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意淫"与性的关系,是《红楼梦》中一大关捩。美色的心灵感应层面与性层面,是解读《红楼梦》的切入点之一。第五回中,曹雪芹借警幻之言做了透辟解说。"淫"字本身并不坏,有它悦其色、恋其情的依据,但关键是超越"恨不能尽天下之美女供我片时之趣兴,此皆皮肤淫滥之蠢物"。"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的"意淫",性决非它的起因,它是好感、亲近、理解、欣赏和挚爱,有着精神、气质、智慧、也包括容貌方面的吸引和割舍不掉。鲁迅所言"昵而敬之,爱博而心劳",正是宝玉"意淫"的体现与结果。宝玉对少女之美的这种欣赏而无情欲的痴迷,是贾府矛盾的一个重要来源。世间理解皮肤淫滥而怪异于"意淫",因为前者是人皆有之的本能,后者却是罕见的挚情。  相似文献   

2.
“意淫”是打开贾宝玉感情世界的一把钥匙。何谓“意淫” ?“意淫”并非行为的浪荡 ,心灵的淫秽 ,而是一种用情的专注 ,对情的痴迷。但“意淫”也决不排斥“淫”。情感的最终结果 ,必然导致两情相交的欲望。可见 ,这种“意淫”是以情为先导 ,以爱为根基 ,是建立在“痴情”基础上的。《红楼梦》通过警幻仙子之口将宝玉的儿女之情界定在“意淫”范畴内 ,这同时也反映了《红楼梦》的爱情观  相似文献   

3.
从“童心”和“意淫”两个角度切入,分析了曹雪芹“人学”思想的基本表征及其在《红楼梦》中的体现。认为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倾注了对“人”的关注、爱意与温情,是“爱博而心劳”的人性悲剧。  相似文献   

4.
从“童心”和“意淫”两个角度切入,分析了曹雪芹“人学”思想的基本表征及其在《红楼梦》中的体现。认为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倾注了对“人”的关注、爱意与温情,是“爱博而心劳”的人性悲剧。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第十九回中的"宝玉访画"情节在人物设置上有颇多令人费解处,张新之在此处评点说"一部《红楼》,作如是观",可见其在小说中的重要位置,但却未引起多数人关注。这一情节是曹雪芹对传统小说戏曲中的"画中人"爱情故事的化用。从二者互文的角度对之进行细读,会发现其正是以寓言的方式暗示了贾宝玉"意淫"之"情"随着成长走向"肌肤淫滥"的危机,以及大观园女儿们走出大观园之后的遭遇。此情节围绕"画里"和"画外"象征着大观园的内外和"少年"与"成年"的大观园儿女的命运,《红楼梦》的结局在此已埋下了难以逃避的关于成长的悲剧性伏笔。  相似文献   

6.
杨晓昕 《鸡西大学学报》2013,(11):122-123,134
“意淫”是贾宝玉性情方面的重要特征。因为“意淫”,贾宝玉对身边女孩儿们的言论、举止显得非比寻常。他在追寻美与理想的驱动之下,于女孩儿们的世界里饱尝了愉悦,但也在现实和理想的矛盾中饱尝了痛苦。试从“意淫”的初指,“意淫”的表象和动因,“意淫”的悲剧内涵三个方面,由浅入深地对《红楼梦》中“意淫”一词做出释义。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叙事有神话与现实两个层面,但当作整体看。整体看《红楼梦》是女娲炼石神话的续篇,一部从天上延伸到人间的"新神话"。"新神话"是对人间"乐事"的考验,"考验"的中心是"情",结论是人生如梦,情缘皆幻。为行此"考验",《红楼梦》中除仙人、仙事、仙境的直写之外,其人间描写的环境也属"幻境",人事的描写也"偶见鹘突",人物的设计也属"幻形",非如读者通常认为的"真的人物",而是为"谈情"所"特制",是理念化、道具化和模式化的,不可以仅从现实主义的角度理解把握这部作品。把《红楼梦》作为艺术看,过去以《红楼梦》所写为"宝、黛爱情悲剧"与"贾府兴衰"的几乎公认的看法肯定是片面甚至歪曲的,应当予以纠正。  相似文献   

8.
"香菱学诗"是《红楼梦》中的一个小插曲,也是香菱一生遭际中的一个小插曲。读《香菱学诗》,须将香菱一生的遭际以及它在《红楼梦》中的作用联系起来,才可以体味出这个颇具匠心的小插曲的悲剧意蕴。香菱原名英莲,是姑苏乡宦甄士隐的女儿,是《红楼梦》开卷的第一个女子,其名甄应莲谐音"真应怜",是曹雪芹将同情之泪洒向红楼女儿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9.
缓慢推进故事情节是《红楼梦》的基本写作方法之一。因为元春享年36岁,所以,到元春去世时,《红楼梦》的后半部应该写出6年的事情。《红楼梦》后半部至少要写"十七年",才能写到贾兰为国捐躯。"因麒麟伏白首双星"就是宝玉和史湘云到了老年要成为夫妻。如果要写到史湘云40岁,《红楼梦》后半部要写"二十四年"。如果写到妙玉"青灯古殿人将老",《红楼梦》后半部要写"十七年"。元春去世是《红楼梦》后半部的关键,依"缓慢推进"之法,即平均十回写1年的故事,"到元春去世时",就必须写到一百四十回。综合上述各种因素,全部《红楼梦》可能有一百六十回。  相似文献   

10.
高淮生的《红楼梦新论稿》带着“话题意识”去追索《红楼梦》中的“话题价值”,通过多视角、多层次的文本研究与综合研究,分析了古代著名思想家与文学家对于曹雪芹思想以及《红楼梦》的影响;揭示了《红楼梦》中“意淫”、“情痴”、“诗意”三大重要关目的文化意蕴和美学内涵,并对《红楼梦》的艺术创作和人物形象塑造进行了文化阐释,认为《红楼梦》是曹雪芹以诗人的才情秉承传统文化的精华营造而成的心灵之诗。  相似文献   

11.
封建社会末期的东西方文化对女性的歧视在本质上并无不同。比较《十日谈》和《红楼梦》,前者露骨谈性,有纵欲主义之嫌;后者隐晦说情,重在"意淫"。两部作品中,女性的处境不同,但实质都是昭示当时东西方女性的低下地位。  相似文献   

12.
作为小说家评论百二十回《红楼梦》,王蒙是第一人.他以高鹗续的《红楼梦》为依据,发表自己的观点,关注《红楼梦》文本本身,从文本阅读中欣赏《红楼梦》的文学艺术,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去研究《红楼梦》,因此在这一点上,王蒙的《红楼梦》研究与小说批评派红学是相同的.因此具有考证派与索引派所没有的优势,弥补了考证派与索引派的不足.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描写了贾宝玉一出荡气回肠的爱情悲剧,贾宝玉爱情悲剧的根源在文本中即有明显的提示——意淫;意淫的实质在于个体生命的存在形式与受抑制的原始欲望的强力表达。意淫的实现与现实和反实现之间的冲突构成了贾宝玉悲剧的全部内容。  相似文献   

14.
<正>小说《红楼梦》成书之后,清代文人永忠曾写诗赞叹:"传神文笔足千秋,不是情人不泪流,可恨同时不相识,几回掩卷哭曹侯。"(《延芬诗稿》)"情人"指"有感情的人","曹侯"指曹雪芹,"文笔"指文章遣词造句的风格和技巧。诗中赞美曹雪芹叙事写人,摹景状物,都达到出神入化的程度。在这里,我们试对《红楼梦》中的叙述和描写手法略作介绍。所谓"叙述",是介绍一件事的发生发展过程,或交代一个人的语言行动。《红楼梦》中的叙述,借鉴了古代史官叙写历史的方法,因而形成了两个特点,第一,叙事者在交代一个历史事件时,必须讲清事情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第一百一十四回所写"近来越寇猖獗",与史实里的福建林爽文"作乱"、安南阮惠"篡国"可相对应。小说里的"安国公",与乾隆帝的元帅福康安可相对应。小说里的甄应嘉,与大诗人、大史学家赵翼可相对应。《红楼梦》第九十九回、第一百回、第一百一十四回、第一百一十八回的有关内容,皆写成于乾隆五十五年。这四回,应该属于"鼓担上"的那"十余卷"。可能是某个藏书家,请高手写出了补缺的"十余卷"。  相似文献   

16.
老庄哲学对《红楼梦》的创作构思产生了深远影响。《红楼梦》中僧道形象展现出的独特美丑观、真假神俗之间的二元转换体现了老庄朴素辩证法思想;以物喻人、以物观物是对齐物论的继承;"因空见色、自色悟空",以"无"来导向人世的最终归宿,则是老庄哲学返璞归真理念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区别古今中外小说名著的一大特点就是其中包含令人深思的哲理,思想上存在着三个不同层次。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使《红楼梦》成为一部封建社会末期的"盛世危言",是《红楼梦》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和谐统一的"融合剂",非佛而不佞道是《红楼梦》的辩证法思想之重点。《红楼梦》中朴素辩证法思想具有完整性、丰富性和鲜明性。  相似文献   

18.
江顺诒的小说评论《读<红楼梦>杂记》在红学研究史上颇具影响,许多观点很有新意和深意,为历代学者们所重视。本文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一、"《红楼梦》,悟书也";二、"所谓宝玉者,即顽石",《红楼梦》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三、"为古今人才痛苦不已",江氏对红楼人物多有自己的独到的评论。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研究,从清中叶到辛亥革命,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已经经历了封建专制和旧民主主义革命两个历史时期."五四"以前的"旧红学",主要是指封建文人以其宇宙观和文艺观对《红楼梦》的评论."五四"以后,由胡适和俞平伯建树的"新红学",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学者以实验主义哲学研究《红楼梦》的产物.一辛亥革命,赶跑了皇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是,封建专制的庞大肌体,繁殖和滋养这个肌体的整个社会基础,却原封未动.革命果实很快被帝国主  相似文献   

20.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人的一种潜意识欲望的满足,因愿望而起。这一原理同样适用于古人以及他们的作品。从清朝中期开始的《红楼梦》到《品花宝鉴》,这些作品不管是内容还是叙事方法,或多或少都渗透着"梦"的因素。本文从这一角度出发,探索《品花宝鉴》中各式人的"梦",以此更深入地理解这部小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