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很多家长向我抱怨说.自己孩子在家里总是不做数学作业。当问他们为什么不做的时候.很多孩子反映说.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做.这导致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数学学习颇感烦恼。那么.作为一名数学老师.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相似文献   

2.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一个人要想在时代的潮流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不断的学习。而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所以,学好数学对于将来的自身发展更是重中之重。在小学阶段,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培养孩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尤其重要,作为长期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我,对这一点更是十分赞同。也许你会说有些家长不懂教育、不懂数学又如何去教孩子,其实这并不需要家长有多么高深的知识,下面我结合自己长期从教的经验,和家长谈一谈自己的一些经验,以便帮助家长们更好的教育自己的孩子,培养孩子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  相似文献   

3.
正读懂数学课本是教师保证数学教学质量的前提。现在的教师,经过严格的职前培养和多种职后培训,有足够的专业知识来解读数学课本,但他们知道课本上的数学知识并不表示他们也能让自己的学生很好地理解掌握这些知识,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一个好的小学数学教师,一定重视数学课本的研读,并充分利用数学课本来开展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一、从数学的本质和发展看数学课本作为一名教师,可能很难在短时间内向小学生讲清楚什么是数学,课本上呈现的是大量的数与数  相似文献   

4.
经常有家长问我关于初中生数学学习的问题。结合我多年数学教学经验,现为家长理出几条辅导孩子学习数学的思路。 学会听,一个会学习的人首先是一个会听课的人。听课时,注意力要高度集中,因为课堂上老师所讲的内容往往都是知识点,也是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老师课堂上所讲的例题也都是精心挑选的,课后的练习、习题都是以课本例题为样本,  相似文献   

5.
风铃风波     
宫陈 《今日教育》2006,(3):31-31
女儿入园一个多月时,幼儿园创建绿色学校,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动手利用家中的废旧材料制作手工,既提高孩子的环保意识,又可以美化环境。作为一名家长,同时又是幼儿园老师的我,责无旁贷地开始筹备、制作。虽说是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制作,但我总认为这对只有三岁的女儿来说是“对牛弹琴”,还是我自己解决快一些。  相似文献   

6.
当我问几个学生“你认为合格家长应该是怎样的”时,他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说:“现在没有几个家长合格,整天就知道让孩子学呀学。”“作为孩子,你谈谈对合格家长的看法?”我进一步征求学生的意见。于是学生们便提出了几条建议值得我们做家长的思考。不打孩子。孩子希望能在自己犯错误特别是考试没考好时,家长能与孩子一起找错误,而不是打一顿,来个“皮带炒肉丝”。有一名同学说他数学考了62分,老师要家长签字,几个同学一起回家时,一路上他都不吭声,问他原因,说是今晚要挨打了。另一名同学给他出主意说:“你就装作头痛恶心,上次我就这样,结果…  相似文献   

7.
正我是一名大学的化学老师,孩子是珠江五校的一名学生。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二年级上册数学书中有一个"华容道"的小游戏,我的孩子对此非常感兴趣。其实,"华容道"作为一款智力游戏,不仅是几个方块的移动,"华容道"的历史背景和文学典故更蕴藏着无穷的魅力。借此机会,我将三国演义的故事讲给孩子听,于是孩子迷上了《三国演义》。我和孩子的班主任老师聊起这件事,班主任老师说:"你参加我们的‘家长进课堂’活动吧,把你给孩子讲的故事带到课堂上,我看一定精彩!"  相似文献   

8.
在一次家长对幼儿园教育的意见与建议征集活动中,小班一名家长提出:“希望幼儿园加入英文启蒙、认字和数学认知启蒙、艺术启蒙和基础审美教育内容。”在与班级教师了解这名家长情况时我发现,这名家长也多次与班级教师提出希望班级设置文化课内容,家长在家给孩子报了英文、识字、算术等多个网课。但孩子在班级的现状并不是很好,常常处于游离状态,容易犯困,不愿与同伴交往。  相似文献   

9.
朱妹 《教育文汇》2008,(5):16-18
“我们夫妻俩都是名牌大学毕业的,五年级女儿的数学我们现在已经没办法辅导了”;“我儿子上小学,我感觉他的课本难度都赶上我们那个时候的初中了”。现在不少家长都在抱怨孩子的课本越来越难,比他们当年上学时难多了。是因为社会发展了,孩子要学的知识多了,还是教材越编越深了呢?孩子有必要学得那么深吗?这是一个很值得讨论的话题。  相似文献   

10.
闲书不闲     
前几天到同事家串门,正巧赶上同事教子。原因是孩子在家不看课本,却捧着“闲书”看得入迷。我问孩子看的是什么“闲书”。他说是《少年科技》。我说这是好事呀,你怎么还批评孩子,他看这种课外读物你应表扬才是。由此,我颇有感触。我们现在有些做家长的,总是喜欢把孩子死死地拴在课本上,不让孩子看“闲书”,他们认为学生只有看课本才是正路,看别的都是“白扯”。殊不  相似文献   

11.
林凤 《数学小灵通》2013,(Z2):68-71
从小学会找规律带着孩子走在路上,能引导孩子数数东西,认认字的家长不少,但能注意引导孩子数学思维的家长就不多了。不过前些天,我在电梯里遇上了一位。电梯从一楼升上来,我从二楼走进电梯,看到一位年轻妈妈带着孩子站在里面,她正在引导孩子看面前的楼层按钮。与许多  相似文献   

12.
朱艳辉 《新疆教育》2012,(14):30-30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我送到学校了,孩子的一切就交由老师处置了,学习、做人、做事等等。殊不知大错而特错了。尤其是低年级的教学,孩子良好地学习习惯还没有形成,这时不单单是老师在学校里传授知识,更大程度上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有很多的事情需要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完成,才能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小学生的无意识学习占了很大的比例,在低年级数学学习上也是如此。低年级的孩子好奇心强,遇事总喜欢问几个为什么,如果能把数学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在生活的大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敏感性,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效果。而利用好这个生活大课堂,就要充分调动家长的参与积极性。作为一名家长,如何才能发挥好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帮助孩子轻松、愉悦的完成学业呢?1重视家庭教育中学习习惯的培养孩子一上学,许多事情就得自己慢慢学会处理,比如,整理书包,准备好第二天用的文具、学具等。经常会有孩子丢这忘那的,在最初这些都是难免的,但不能让这样的事情一而再的发生。作为家长要帮助孩子逐步学会管理自己,培养孩子认真细心准备学习用品的好习惯。  相似文献   

13.
签字     
在教育教学中,老师常让学生家长签字,如单元测试后,默写后……于是也就出现了一幕幕签字惹的事!故事一:老套的代签她,数学作业没做,本想打电话与其家长联系,想想算了,就让家长签个字吧。第二天,孩子交上来了。我一看弯弯扭扭的字,就知道不是家长签的了,叫到办公室,这字是谁签的?我妈妈!她很肯定地说。是吗?我假装又看了看。  相似文献   

14.
人们一谈起孩子的学习,总是“课本”、“课本”的不离嘴。常有家长朋友问我:孩子总是嚷嚷买课外书,你说,这三四年级的孩子了,总看“闲书”行不行? 正好前不久读到一位四年级学生写给报社编辑的一封信。我们先来听听孩子的心声——今天,我读了《少年儿童有奖命题征文作  相似文献   

15.
六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测试之后,为了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我嘱咐学生要把试卷给家长看,并让家长签名.我一再强调,每个学生都必须这样做.  相似文献   

16.
董梅 《小学生》2012,(12):60-60
得到这本书是一个契机,在9月份一年级新生家长会结束之后,仍有许多家长围在我身边,和我一起交流教育孩子的心得。我向他们推荐了儿童绘本和给家长看的一本《怎么说孩子才肯听》,这时楚楚的妈妈对我们说:"还有一本书,我觉得非常好,就是薛瑞萍老师写的《心平气和的一年级》。"她的话构起了我的好奇心,是怎样的一本老师写的书,会让一个学校教育业外人士一口气看  相似文献   

17.
首先让我们看几组现象透视:“多看书,别再玩了!”“让我当书呆子算了!”──家长的期盼,孩子的无奈。“你不能跟那些学习不好的孩子在一起玩,听到了吗?”“你们能不能给我点自由?”──家长的关爱,孩子的不满。“考不到第一名,看我怎么收拾你!”“第一名又能怎样?”──家长因爱施加压力,孩子却深感爱的沉重。一、"种瓜得豆"的原因分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位家长和老师的殷切期望,然而家长的关爱与老师的努力并没有从孩子的自身实际出发,没有考虑孩子思想、观点、认识,没有如何使其成"龙"、成"凤"、成名、成才的正确思想…  相似文献   

18.
快乐新数学     
陈霞 《教育科学论坛》2002,(10):39-39,49
这学期,我们开始了新课程的教学.翻开新课本,我就像一年级的孩子们一样,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一页页全新的内容召唤着我,催促着我:走进天真的孩子,走进绚丽的生活,走进快乐的新数学.我,一个新课程的实验者,要让孩子享受新数学!……  相似文献   

19.
一、"家长签字"使我陷入迷茫三年级数学(24时计时法)这部分内容一直以来是学习的难点,为了有所突破,我采用了"一案三段"的教学模式及多种教育手段辅助教学,但是,测试下来效果并不见佳,于是按照惯例,我要求学生把试卷带回去让家长签字,希望家长能及时了解到孩子的学习动态,和孩子一起分析原因,调整  相似文献   

20.
陆月明 《中学文科》2009,(17):15-16
在我所任教的这所中学里,文科学生普遍反映,数学很抽象、难理解,看课本好像懂,但做练习却常找不到思路,或会做但很难把一道题完整地解出,在数学学习上越来越被动,以至于陷入绝望的境地.作为一名教师,如何使教学更有效,更符合学生的实际要求,是我所考虑的问题,同一道题,从老师角度是如何想的,而学生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想,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中有哪些偏差,老师如何利用教学帮助学生矫正错误的想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