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苏联解体前夕的历史虚无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解体前夕的苏联,出现了一股历史虚无主义逆流。它以“重新评价”历史为名,歪曲、否定苏共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而否定苏共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这股逆流是苏共垮台和苏联解体的催化剂,它具有四个特点:1.它是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共领导人自上而下有计划地发动的;2.在运动中打头阵的是一些文学家和政论家,一些历史学家是后来才跟上的;3.新闻媒体和出版界在运动中起了十分恶劣的作用;4.运动中既有所“虚无”,又有所“不虚无”。  相似文献   

2.
文章指出苏联解体不是不可避免的,作为苏共最后一任总书记的戈尔巴乔夫不具备大国领袖的综合素质以及戈氏上台之后推行的激进改革是引发国家解体的直接原因。20世纪80年代苏联所面临的复杂国内背景和国际形势以及苏共领导集团的历史传统和戈氏个人资质等因素共同促使戈氏得以在1985年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认为苏共历史上始终缺乏成熟的制度来选拔和培养党和国家事业的未来接班人,这也是导致苏共亡党、苏联亡国的重要因素,值得深入思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3.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当今,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进入了新阶段,而苏联解体、苏共亡党已十五周年,在此之际,还是有些东西值得我们深刻思考的,通过分析苏联解体、苏共亡党的基本原因、基本教训,进而阐述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来说是特大的挑战,但是苏联和苏共没有把自己纳入全球化迎接机遇和挑战,结果导致生产力落后和经济停滞不前,苏共的腐败变质又使苏共严重地脱离了人民,这是二十世纪苏联解体、苏共垮台的两大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5.
意识形态崩溃是苏联剧变的重要原因:非斯大林化拆毁了苏共执政的思想基础,人道主义搞乱了苏联党和人民的思想,新思维导致了苏共政治控制的衰变,选拔干部不讲政治加速了苏联的解体。这说明,必须重视意识形态工作,使之真正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相似文献   

6.
苏联解体根源再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解体是20世界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究其根本原因,既不是高度集权的斯大林模式的必然结果,也不是苏联经济凋敝,人民生活困厄、丧失社会主义信念的恶果;苏共腐败和西方和平演变也不必然导致苏联解体。苏共抛弃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主动放弃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才是根本原因。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中国一定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旗帜不动摇,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7.
苏联解体、苏共亡党。对自身执政能力建设重视不足无疑是一条重要原因。苏共执政后期。执政方式和执政体制上的缺陷日益明显。加上苏共长期以来对内对外奉行错误的执政方略,导致苏共执政环境日益恶化,执政资源逐步流失,最终动摇了苏共的执政基础,使之丧失了执政地位。这充分证明: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不容易,执掌好政权尤其是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不容易。因而必须持之以恒地加强自身的执政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8.
苏联解体、东欧易帜,在一定程度上是人民的态度决定的。针对苏联当时的状况,黄苇町曾写到:“苏联解体,苏共解散,其财产被没收……令人震惊的是,查封者不仅没有遇到任何有组织的反抗,在有关的历史档案中,也没有发现当时哪里有工人、职员、苏共党员们自发地集合起来,去保卫自己的区  相似文献   

9.
苏共文化领导权发展经历了一个"探索与建立——坚持与偏离——衰退与丧失"的演变历程。苏共文化领导权衰落的原因,从国际环境来看,主要在于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影响;从国内环境来看,主要在于斯大林体制负面效应和"重评斯大林"运动的影响;从主观上来看,主要在于列宁之后的苏共领导人没能树立科学的"列宁主义观"。苏共文化领导权的衰落,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合法性在苏联丧失,这是苏联最终解体的思想理论根源。研究苏共文化领导权的历史流变,对于我们把握马克思主义文化领导权建设一般规律,加强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20年来,我国学界对苏联解体原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其中一种观点认为,"苏联共产党被她一直代表的工人阶级和苏联人民抛弃。是导致苏共亡党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这一观点强调了党群关系的解体是苏联解体的前奏。②笔者主要基于戈尔巴乔夫时期的党群关系对这一观点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苏联剧变是历史合力作用的结果。苏共垮台、苏联解体,主要是由其对内政策失误造成的。但苏共在处理国际和党际关系时所推行的霸权主义的对外战略,使苏联长期孤立于国际社会之外,恶化了苏联的国际环境,严重影响和干扰了国内的经济建设,在苏联剧变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苏共执政地位的丧失和苏联的解体标志着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这个失败既有深刻的内部因素,又有不能忽视的外部诱因。笔者认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同苏联的长期对抗构成了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外部因素,具体表现在:西方同苏联的长期对抗动摇了苏联人民的政治信仰,使苏共的合法性受到侵蚀;西方价值观对苏联的领导人、知识分子和广大人民群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他们逐渐地从思想上背弃了社会主义;西方国家对东欧剧变和苏联民族分离运动的影响,迫使苏共放弃一党制原则;西方国家对苏联激进改革派的支持,使得戈尔巴乔夫受制于激进改革派,间接触发了"8·19政变";西方对苏联经济援助的不力,使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计划落空。  相似文献   

13.
政治信仰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苏联解体的深层原因就是人民群众对苏联社会主义和苏共失去了政治信仰。导致人民群众失去政治信仰的原因有四:一是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影响了劳动的主人翁地位;二是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削弱了人们的民主参与权利;三是苏共领导人推行的一些不当的方针政策造成了意识形态的变异;四是民族问题处理不当产生了民族隔阂与分离的倾向。当前,我们只有真正坚持和落实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才能坚定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的信仰,才能使社会主义立于不之地。  相似文献   

14.
苏共二十大后,毛泽东对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的判断;对国际上出现现代修正主义思潮的判断;关于苏联党和国家政权中特权阶层的存在是社会主义国家蜕化变质的一个重要原因的判断;关于要警惕和防止西方帝国主义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和平演变战略的警示;等等,具有深邃的历史洞察力.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证明了毛泽东上述预见的...  相似文献   

15.
1991年8月24日,时任苏共总书记的戈尔巴乔夫建议苏共中央“自行解散”。同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有关苏共亡党亡国的历史教训是深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流传于苏联国内的众多政治笑话充分揭示了这一问题,兹举两则说明,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苏联解体的深层次原因是没有解决好"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为谁发展"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背离了以人为本的基本价值.苏共没有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然会造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结构与比例、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不协调.总结经验与教训,不难看出苏联解体正是由于没有树立正确、科学的发展观造成的.  相似文献   

17.
回顾和研究苏共丧权、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进一步认识“三个代表”思想的深刻内涵及其重大意义。“旗帜”问题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问题,苏共丧权、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最大教训在于丢弃“旗帜”,“三个代表”的光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揭示了党的生命源泉,执政基础的真理,坚持“三个代表”,就会无坚而不摧,无往而不胜,如果背弃“三个代表”的要求,就会变质、腐败,丢弃“旗帜”,走向自己的反面。  相似文献   

18.
二十六年前的苏联解体对世界各国形成巨大震撼,关于苏联解体的缘由及其教训,各国学者已陆续展开广泛的研究和深入的讨论。然而在此领域,目前还未达成定论或共识,这与问题的复杂性有直接关系。由于研究方法不断更新、讨论角度层出不穷,人们对苏联解体的讨论研究远未结束,而且迄今尚缺乏从哲学层面对此问题的探究。文章以哲学视角刍议苏联解体的缘由:在宏观层面,运用变化发展观批判其僵化的模式违背诸法无常的世界规律;在微观层面,结合修己安人论,分析对治苏联上层贪腐谋私的不良风气。  相似文献   

19.
二十六年前的苏联解体对世界各国形成巨大震撼,关于苏联解体的缘由及其教训,各国学者已陆续展开广泛的研究和深入的讨论。然而在此领域,目前还未达成定论或共识,这与问题的复杂性有直接关系。由于研究方法不断更新、讨论角度层出不穷,人们对苏联解体的讨论研究远未结束,而且迄今尚缺乏从哲学层面对此问题的探究。文章以哲学视角刍议苏联解体的缘由:在宏观层面,运用变化发展观批判其僵化的模式违背诸法无常的世界规律;在微观层面,结合修己安人论,分析对治苏联上层贪腐谋私的不良风气。  相似文献   

20.
苏联解体是20世纪国际政治的重在事件,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内涵,其原因在致有如下为1.长期推行僵化的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发展停滞不前;2.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民主和法制不健全;3.苏共建设上存在严重问题,4.国内的民族矛盾;5.“8.19”事件;6.戈尔巴夫的个人因素。社会主义国家应吸取苏联解体的教训;1.加强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2.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经济体制改革;4.坚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