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题目中的两个判断见于太史公《报任安书》。“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两个判断,一引据《礼记》称“刑不上大夫”——《教参》的解释是。“对大夫不能用刑”;一针对事实.称“施刑于大夫”——《教参》的解释是。“对大夫施刑”。一曰“不能用刑”,一曰“施用刑罚”,两种说法.似乎自相矛盾。[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在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中,有这样一个句子: 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 对于“刑不上大夫”这句话,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没有注释,教学参考书上的翻译为:“《礼记》中说:‘对大夫不能用刑。’这是说士人不可不保持自己的节操。”  相似文献   

3.
司马迁《报任安书》第二自然段当中,曾两次提到“刑不上大夫”:一句说“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另一句说“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虽然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非常显豁,但是,很多读者仍然难以准确把握司马迁引用“刑不上大夫”的意图,仍然觉得这一段落的层次和意旨理解十分困难。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师教学用书》第六册解释说“用来反复说明‘士节’不可以稍加折辱,自己若要死节的话,在受刑之前就应该自杀”。这一概括,从整体上展现了司马迁的意图,但是,还没有清楚地显示出叙事与议论的条理。因此,有必要对此…  相似文献   

4.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在谈论“刑不上大夫”时总以为封建统治者的法律是专门为对付庶民百姓设置的。那些王公大臣即使犯了法,也可以逍遥法外。从《报任安书》“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可以看出事实并  相似文献   

5.
王宏伟 《语文知识》2005,(12):20-20
《现代汉语词典》对“国事”的解释是“国家大事”,对“国是”的解释是“(书)国家大计:共商国是”。它们的意思是不是相同呢? “国是”一词最早出现于南朝范晔的《后汉书·桓谭冯衍列传》:“昔楚庄王问孙叔敖曰:‘寡人未得所以为国是也。’叔敖曰:‘国之有是,众所恶也,恐王不能定也。’王曰:  相似文献   

6.
在教学《愚公移山》的过程中.笔者对文中“河阳”一词的理解产生了疑问。 两种版本两种理解。苏教版教参的解释是——河阳:黄河北岸。“河”在上古是黄河的专称。而课本则无注释。翻开人教版课本,注释很明确——河阳:古地名,在现在河南省孟县西部,南临黄河。  相似文献   

7.
前不久再次拜读了选自苏教版必修五的《报任安书》,在为太史公不屈的斗志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所折服的同时,也因其中的一句翻译而感到困惑。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在课文的右边对此句话的翻译是这样的:“书上记载说‘刑法不能用于士大夫。’这是说作为士人不可不磨砺他的气节。”此处把“勉励”翻译成“磨砺”似乎不是太妥当。  相似文献   

8.
《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这两个词的,“你们”——称不止一个人的对方或包括对方在内的若干人。“我们”——称包括自己在内的若干人。当我们用“你们”时,就把自己与别人区分开来,自然形成了两个相对的范围,而用“我们”时,就只有一个大家同属的范围。“你们”与“我们”只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  相似文献   

9.
因触犯法律而受到制裁,各媒体喜用“获刑”“领刑”表示之。譬如:《广西陆川工会大楼开赌场原工会主席副主席获刑》《湖北大冶打黑除恶第一案宣判23人涉6罪获刑》《新疆神龙矿难6名责任人分别获刑3到6年》《“证券诈骗第一案”判决:国洪起领刑15年》《内蒙古一贪官受贿20万元领刑11年》《济南南洋学校两任校长领刑》在google中打入“获刑”,搜到的信息有644000项;打入“领刑”,搜到的信息有155000项,差额有四倍多。一般而言,上述引例中的“获刑”和“领刑”可以互换,意思似乎没有大的变化。然而从运用来看,记者则比较偏爱“获刑”一词,其中…  相似文献   

10.
《春秋》中记载了两次"归赗",分别是隐公元年"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及文公五年"王使荣叔归含且赗"。《春秋》三传中对"赗"的解释各执一词,归结起来大致有两说法,一曰"车马",一曰"马"。对于"赗"的用途,则有三说,一曰"佐生",一曰"送死",一曰"于死生两施"。结合现今考古发掘出的车马坑及丧葬文书来看,"赗"应该是"车马",至于其作用解释为"于死生两施"更为合理,结合《左传》中两次"归赗"的上下文,将"赗"解为"助主人送葬"之车马也是恰当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的断足之刑有两种,一为刖,一为膑。什么是刖刑?《易·困》“鼾刖”一词虞番注:“断足曰刖。”《周礼·司刑》“刖罪五百”,郑玄注:“刖,断足也。”都说是一种截去下肢的酷刑。此刑起源于何时?文献虽已有说,但却不足征信。《周礼·司刑》郑玄注:”周改膑作刖。”这似乎在说,是周代才有了刖刑。胡厚宣先生用甲骨卜辞与地下发掘相印证,确凿无疑地说明,商代已有刖刑(见胡著《殷氏的刖刑》,载《考古》1973年2期)。再说膑刑,什么叫做“膑”?《说文》:“膑,膝端也。”膝端就是膝盖。《文选·西征赋》“但潜铅以脱膑”,李善注引郭璞《三苍解…  相似文献   

12.
何伟松 《现代语文》2009,(7):130-131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下册蒲松龄《狼》一文中,对“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一句“假寐”一词的解释争议颇多,教材注解中解释为假装睡觉。配套的教参书中,在练习说明第二题第二句解释假寐这一加点词时也解释为假装睡觉。可见,编者对“假寐”一词的释义确凿无疑了,学生手头许多辅导书也对假寐作这样的解释,大家都认同“假装睡觉”这一解释。其实也很好理解,假,假装;寐,《诗经·卫风·氓》:“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寡人夜者寝而不寐。——《公羊传·僖公二年》,意为睡觉,这样假寐解释为假装睡觉也顺理成章了。但有人对此提了不同意见。《您真的理解这些词?》一文中(《半月选读》第七期郭灿金许晖)指出“假寐”解释为假装睡觉是错误的,并引用《诗经》:“假寐永叹,维忧用老。”郑玄笺:“不脱冠衣而寐日假寐。”高郭注:  相似文献   

13.
《长城》一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人教版“教参”上这样解释句中的“才”字:这里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多么不容易,饱含着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2002年版“教参”仅把这句话中的“赞叹”改为“赞美”,两个词的语义近似。  相似文献   

14.
范仲淹《岳阳楼记》一文中“沙鸥翔集”一句,《语文教参》将其翻译为“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将其中“沙鸥”的“沙”.翻译为“沙洲”,网上众多翻译。亦如此解释。其实,这种翻译是错的。  相似文献   

15.
郭灿金、张召鹏两位先生在《“长袖善舞”不跳舞》(载于《解放日报》《新民晚报》《今日晚报》《中国剪报》《语文周报》《文苑》《青年博览》等多种报刊,下称“郭文”)一文中这样解释“长袖善舞”:“原指有所依靠,事情就容易成功。后形容有财势会耍手腕的人,善于钻营,会走门路。”  相似文献   

16.
一、古代等级讳饰说法《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即:古代帝王或王后死称崩;古代侯王死称薨,唐代以后二品以上官员死也叫薨;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与研究》1986年3期49页上,刊登的王学东同志对《小桔灯》一文中人物称代的看法,我对其有不同的理解。王学东同志认为——“小姑娘”答话中的“tā”改为泛指的“他”,其理由是文中“我”与“小姑娘”对“胡大夫”的称代不统一,一个用“他”,一个用“她”,按《现代汉语词典》对泛指的都该用“他”。笔者认为不然,我认为这正是冰心同志用词  相似文献   

18.
蔡焕杰先生《对(愚溪诗序)一处译的思考》一发表在本刊2006年第5期,专门针对《愚溪诗序》末“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一句话,对人教版教参里的解释提出了一些质疑。章较长.归结起来有两点:一是“寂寥”的解释有错.二是“莫我知也”的内容应该修正。我仔细阅读了蔡先生的章,回头再重新研读了《愚溪诗序》原,发现蔡先生的观点亦有可商榷之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言及吏部选官标准有四条:“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证:三曰书,书法遒美;四曰制,文理优长。”前面的好理解,而最后的“制”解释为“文理优长”.似乎不通。查阅词典.不见这种解释.  相似文献   

20.
在荀子《劝学》中有这么两句:“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其中两个“千里”前面分别用了“致”和“至”。这两个字在山东人民出版社初中语文第1册第1课《劝学》中没有解释,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3册第10课《劝学》中仅对“致”做了解释:“到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