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天,参加了一个区的骨干教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市区级的骨干教师们“粉墨登场”,演绎着一节又一节精彩的阅读教学课堂。课堂上,每一位执教者“魅力四射”,许多听课者更是“心潮澎湃”。整个展示活动中,不论是教师驾驭课堂的技艺、对文本内容的把握,还是教  相似文献   

2.
最近参加教学视导活动,听了不少家常课和评优课,在为教师们积极改造课堂的勇气、行动和创意感到钦佩、高兴的同时,有一个现象引起了我的注意和思考:那就是在很多课堂上,时常听到授课教师脱口而出的“这个问题我们课后再讨论”这句话。通过和其他听课者交流发现,这句话俨然已成为部分教师应对偶发事件的“万能法宝”、回避尴尬局面的“坚强盾牌”。现结合几个教学片段对此现象进行剖析,找出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3.
蔡爱兵 《学子》2012,(3):23-24
参加过一次次的数学研讨活动,总是听到不少教师这样议论:“这节课好是好,可是平常学不上,平常哪有这么多时间来准备这样一节课呀”。“公开课”作为目前教研活动的“重头戏”,对教师的正常教学行为起着示范、研讨、交流等作用。无论对上课者,还是听课者,在其专业成长方面,都是一次重要的精神“洗礼”,它帮助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从而提...  相似文献   

4.
“无生上课”是近年来中小学教学、教研和教学竞赛、选优等活动采用的一种特殊的上课形式。它是教师根据设计好的教案,在没有学生的情况下,面对同行教师、专家等听课者“上课”。“无生上课”省略了学生的活动过程,是一种模拟课堂情境下展开的教学活动,以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展示为主,但依然具有不少独特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2009年江苏省小学数学优秀课评比暨教学观摩活动第二学段的14节展示课,留给听课者的总体印象是教师教得认真,学生学得努力,演绎了课堂的精彩,体现了教学智慧的丰富。用“江苏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师素质、教学手段、教学效果、教学特色等八项指标来衡量,这些课都是好课或较好的课。  相似文献   

6.
李先明 《中学生物学》2007,23(3):30-31,36
笔者在温州市高中生物优质课教学展示暨高中生物青年骨干教师研究班活动中开设了一节“STS专题复习”(高三)公开课。这节课受到了与会师生广泛好评。其中一位老师这样概括了本节课的亮点:优异的教师素养、独特的教学设计、独到的教学方法、严密的教学过程、学生开放性的参与和亲密的师生互动。下面,笔者就这节课的创意和修正过程做一介绍,以期自己的进一步成长和对同行有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构建课堂模式”这个话题招来了很多议论,人们褒贬不一.近日笔者参加了某镇“区域推进课堂模式”的展示活动,听了两节数学课,颇有感触. 其中的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六年级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这堂课是一堂比较好上的课,但问题是这节课后面的内容学生已经上过,仅这节课的教学内容被教师留了下来,用来展示.  相似文献   

8.
听课,是教师间互相学习和切磋教育教学技艺的一种重要形式。听课者走入课堂,一切言谈举止和情绪反映都与课堂效果密切相关,理应成为课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但有些教师在听课时大大咧咧,不拘“小节”,致使课堂上出现了许多不该有的尴尬。事后师生对此颇有微词。笔者认为,教学无小事,处处有学问。听课是一种学习,而且是一种更讲究艺术性的学习。 听课者应有“备”而来。课前,对于授课内容、教师情况和学生情况应有个大概的了解与把握,设想一下教法、学法及教学过程。心中有数,听课时方能有针对性地思考、比较与学习。听课者衣着色彩不可艳丽,款式不可新奇,否则会牵引学生的注意力。备齐各种应用材料,力避在课堂上东挪西借,以致于扰教与学的正常进行。 听课者走入课堂,就是课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首先,要注意选定合适的听课位置,尽量坐在教室左边或右边的中间位置。这样便于观察学生学习时的表现,较客观地测知学生的学习情况、听课时坐姿要端正,不宜两腿交  相似文献   

9.
前段时间,我有幸观摩了香港陈溢小学龙瑞莲老师执教的“锐角和钝角”一课。这节课让我想起了这样的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课堂上,龙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像春风化雨,点点滴滴,无处不在。多数听课者都觉得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很普通,没有出奇之处。但细细品味,我们可以发现,这节普普通通的常态课中,有一种别样的境界。涌动在课堂上的是人文关怀,是教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龙老师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如何体贴和关爱学生,她把爱融入在具体的、不刻意的行动中。在龙老师的课堂上,良好的人文环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角色位置,二是课堂激励。…  相似文献   

10.
课标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这就是说,阅读教学既要“读”又要“阅”,既要“书声琅琅”,又需“静思默想”。然而,当今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有些教师却没有安排大段的时间给学生静思默想。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上,执教者总是想方设法地让学生朗读课文,读书声是“从始至终”。若哪节阅读教学的公开课上,教师让学生朗读课文的时间少了,让学生静思默想的时间多了,听课者就会认为这节课“课堂气氛沉闷”“,这是一节失败的阅读教学课”……因而有些教师把与朗读同…  相似文献   

11.
近日,区里组织骨干教师教学展示活动,一位名师执教了《认识整万数》一课。其中对整万数的读写方法指导这一环节,引起了听课教师的热议。  相似文献   

12.
一位教师在上“循环小数”这节内容时,精彩的导入设计,给每位听课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将实况节录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一堂数学好课的教学模式是什么?新课程实施以来,在不少专家、教师的心目中,课堂上教师的“讲”越少越好,不讲更好,甚至认为“讲”是素质教育的“天敌”,是课堂改革的“大忌”。我认为,这是明显不切实际的课堂教学行为,一节课学生活动往往热热闹闹,花样百出,听课者一片好评,而冷静思考下来学生到底有多少收获,知识、方法、思想、能力等得到多少提高。  相似文献   

14.
<正>在一次市公开课展示活动中听了一节三年级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执教的是一位名师,课堂驾驭能力很强,教学设计也比较新颖,现场借助未来教室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把一些原本细节化的操作在大屏幕上展示得很充分,学生兴趣很浓,状态不错。类似的一些公开课现场展示,教师的教学设计基本上都是完美的,教学环节清晰,教学效果也都很好。实际教学中,有一个因素是无法预设的,那就是学生在课堂上的现场生成。对此,  相似文献   

15.
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听课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了,因为在每个学期里面,每位教师经常需要开设一次或几次公开课,也需要到其他教师的课堂上听课。从授课者到听课者,我们的角色变了,但我们往往并没有对听课者的角色进行认真的思考,而习惯于作一个评价者、欣赏者。但当我们把听课看成授课者和听课者互相促进、共同学习的过程时,听课者就应该思考自己的角色让自己在听课过程中成为一个“共同遭遇者”是个很好的选择。什么是“共同遭遇者”呢?所谓的“共同遭遇者”就是两个人或多个人相互之间的角色置换,是对某个人所处的情境的感觉、认同和理解,具…  相似文献   

16.
顾林 《中学教学参考》2011,(36):109-110
一、教学案例 前两周,我听了一节政治课、一节物理课,碰巧这两节课都在评讲习题。虽然一节课属于文科类、一节课属于理科类,看似有较大的差异,但在评讲习题时也有值得相互借鉴之处。作为听课者,我会从学生和教师的两个角度去思考、审视整个课堂的教学过程,学生“听得懂吗?效果如何?”,教师“有什么收获?如何评课?”。  相似文献   

17.
这是一位称职的初中语文教师,他的学识、经验、才能和品格巧妙地融合在课堂上,他的“说、做、画、态”都是那样的标准,恰到好处。他执教刚刚10年,但不知讲了多少叫响的公开课、示范课,每次都给听课者留下明晰难忘的印象,令同行赞叹,令竞争对手佩服。他就是安徽省...  相似文献   

18.
韩智景 《辅导员》2014,(14):60-61
语文教师韩智景执教展示课 展示课虽然结束了,但备课、磨课直至公开课上的点点滴滴依然回荡在我的脑海中,促我深思。思考1:如何“让儿童站在课堂中央” “让儿童站在课堂中央”,这是偶然间看到的一句话,我特别喜欢,因为它体现了新课程下学生才是主体的教育理念。为此在这次备课、磨课的过程中,我也在一直思索着如何在这节课上凸显“让儿童站在最中央”这一理念。  相似文献   

19.
张宏政老师按复习课的“五性”(重复性、概括性、系统性、综合性、反思性)特点,学习借鉴符永平老师的发现式复习课设计模式,展示了一节复习课教学,初看本课例,感觉不错,内容设计完整,学生活动充分,似乎就是一节“完美”的展示课.但深入研究后,发现了一些问题.因为张宏政老师是借鉴符永平老师的复习课模式上的这节课,所以有必要对两人...  相似文献   

20.
前些天听了一节实践活动观摩课。这节课是以班中一位学生过生日为主线,设计了买花、付钱、点蜡烛、切蛋糕四个活动。可以说,这位教师整节课都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活动设计形式丰富且具有思考性、开放性,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对学生的表现能作出及时反馈,用激励表扬的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学生们也展现出了为解决问题或锁眉独思或寻求交流的积极的学习情感。这些都向听课者展示了课改的趋势,使我获益匪浅。但与此同时我对“切蛋糕”这一活动中师生的言行有一些自己的看法,现呈现出来与各位老师商榷。【活动扫描】“主人小明给大家分蛋糕,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