住民区域“系中国辖境,豈容日本窥…  相似文献   

2.
<正> 19世纪60年代,西方列强为了侵略的需要,多次提出在中国的大陆和领海内架线的要求。清政府颟顸愚昧,对于外国侵略者的架线之请、始则回避,继则退让。海上通信权和海线登陆权率先被夺,仅保存下陆地通信权。这为中国以后自主兴办电报保留了基本条件。当然,此时的清政府还没有认识到电报的重大作用。到了70年代,电报在军事外交方面的巨大价值为清朝统治集团中的有识之士所了解,兼之1874年发生日本侵略台湾事件,为了巩固大清帝国的统治,清政府才允许修建电报线路。 1874年春,日本借口“台湾番民杀日侨”,出兵进攻台湾。钦差大臣沈葆桢奉命视台,深感台湾孤悬海外,与福建交通阻隔,消息极不灵通,从军事角度出发,奏请清廷在福建台湾之间(由福建陆路到厦门而后改由水路到台湾)架设电线,以利“消息常通”,得到允许。此举首开电报禁例,对中国近代兴办电报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不久,福建境内便出现了雇佣丹麦大北公司承办架线工程。但由于日本攻台计划取消了,台湾海峡的紧张局势稍有缓和,这时福建的督抚、将军对继续架线意见分歧,加上大北公司乘机起哄,讹诈勒索,致使闽台之间的电报工程中途抛锚。那么,首次架线有无结果呢?  相似文献   

3.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1662年,郑成功赶走霸占台湾38年的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实施“军兵屯垦”政策,重视农业生产,“促进了台湾的拓殖”。1684年,清政府为统一中国,降服郑氏政权,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巡抚,台湾被置于清王朝的有效统治之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发。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清政府把洋务运动推行到台湾,揭开了台湾近代化的历史帷幕。清政府在台湾积极推行洋务新政是与帝国主义列强觊觎台湾和台湾在中国东南海防中的战略地位被认识有关。自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后,在不到五十年的时间里,英…  相似文献   

4.
1874年:5月,日本出兵3600余人入侵我国台湾,残酷杀戮高山族同胞。10月,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专条》,承认琉球为日本保护国,并赔偿日本兵费50万两白银。 1894年:7月,日本军舰突然袭击在丰岛海面执行护航任务的中国军舰,重创“济远”号和“广乙”号;击沉“高升”号运输舰,造成700多中国官兵死亡,由此爆发中日“甲午战争”。9月,日舰队在黄海海面袭击中国北洋舰队,击沉4艘军舰。“致远”号管带邓世昌及全船250人、“经远”号管  相似文献   

5.
刘铭传(1836—1896),清末淮系名将。1884年6月,奉命督办台湾军务,筹划台湾抗法斗争事宜。1885年10月,清政府改台湾府为行省,刘铭传被任命为台湾省第一任巡抚。刘铭传在督办台湾事务和台湾省巡抚任内(1885年10月——1891年5月),对如何加强台湾防务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思想。 首先,刘铭传认为:台湾在中国整个海防中的战略地位是“南北洋关键”、“东南七省门户”;维护国家安全,必须加强台湾防务。这是刘铭传台湾防务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刘铭传台湾防务思想的精华。  相似文献   

6.
10月25日是“台湾光复节”,你知道这个重要节日的由来吗? 台湾自古就是我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895年,因甲午战争失败,清政府以一纸屈辱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了日本。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蒋介石忙于“反共”、“剿共”,在台湾问题上对日妥协。蒋介石只敢在国民党高层内部表态:台湾是我们的领  相似文献   

7.
清代福建存在相当严重的“粮荒”问题,在其前期粮食市场不甚发达的情况下,主要依赖江浙漕粮及所属台湾府米谷济而得以解决。漳泉地区因与台湾在地缘、族缘等方面的关系,在台米进口上享有特殊的政策,主要表现在“专拨”、“专买”制度上。清政府在这一点上,要求台湾官员突破地方主义,以全省大局为重,为台米协济漳泉地区提供方案。  相似文献   

8.
清代福建存在着相当严重的“粮荒”问题 ,在其前期粮食市场不甚发达的情况下 ,主要依赖江浙漕粮及所属台湾府米谷的调拨协济而得以解决。漳泉地区因与台湾在地缘、族缘等方面的关系 ,在台米进口上享有特殊的政策 ,主要表现在“专拨”、“专买”制度上。清政府在这一点上 ,要求台湾官员突破地方主义 ,以全省大局为重 ,为台米协济漳泉地区提供方便  相似文献   

9.
宋元时期,中国开始在台湾设置政治机构和军事驻防;明代,台澎地区成为中国重要的海防前沿;清政府在台湾设省之后,台湾有了更快的发展,但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台湾被割让给日本;民国时期,中国依据《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及《日本无条件投降书》收回了对台湾的主权。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是历史延续下来的事实,也是早已确定的国际法规范。  相似文献   

10.
曾纪泽(1839——1890),字劼刚,湖南湘乡人,曾国藩长子。作为清政府的外交官员,他于光绪四年出使英、法等国,又于光绪六年二月兼任驻俄公使,前后历时八年(1878——1885)之久。他在兼任使俄大臣期间,为收回伊犁与俄国进行长达半年多的艰苦谈判,终于在光绪七年正月(1881年2月)改订新约(即《中俄伊犁条约》),代替了前任使俄大臣崇厚签订的丧权辱国的《里瓦几亚条约》),为祖国争回了大片国土,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出色的外交家。这是曾纪泽外交史上最辉煌的一页,也是近代中国外交史上一大成就。 同治十年(1871年).帝国主义代理人阿古柏在我国西北边疆发动叛乱,沙俄趁此时机以“代为收复”为名,悍然出兵占领我国新疆伊犁地区。1876——1878年间,以左宗棠为统帅的西征军迅速平定阿古柏匪帮的叛乱,收复了除伊犁地区以外的新疆全部领土。沙俄妄图利用阿古柏伪政权侵占伊犁的幻想破灭了,可是他们却拒绝交还伊犁地区。光绪四年(1878年)六月,吏部侍郎崇厚奉命使俄,与沙皇政府商议索回伊犁之事。崇厚乃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昏庸无能,胆小怕事,在沙俄的软硬威逼之下,不顾国家与民族利益,也不请示清政府,竟于次年10月2日,擅作主张同沙俄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里瓦几亚条约》。根据此约,沙俄归还  相似文献   

11.
1894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中日甲午战争),腐败的清朝政府向日本屈膝求和,于1895年4月11日同日本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条约规定:台湾、澎湖列岛等割让给日本;赔偿军费二亿两白银;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台湾人民与大陆人民一水相隔,唇齿相依,当割台的消息传出后,全国各族人民群情激奋,痛斥卖国贼,反对割地。台湾人民对清政府的卖国行为,反对更为强烈,在《马关条约》签订后的第二天,台北民众“鸣锣罢市”,愤怒抗议清政府的卖国行径,台中、台南一带人民发出了“桑梓之地,义与存亡”的誓言。就在台湾人民积极准备抗战时,清政府不顾全国人民的悲愤抗议,不顾台湾人民的死活,竟电告当时  相似文献   

12.
简论隗嚣     
简论隗嚣帅婷西汉末年,社会矛盾尖锐。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地方豪强也在反莽的大旗下割据一方,可谓“长安政乱,四方背叛”。①其中,隗嚣政权名震关西,威加山东,成为百北地区最大的割据势力。他既称臣更始复又反叛,既靠拢光武又兴兵背汉,既出兵击蜀又称臣受封,...  相似文献   

13.
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一九九七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中国和英国就是在这个前提下进行谈判,商讨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办法。如果中国在一九九七年,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八年后还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我们等待了三十三年,再加上十五…  相似文献   

14.
康熙统一台湾今年正好届满三百周年。1683年(康熙二十年)8月,割据台湾的郑氏政权,在清政府强大的军事压力下,接受康熙的招抚谕旨,率台归清。台湾置于清政府中央政权管辖之下,结束了台湾和大陆相对峙的局面。康熙统一台湾,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足壮观瞻的一页,值得纪念和称颂。  相似文献   

15.
一 中国海关自主权的丧失,是有一个过程的。1853年9月,小刀会起义群众攻占上海,捣毁了江海北关,苏松太道吴健章逃到“租界”,海关机构瘫痪,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乘机出兵占领海关,并拒绝清政府实施征税权。上海港成为外轮任意出入而不纳税的“自由港”。吴健章在浦东江面停泊的两条破船上设立了“水上海关”,后又在苏州北岸办理税务,后均因西方领事阻挠破坏而收不到现款。吴健章无奈,只好在闵行镇和白鹤渚设立两个陆路税卡,征收运往上海的丝、茶税,但又被外商蛮横拒绝,英国领事阿礼国趁机提出外国人参与管理海关的主张。清政府…  相似文献   

16.
1895年4月17日,中日双方签订了《马关条约》,清政府割让台湾全岛等岛屿给日本,激起了全国人民特别是台湾人民的强烈反对。 台湾人民得知割让台湾的消息时,“若午夜闻轰雷,惊骇无人色,奔走相告,聚哭于市中,夜以继日,哭声达于四野”。台湾的官僚士绅在多次致电清政府反对割台不起作用后,即同台湾人民一起掀起抗日斗争。台湾人民在绅士丘逢甲、台湾巡抚唐景崧的领导下,宣告“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拱  相似文献   

17.
清代康熙年间,是有清一代的“盛世”。中国以一个疆域空前辽阔的大帝国的身姿,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政府统一了台湾。台湾置于统一的清朝中央政权统治之下。台湾回归祖国,促进了祖国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统一和繁荣,同时大陆先进的经济文化也促进和推动了台湾的开发。从康熙二十二年到康熙末年止,近四十年卓有成效的开发,既是在郑成功时期开发基础上的发展,同时也为后来有  相似文献   

18.
南浔铁路是江西境内的第一条客运铁路,也是江西省最早、最大的一家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二十世纪初期,中国人民为反对帝国主义掠夺中国铁路掀起了收回路权运动。1904年10月(光绪三十年九月)由太常寺卿李盛铎等一百一十名江西籍京官首倡,联名向清政府商部呈请“自行筹款,修筑本省境内铁路”。同年11月被批准,12月即在南昌成立“江西全省  相似文献   

19.
台湾职业教育的特色北京联大职业技术师范学院职教系丁以绣一、台湾职教体制的发展台湾的职教制度与大陆的职教是同出一脉的。1903年清政府公布了我国第一个现代学制,创办了各级“实业学堂”,民国成立后改为“实业学校”,1922年改为“职业学校”。国民党政府去...  相似文献   

20.
所谓变式命题训练,就是对同一史事从不同角度命题,以对学生进行反复训练。这是深化教材、加强复习的一种有效方法。如对“四川保路运动”这一事件可分别采取如下命题: 1.从其背景和原因方面命题: 四川保路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 A.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政策 B.清政府收回已经准许商办的铁路干线 C.清政府侵吞已募集的修路股银 D.“成都血案” 2.从其主要内容方面命题: “路存与存,路亡与亡”的口号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