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常温下,除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易脱离原子核外,其余的电子仍围绕原子核运动.这些电子叫束缚电子.金属都是晶体,其晶格都是由金属原子构成的.常温下,由于金属原子的热运动,金属的最外层电子脱离原子核的吸引,在晶格中无规则的自由运动,这样的电子叫自由电子.  相似文献   

2.
逸出功又叫脱出功或功函数。现行高中物理课本中(例如甲种本第三册第227页)把“直接从金属表面出来的光电子克服金属原子的吸引所做的功叫做这种金属的逸出功”。这样来定义逸出功是欠妥的,因为按照此定义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将不是 1/2mV_m~2=hγ-w 〈1〉的表述形式。其理由是在光电效应现象里那些直接从金属中逸逃出来的光电子应为自由电子。这是因为自由电子受原子核的束缚作用较小,它吸收了光子的能量之后最容易逃逸出来。而自由电子又具有较大的热运动速  相似文献   

3.
赵坚 《物理教师》2009,30(12):9-10
1问题提出最近,读了两篇涉及光电效应微观物理本质问题的论述文章(以下简称文1和文2).文1通过对从1980年至今的各种版本教材中“什么是金属的逸出功”的说法进行分析后认为:“所谓逸出功就是金属表面的自由电子克服金属表面的偶电层的电场力所做的功”.文2以“光电效应是金属原子发生电离产生的吗?”引入话题,通过分析后认为:  相似文献   

4.
《考试》2005,(1)
第I卷(选择题共30分) 一、选择.(本厄共10小压,每小瓜3分.共30分。 在每小扭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选对得3分,选错或不答的不得分) 1.某种金属的逸出功为2.3 eV,这意味着 ①在这种金属内部的电子克服原子核引力做 2.3 eV的功即可脱离该金属表面 ②在这种金属表层的电子克服原子核引力做 2.3 eV的功即可脱离该金属表面 ③要使这种金属有电子逸出,人射光子的能 t必须大于2.3 eV ④这种金属受到光照时若有电子逸出,则电 子离开该金属表面时的动能至少等于2.3ev 上述说法正确的是() A.江③B.屯X国c.(②侣)D.遭窿) 2.某体育馆…  相似文献   

5.
吴育杭 《物理教师》2006,27(6):9-10
什么是金属的逸出功,多年来中学物理教材一直说法不一.请看:1980年2月第1版《全日制十年制学校高中课本(试用本)物理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叙述是:“电子吸收光子的能量后,动能立刻就增加了,不需要积累能量的过程.如果电子的动能足够大,能够克服内部原子对它的引力,就可以离  相似文献   

6.
将光电编码器使用在金属电子逸出功实验仪中,实现金属电子逸出功仪器中电流电压的无磨损调节。手动旋转光电编码器,由此产生控制信号,经单片机处理,DA数模转换,产生实验所需要的直流高压或电流。改装后的金属电子逸出功实验仪实现了电压调节装置的永久性使用而不产生机械磨损,不受环境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克服了电位器带来的各种弊端。结果显示了实验数据精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在高中物理教材中,光电效应内容因其涉及知识面广泛,如固体物理学、原子物理学、电学、光学等,且学习要求介于定性和定量之间,因此在该部分知识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双方都可能存在一些模糊认识,甚至错误观点.本文就几个主要问题作一些阐述和探讨.1 逸出功与电离能是不是一回事? 大家知道,不同金属具有不同的逸出功,且越活泼的金属,其逸出功数值越小.另一方面,不同种物质原子发生电离需要不同的电离能,其中,金属材料中活泼性强的电离能小.两点结合,似乎给人一种结论,逸出功和电离能是一回事.我们来看一下这两个物理…  相似文献   

8.
元素的原子结构决定元素原子的性质。金属元素的原子半径越大、最外层电子数越少,原子核对外围电子的吸引力就越小,越易失去电子,该元素的金属性就愈强。反之原子半径小、最外层电子数多的金属元素,原子核对外围电子的吸引力大,难失去电子,该元素的金属性就愈弱。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对应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愈强。反之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越弱,该金属元素的金属性就越弱,依此可以从下列八个方面来确定金属元素的金属性之强弱。  相似文献   

9.
答:金属元素的特点是在常温下一般都呈固体状态,但为什么只有水银在常温下呈液体状态呢?对这个问题日本东京大学工学部应用化学科的御园生成教授解释说:在金属元素中,只有水银的原子和原子的结合弱。原子之间结合的强弱取决于每个原子中的电子结构。原子是以原子核为中心,而电子则是按各自的轨道独立地运动。电子从接近原子核的轨道开始按其规定数有序地进入轨道。纯金属晶体是由相同的金属元素构成的,位于轨道最外侧的电子脱离原子后就被相关的原子所共有(金属结合)。一般情况下,当金属结合在最外侧的轨道具有呈半满状态的电子结…  相似文献   

10.
问题1 Mg原子的第一电离能高于与它左右相邻的Na、Al原子,为什么不能说是因为Mg基态电子排布为3s2全充满结构? 首先,与Na相比,Mg的第一电离能大,主要因为其原子半径小而核电荷数大,故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强,这也是符合同周期元素递变规律的,与核外电子排布的稳定性关系较小.  相似文献   

11.
张长吉 《物理教师》2001,22(4):20-20
在光电效应中,对极限频率是这样解释的:当一个光子的能量小于金属的逸出功时,电子就不能逸出.于是人们就很自然地会想到,为什么电子不能吸收一个光子的能量,积累起来,然后再吸收一个或多个光子直至达到金属的逸出功而发生光电效应呢?  相似文献   

12.
一、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中的“不一定”1.同种元素原子的原子核中,中子数不一定相同,如同位素.2.离子的核外不一定有电子,如H^+的核外没有电子.3.电子层数多的原子半径不一定大,如Li的原子半径大于Cl的原子半径.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物理教材(九年级)第7页图11.1—8,要求我们知道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绕核高速旋转的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更小的粒子——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相似文献   

14.
张晓 《天津教育》2001,(2):24-25
一个集体就像一个原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居于中心,而电子运动其周围。原子核吸引核外电子的能力越强,原子就越稳定。在班集体中,班主任是原子核,学生是核外电子。显然,一个优秀班集体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主要决定于班主任这个核心的吸引力。班主任具有哪些吸引力才能将学生紧密团结在自己的周围,进而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呢?  一、德行引力。人在面临各种道德情境时,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的各种行为称为道德行为,简称德行。在社会群体中,德行恶劣的人一定为人不齿,遭人唾弃;而德行优良的人总…  相似文献   

15.
卞志荣 《物理教师》2002,23(8):47-47
1 区别原子跃迁和原子核跃迁 .原子是有不同能级的 ,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产生原子光谱 ,即产生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和伦琴射线 .但由于原子能级间隔只有几电子伏到几千电子伏 ,而原子核的能级间隔为兆电子伏的数量级 ,比原子的能级间隔大得多 ,所以原子核跃迁时发出的γ射线能量比伦琴射线大得多 ,波长比伦琴射线短得多 .2 对氢原子跃迁时吸收能量的认识 .氢原子与光子和实物粒子的作用是不同 .对于能量小于氢原子电离能 (1 3 .6eV)的光子 ,只有其能量刚好使氢原子向高能级跃迁的光子才能被基态氢原子吸收 ,否则不能吸收 ;对于能量…  相似文献   

16.
1.电子与电荷电子是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它带负电;电荷的概念是人们对电的一种传统认识.在古代,人们因不了解电的本质,认为电是附着在物体上的,因而把电称为电荷.物体“带了电”和“带了电荷”是同一个意思.实际上,现在人们所说的电荷,一般是指带电的物质微粒,如带电的原子核、质子、电子、正负离子等.显然,电荷这一概念的范围要比电子广得多.2.中性与中和物质的原子结构告诉我们: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又由中子和质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内有几个质子,核外…  相似文献   

17.
氢原子和类氢离子的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它们都是单电子原子。单电子原子的基态和各激发态的能量决定于主量子数n,与角量子数l无关。但是,在多电子原子中,电子既受原子核的吸引,而电子彼此之间也存在着相互排斥作用,除了主量子数外,角量子数也是决定电子能量高低的一种因素。因此,确定多电子原子中的能级是比较复杂的。笔者,对这一问题作初步分析: 一、屏蔽效应和有效核电荷的概念 对于氢原子来说,核电荷Z=1。原子核外仅有一个电子。这个电子只受到原子核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外光电效应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波长较长的光 (如可见光、紫外线 )照射金属 ,使其导带中的“自由”电子逸出金属表面 ;第二类是波长较短的光 (如 X射线 )照射金属 ,使其原子内层的束缚电子逸出金属表面。据此讨论逸出功的实质及外光电效应的条件和涵义  相似文献   

19.
一、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由于电子的质量比质子、中子的质量小得多 ,约相当于质子或中子质量的 1 /1 836,因此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即在原子中有下列近似关系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 +中子数二、原子不显电性在原子中 ,既有带正电的质子 ,又有带负电的电子 ,但是整个原子却不显电性。这是因为每个质子带 1个单位正电荷 ,每个电子带 1个单位负电荷 ,原子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 ,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总数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相等 ,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即在原子中有下列关系 :核电荷数 =质子数 =电子数三、核…  相似文献   

20.
杨榕楠 《物理教师》2009,30(2):29-30
新课程人教版物理选修3—5“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一节中有这样一段话:“由不同元素对α粒子散射的实验数据可以确定各种元素原子核的电荷Q.又由于原子是电中性的,可以推算出原子内含有的电子数。”笔者在实际教学中,遇到了喜欢刨根问底的学生对这段话提出了疑问,科学家是如何根据α粒子散射的实验数据确定原子核的电荷的?这确实是一个不易回答的问题,本文试对此作一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