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农抑商思想在西汉前期得到整合,并通过各思想家宣传与统治者政策推行两方面实现,体现了"重农"的阶段性特征。主要从重农抑商概念规范入手,对西汉前期重农与抑商思想的提出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
我国自古就是世界农业大国,“农本商末”观念是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主调,由此而形成的“重农抑商”的政治方针是中国古代统治者一贯奉行的基本治国之策。“重农抑商”政策主张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重农抑商”作为一项完整的政策最初萌芽于李悝变法,商鞅具  相似文献   

3.
清代作为以农业立国的王朝,统治者非常重视农业生产。避暑山庄作为清代的第二个政治中心,清帝每年有近半年的时间居此理政。以康熙、乾隆为代表的清帝的重农思想在避暑山庄中同样有所体现。甫田丛樾、乐成阁等景观是重农思想的物化载体,还有他们大量的诗文都表达了清帝重农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民间故事的传播由口传开始,大多由祭祀、统治阶级或由文人记载所留存,决定了民间故事流传的历史留存性。同时对于受众来说,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民间故事的产生也为一些无法解释的现象作出回应,如神话故事的产生。另一方面,民间故事的内容也同时为统治阶级服务,中国历代统治者无不重农,重孝道,以统治者作为传播者时,传播效果直接作用于受众,使得传播目的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5.
一般认为重农抑商是中国历史的传统,但重农思想却是在西汉方逐渐成熟。关于汉代农业政策的研究成果很多,但影响汉代农业政策的思想背景,则尚乏系统的讨论。西汉前期的重农思想由若干层面所构成,这些思想观念主要来自战国时期的齐地之学,而决定取舍的主要现实原因是秦汉之际的政治格局、新政权对发展农业的需要以及新政权主要统治人物的学术意趣。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古代的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曾领先于世界各国。然而,由于封建专制统治,近代科学技术却没能在中国产生。古时中国以农业为主,农业成了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因此,重农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项重要措施。战国商鞅变法内容之一即是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旨在发展小农私有制。西汉继续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后来又逐渐演化成“农桑为本,工商为末”,手工业被置于末业的位置。重农桑、轻贱工商不仅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推行的政策,而且逐渐地成了人们一种根深蒂固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学界在研究中国古代抑商的原因时,往往将抑商和重农对立起来,因而难以揭示其真正原因。聚民是古代早期国家产生的重要条件,而商人经商积累财富亦能聚民,对统治者构成威胁,这是日益走向专制集权的统治者无法容忍的,因此商人受到政府的抑制也就在所难免。  相似文献   

8.
元朝蒙古统治者在入主中原农区之初 ,企图以游牧生产方式代替农业文明。但是在客观规律惩罚下 ,逐步认识到发展农业的重要 ,在思想上发生了重大转变和哲学飞跃 ,由于重农思想及其政策措施的贯彻 ,农业生产很快得到发展 ,为元帝国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在我国农业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思想和政策。人们往往认为,在这一政策的实行中,重农必定抑商,抑商必然重农,秦汉两代更是中国历史上重农抑商的典型。本文对此提出异议,认为汉初六七十年间,推行的是以重农而不仰商为主的政策,它与人们常说的重农抑商有着极大差别。文章对汉初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表现及其影响,进行了具体的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承接秦汉,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多强调和倡导重农。为缓解土地兼并,他们高度重视土地制度的改革,先后推行屯田制、占田制和均田制,以保障重农政策的实施。同时还积极劝课农桑,奖励耕织,赈济灾荒,大力兴修水利,努力提高和推广农业科技,使重农政策取得了明显成效,并留下不少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1.
述及战国诸子的重农思想,过去多笼统之论,且主要着眼于其积极层面分析,本文在肯定战国重农思想进步意义的同时,认为战国诸子存在不重视农业劳动者和生产工具改进的缺陷.这些缺陷在以后的历史中未能加以修正而成为中国重农传统中的弊端。  相似文献   

12.
汉初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与西汉初期几个统治者对农民采取的招募流亡、轻徭薄赋、重农抑商等让步政策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在中国封建社会,农业与工商业之间存在着排异性特点。中国是以农立国,农业是小农经济,工商业始终处于“末业”地位。中国封建社会,食与货处在矛盾之中,中国历代统治者与文人,都是靠重农抑商来暂时缓解食货矛盾。 班固既重视农耕,又注意工商,班固对食与货都有一套自己的见解与主张。封建制度是农工商行业不平等的根源,班固没能认识到食货矛盾是社会制度问题,当然提不出科学的解决办法,遂也把重农抑商当成灵丹妙药,这是传统的农业文化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4.
秦隋两代赋役制度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如重农抑商政策造就了倾斜的赋税结构;奢靡残暴导致了苛重的摇役等。这种相似从历史的发展进程看,虽然纯属偶然,但从统治者崇尚重农抑商且赋役无度这一点看,又是必然的。它反映了封建朝代赋役的一种共性。  相似文献   

15.
赵广举 《学周刊C版》2010,(2):179-180
明清两朝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政策,破坏了商品经济的独立、自由原则,造成了国内市场的狭窄,造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和海外市场的缺乏.使自然技术很难转化为生产力  相似文献   

16.
西汉文帝时,晁错提议“募天下入粟郡县,得以拜爵,得以除罪”。晁错的这一建议为文帝所采纳,并且被西汉后来的统治者所沿用。有人根据富人入粟可以得爵,还可以免罪、免役这一点,认为晁错的入粟拜爵使商人能以货币权力的大小来确定自己社会地位的高低,因此它实际上是以农商并尊的政策取代了重农抑商的政策。同战国、秦代和汉初相比,西汉商人的社会地位确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是,我们认为这并不是入粟拜爵的结果。入粟拜爵并没有改变传统的重农抑商的政策,恰恰相反,它是重农抑商政策的续继和发展。本文就此谈些粗浅的看法,不妥之处,祈请指正。  相似文献   

17.
中唐至明中叶诗歌中农商观念的转变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先秦以来,对于农耕与商贾的关系有两种看法:一是“重农抑商”,一是“农商皆利”。中国古代诗歌在这两种思想影响下有三次较大的变化:中唐时期开始扭转“重农抑商”的思想,在诗歌创作领域有“农商皆利”的苗头,但主要倾向则是“贾雄则农伤”;北宋时期的范仲淹、欧阳修、苏轼等人实现了由“重农抑商”到“农商兼利”的转变,但往往着眼于朝廷与地方的政策层面;明中叶唐寅、徐渭、王世贞等人挣脱了“重农抑商”思想禁锢和“贾雄则农伤”的思维方式,在张扬情欲、自适快乐的新起点上与商贾契合,诗歌创作呈现出新的风貌。  相似文献   

18.
浅谈西汉前期的重商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成满 《承德师专学报》2004,24(3):64-66,109
长期以来,史学界多数人认为西汉前期统治者为了恢复农业经济,为了巩固中央集权,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在这一时期,统治者确实采取一些措施抑制私营商业的发展.但很少有人关注另外一个方面,即西汉前期也有许多措施是有利于商业发展的.笔者就西汉前期重商政策的原因、具体措施和结果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9.
唐代“抑工商”国策与“重商”社会观念的对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农抑工商”思想之所以能成为唐代乃至整个中国古代社会的国策,这是由其落后的封建生产方式决定的。但是“重农抑工商”作为一种政策和作为一种思想是有区别的,重农不一定抑工商。本文以丰富的史料说明,在中国古代社会,工商业作为一个社会必不可少的职能部门,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它并没有因为封建统治者的“抑工商”国策而衰落,相反,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唐代,“重商”观念在学术界和民间日益增强,与“抑工商”国策形成对立。  相似文献   

20.
在汉朝最初的百年之间,统治者所采纳的统治思想大体上是从黄老思想转向阳儒阴法。这种变化既与黄老、儒家和法家三家思想各自的特点有关,也与当时的社会状况、统治者个人的特点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