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担当暮年审美倾向再次发生嬗变,在其诗作中歌咏的对象大多是败茅老树、枯松病竹;在绘画作品上,所表现的皆残山剩水,寒林枯麓.其审美情趣倾向于丑与怪诞。丑,一个达到更高更新对立统一美的标准;怪诞,其本质是真。这在中国诗、画创作中是罕见的。  相似文献   

2.
程珊 《红领巾》2007,(5):50-52
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位画家,他的朋友要过生日.他准备画一幅“青松图”当做贺寿礼物。他先画好了一棵挺拔苍劲的青松,色彩鲜明,主题突出。后来他想.植物学上松柏不是同科吗?于是.又画上了一棵柏树。又一想,松、竹、梅号称“岁寒三友”,缺一不可啊,就全画了吧!他拿起笔,又在空白处填补上竹和梅。画着画着,灵机一动,有松要有山,有山必有石,干脆全画上,于是又拿起笔,[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与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是中国墨竹画历史上两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创作经验表述。前者体现了墨竹画技法程式尚不完备时期的绘画特征,后者则反映了技法程式高度完备条件下的画竹特点。中国人临摹学画的过程既是熟悉作画套路的过程,也是建立记忆表象的过程。记忆表象的笔墨化导致了创作意象的瞬间生成,而作画活动的程序化则削弱了画家对艺术构思依赖性。如此,画竹而"胸无成竹"才成为可能。本文试结合中国墨竹画的发展来分析文与可画竹与郑板桥画竹创作活动的异同,并由此论证表现技法程式化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创作活动尤其是创作构思心理活动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王伯敏先生在他编的《中国山水画的透视》和《新美术》中先后提及中国山水画观察、透视的方法.他说:“用移动视点的办法.即把视点‘逐步’往前移.让作从这座山转到那座山。这样一路看去.一路画去.‘步步看’,‘面面观’,‘前顾后盼’.‘左看右看’.把所画到的景物.集中经营在一个画面七。”这种移动视点来观察、透视和取景的方法即是取移法.它是中国山水画特有的观察、取景的方法,是中国山水画情与景交融的媒介.因而是激活中国山水画的灵魂——“意境”.使之得以产生的良方。  相似文献   

5.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这是清代郑燮的咏物诗《竹石》。竹与松、梅并称“岁寒三友”,因“虚心向上”而深受历代文人画士喜爱。竹诗竹画不可胜数,若论数量之多、格调之高,首推郑燮。  相似文献   

6.
以雷竹叶的竹渣为原料,用碱法提取粗蛋白质.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碱法提取竹叶中蛋白质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液、料比为8:1、浸提时间60min、pH=10、提取温度50℃,竹叶蛋白质酸沉的最佳pH为4.0.通过微量凯氏定氮法,得到提取物中纯蛋白含量达7.66%,竹渣中的粗蛋白含量达350mg/竹渣100g,粗蛋白得率为4.59%.用红外进行了提取物成分的初步认定.  相似文献   

7.
郑燮,号板桥,是清朝初年著名的花鸟画家,也是“扬州八怪”中的重要人物,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的成就尤为突出。他一生都在细致地观察竹子,自述“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他有很多描写竹子的名句,  相似文献   

8.
果成是清代继担当之后的另一位著名的云南画僧。他的绘画深受宋,清两代著名画家郑思肖,郑板桥等人影响,以擅画兰花图而著称。他绘画的兰花,竹,牡丹等花卉图,写意性较强,思想内涵丰厚,较好地继承了中国山水画传统技法,是晚清云南画坛上的一位较有影响的重要画家之一,清宫廷曾收藏有他的作品。  相似文献   

9.
从前,有一位好画山水画的人,想替朋友画一幅青松图。他本来画了一棵挺拔的青松,挺好看的, 但一想:在植物学上,松、柏是同科的,不能少一样。于是,把柏树添了上去。又一想:松、竹、梅是岁寒三友,不能残缺,便又加上了竹和梅。再一想:有松应有山,有山必有石,应该配套,就又补了山和石。如此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涉及的绘画思想进行了分析,并论述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咨询台     
《早期教育》2007,(10):25-25
让儿童自由地画,教师干什么呢? 答:这里说的自由地画.与随便画不一样。随便画是失去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带来的结果是孩子在绘画活动中体会不到画画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孩子最终会失去绘画的兴趣。而自由地画,教师一直把握着作品的美感,孩子只是想象上的自由,思维.七的放松。  相似文献   

12.
成竹在胸     
<正>【释义】画竹前,竹的全貌已在胸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语出】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人物】文同(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今四川绵阳市盐亭县人,著名画家、诗人)以善画竹著称。他注重体  相似文献   

13.
三角定位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角定位法是一种绘画起稿方法,其基本原理是:要画准对象首先要找出对象的“极端点”,一个三角形可以确定三个“极端点”,由于三角形是最简单且最易被人掌握的平面几何形,因此我们可以利用三角形确定对象所有的“极端点”,以达到快捷有效地抓形和校形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一篇文章是要有中心思想的,过于面面俱到反而写不出好文章。从前,有位喜好画山水画的人,决定给好友画一幅青松图。他原本只画了一株青松,看似单调,但苍劲挺拔,郁郁葱葱,很是好看。可是他想,在植物学上,松、柏是同科的,不能少了柏树。于是,他把柏树添了上去。画完又一想,松、竹、梅是岁寒三友,不能残缺,便又将竹和梅加  相似文献   

15.
1.创作画是儿童绘画训练的重要方面。 自由自在地涂画是每个儿童的愿望,对这种愿望加以引导和扶植,就形成了儿童作画的原动力。心中的意象,是儿童画的主要内容。其形式分为:自由画、记忆画、想象画、命题画。自由画是一种较自发的形式,往往展示儿童心理的原始状态。儿童充分地画他想到的事物。这种状态经由一系列的引导,会演化为较高的形式。记忆画,体现了儿童观察事物时注意的品质和记忆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北宋中期,伴随文人画的发展,墨竹绘画开始成为一种独立的画科,标志着此时期的绘画不仅内容愈加丰富,而且题材也愈加专门化。该时期墨竹绘画以苏轼、文同为代表,在表现手法上以单一的水墨为手段,以抒发主观情感为宗旨,成功地将诗、书、画这三种相对独立的表现形式融汇在一起,创立湖州竹派。北宋中期的该绘画题材及其表现形式对宋后文人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幼儿教育》2004,(3):31-31
目标:1.能画出各种花纹、图案。2.感受合作绘画、拼画的特殊效果,体验集体创作的乐趣。  相似文献   

18.
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北宋著名画家,“湖州竹派”开创者,苏轼同道挚友文同赴湖州任所途中,卒于陈州宛丘驿。苏轼于徐州闻讯,二月五日为文祭之。三月,苏轼继任湖州知州。是年七月七日.苏轼在湖州晾晒书画.见文同遗画《筼筜谷偃竹》图,乃作《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下简称《偃竹记》)悼之。是文即以此画为线索,叙述作者和文同的深挚友谊。  相似文献   

19.
竹,自古以来就与松、梅一起被称为“岁寒三友”,这是中国人的自恋诗化感受。竹之形直,竹之节劲,竹之姿秀.竹之色翠,竹之声幽,竹之境雅,使中国人得以充分展示自己的君子美质。自南朝梁代刘孝先写第一首《咏竹》诗以来,竹一直是历代人墨客反复吟咏歌颂的对象.以竹为题材的诗绘画作品不计其数。  相似文献   

20.
苏轼题画诗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题画诗共计102题157首。所题画科,分为人物、山水、畜兽、竹石花鸟虫鱼及其它四类。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堪称中国题画诗史上的高峰,它不仅表达出众多绘画理论上的高超见解,显示出灵活自如地驾驭诗画艺术规律的高超才能,展现出诗人各种各样丰富真挚的思想感情,而且全面地发掘了题画诗的功能,把题画诗真正提高到“以诗赏画,以诗阐画,以诗补画,以诗导画”的位置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