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阅读教学就是师生从文本中接受它所要表达的意义,与作者的心灵在对话情景中产生沟通与默契,使作品中的"原我"(作者之"我")和作品外的"自我"(读者之"我")之间构成一种情智共鸣,实现文本意义向个体认知结构和精神涵养方面的积极转化的过程。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一、读懂作者:接受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1.读背景,了解文本历史的文化现状要读懂文本意义,首先要把文本放在外部语境中去分析,看其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生活风貌、人际关系等文化现状。因为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时代是作品的土壤。茅盾认为,作品首先要表现出"时代空气",包括特定时代的社会思潮、风尚与习惯等,它是时代性必不可少的组成  相似文献   

2.
编纂《玉台新咏》一次性集中女性化的诗歌作品,以男女之情形象地诠释了"诗缘情"的诗学主张,不仅把女性形体之美当做文学艺术创造的载体,甚至还有大量展现女性肉身的艳情之作,特别是母性的神圣之美赋予了诗歌文本深刻的内涵,这些特有的女性美感让诗学文化形态饱含了浓厚女性生命活力状态,在中世纪以其鲜明的风格展现了诗歌美学的重大转变。  相似文献   

3.
温庆新 《铜仁学院学报》2010,12(2):41-44,57
在《红楼梦》的书写中,"情"与"政"是作品着重表述的两方面。这两方面不仅是作品书写的本体,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构成了作品的书写模式。但解读者历来侧重对"借情言政"模式的探讨,而忽略、乃至有意淡化"借政言情"模式的重要性。从《红楼梦》文本描写的内在性特征及"作者本意"的相关表述看,作品主要是演绎诸"异样女子"之"闺情"、"爱情",可见"借政言情"模式对作品书写内容与叙事格局的重要性。它与"借情言政"的交织与变幻,从而构成《红楼梦》的双重叙事格局,为客观研读文本内涵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4.
陈莹玉 《教育评论》2020,(5):141-144
文本由"情"与"辞"相互交织而成,"情"可以理解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辞"包括语言、结构与逻辑。情辞相生,互为表里,融为一体。回归文本的情辞关系,共情与思维是语文教学的两个重要维度。共情教学借助语境创设,培养学生共情能力;思维教学探寻"有意味的形式",促进学生思维建构。两者同时进行,相互渗透,不可偏废,将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5.
<正>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要想"披文以入情",需对文字慢慢地品咂,一步一步地深入理解。而当前对作品的解读功利化、去文本化、过活动化的倾向依然明显,使教学过程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文研究提出"沉入语言,亲近文本的机理,探寻微观奥秘"的阅读教学思路,还语文课以语文味。一、文本微观解读的含义与层面若夫丰约之裁,俯仰之形。因宜適变,曲有微情。或  相似文献   

6.
现代散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高中语文现代散文教学必须把握住文本里描述的"景",通过"景"传达给学生一种特别的"情"。学生通过认知不同的"情"来理解文本蕴含的"情",从而产生共振与共鸣。本文以现行高中语文粤教版教材中几篇课文的课堂教学为例,从"细品文本,情感共鸣""情境感染,融情入境"和"以情引情,情感共振"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7.
《牡丹亭》、《长生殿》是明清传奇戏曲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部作品。《牡丹亭》创造了明代传奇戏曲的一个高峰,《长生殿》在继承了《牡丹亭》创作基本思想的基础上又有所进步。这两部作品存在着共性和差异,比较两个文本可以发现,《牡丹亭》、《长生殿》都以情作为作品的艺术表现实质,"大旨谈情"是两部作品的最大共性。然而分析作者题词或自序会发现,两位作者对情的看法是存在细微差别的。在《牡丹亭》、《长生殿》"以情为本"的基础上,也可看出明人和清人对情的不同态度。  相似文献   

8.
以《声声慢(寻寻觅觅)》为例,探寻王昌龄提出的"诗歌三境"——物境、情境、意境并以此引导学生感受古典诗歌作品中的物、情、意,以深度解读文本、对话作者。  相似文献   

9.
《谐铎》是在沈起凤晚景自我反思的情况下以"追忆旧闻"之方式而补纂的,撰者采用"现身说法"之叙事策略,将对年少习性的反思、对攀附权贵的鄙薄及寄人篱下的落寞与读书无用的愤懑之情寄于作品自"谐"(行文叙事)至"铎"(文末寓意)之中,予以多角度展露,使之带有撰者浓烈的自寓意味,从而对此书之主题书写、题材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此类条目占此书泰半,故作品以"谐铎"立名首先针对沈氏抒志铎己以"浇胸中之垒",而后铎及他人以开导教化。与沈氏年少"续搜神志怪之书"而所言"戏终无益"的编纂立意所不同的是,其晚景补作多含"振聩启蒙之训",故今传此书之编纂旨意兼具史家"劝惩之旨"。  相似文献   

10.
吕可 《成才之路》2013,(2):21-21
阅读理解一般分为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和论述类文本阅读。小学阶段的阅读理解题大多是文学类文本阅读。这类阅读大多属于情感类文章,学生容易与文本形成对话。学生有话可说,做起题来也会得心应手。文学类文本阅读关键把握作者的"情",所谓"文以载道",就是这个意思。如何把握这个"情",现在提出以下解题策略:  相似文献   

11.
正一、为什么要对《荷塘月色》进行纯文本梳理二十世纪法国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罗兰·巴特(R0landBarfhes,1915~1980)在强调"文本"与"作品"区别的时候指出:作品意义的获取具有终极指向性,作品的"所指"左右着对作品的解读,读者阅读作品,就要力图弄懂作者写作的题图,要尊重作者的看法。而文本则不同,它不关注作者与作品的关系,也不赞同从作者那里去获取文本的意义,文  相似文献   

12.
审美惊奇论是在美学领域中新兴的理论,把它用于实践文本分析是一种新的尝试,也能给人们带来全新的审美感受。在《站在高高楼顶上》和《回望沙原》两篇小说中,读者对作品中的人、事、情、景的"片断的、零碎的"的感受,被一下子"接通为一个整体"了,让读者在作品中"发现"了惊奇。  相似文献   

13.
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提出:"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达成这一目标,靠的不只是对文本的理性解析,首先需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即通过对文本语言的品味,领悟文本内在的意蕴。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使我们感受到,诵读作为一种言语活动,对让学生更好地品味语言、感受作品的情与意、提高  相似文献   

14.
唐五代笔记《唐摭言》专述有唐一代科举之人事,内容驳杂琐细。通过对是书文本的解读,我们认为,王定保在《唐摭言》的编纂过程中,经过缜密思考,慎重分类,形成了类似主题的笔记作品的编纂体例范式。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哲学看来,哲学思想的一般表现形式是"论证",突出论证的确定性,而柏拉图的作品写作方式却独树一帜,大多采用对话文体写成,强调作品的"情节",对话过程中往往不下结论,不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是柏拉图作品的特点。柏拉图晚年的对话体著作《法义》凡十二卷,是希腊古典时代研究政治理论方面的重要文献之一。但由于其语言晦涩难懂,篇幅臃肿冗长,初入《法义》文本之时往往难以掌握柏拉图的写作意图。本文通过梳理《法义》文本中的隐匿言说传统,从而分析文本标题与编纂体例,考察人物场景,以期为初入《法义》法门者做一个读解导引尝试。  相似文献   

16.
相较于汤显祖"情至"思想研究领域百花齐放的盛景,其"贵生"思想则显出几分寂寥之感。"情至"思想诚然为贯穿《牡丹亭》全剧的精魄所在,但不可忽视的是,杜丽娘因"情"而死,亦因"情"而生的这份"情"却也是在"生"的层面上展开的。汤显祖在被贬徐闻县时建立贵生书院,创作了《贵生书院说》等重要作品以倡导"贵生"之说,可见"贵生"与"情至"相比同样是汤显祖的重要思想。再结合《牡丹亭》中杜丽娘因情而死,历经冥判、魂游后最终回生的经历,其生死转换也与"贵生"思想有着密切联系。因此本文立足于《牡丹亭》具体文本来探究汤显祖的"贵生说"对其戏曲创作的影响,以期为《牡丹亭》的广大研究者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课程的推行,情感教育在阅读教学中日益受到重视。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一般步骤是:以情激趣,切入文本;以情串珠,析读作品;以情导引,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18.
教学理念 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以情施教,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世界进行感受和体验,进而探究性阅读,达到深切感受文本的"情"与"理",实现教师、学生、文本共振,让阅读教学三个维度交融.课堂设计中重视课堂中写的训练,通过写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通过写的训练,培养学生个性化理解文本的能力;通过写的训练,填补文本中的空白,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  相似文献   

19.
记得笔者的一位老师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从面向一般读者的文章作品进入语文教材,从文本变为课本,直接面对学生读者,文本还是那个文本,而解读却多了两个向度:学生的和教师的。若能够注意及此,教师面对一般的文本解读就会有所弃取。就会根据‘学情’更实际、更精细的考虑教学目标,确定更有效的教学内容。更清楚每一  相似文献   

20.
舞蹈是长于抒情的艺术种类,抒情性是所有舞蹈作品都不可缺少的,"抒"与"情"两者的结合,共同组成了舞蹈中的"抒情性"。"抒"是手段,"情"是目的,二者互为依托,密不可分。一个好的舞蹈作品需要通过合理、科学的"抒"的方式,达到传递"真、善、美"的"情"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