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比兴”走向“感兴修辞”的“内在理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比兴"是一个富有包孕性和可阐释性的核心范畴,对其认识人们经历了由原初两种各不相同的诗体到诗歌表现手法和诗的特征等几个阶段,并进而发展为诗歌发生、创作、本体、接受和批评等各种"比兴"思想或观念.王一川提出的"感兴修辞"理论其实就是中国古代文论"比兴"理论在其"内在理路"上的发展与当今后现代语境下个体化理解的创造性出场.  相似文献   

2.
在当前的多元文化语境中,中国古代文论研究需要人文化转向,即在文化研究中还原、挖掘其内在的主体精神,从而既形成理论研究的新框架体系,保持本土文论的哲学品格和话语特色,又能借助于文论精神意蕴的学习与传承,启迪当代文人生成“审美新感性”,在新的审美经验模式下寻求生命主体精神的“立言”和“还乡”。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原创性思维方式的“制作”,其生成和展现的一种内在逻辑和理路表现为,在中国古代儒家传统意识形态话语以及与之相伴而生的自我消解的历史中,逐渐超越了“圣人”、“先王”的身份指涉性,扬弃了以超时空的“道”为终极追求和价值依据的内在规定性,而将其视野复归当下语境与处身其中的主体性情与智识。这可以称之为中国古代“制作”思维生成和展现的一种内在逻辑和理路。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气”是一个传统命题,由于“气”的概念比较抽象和复杂,所以历来理解不一。本文在分析中国古代文论盛行文气说的原因时,把它与西方文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摹仿说”相比较,说明其理论阐述的重点是在创作的主体方面,即是向作家道德修养及精神状态方面提出要求与准则。其中,韩愈的“气盛言宜”与苏辙的“养气为文”二说因立意不同,“气”的内涵也有很大差异,需要准确把握。  相似文献   

5.
当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建构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中国古代文论未能实现现代转换 ,其原因是复杂的。从古今文学形态、意识形态与文化语境、思维方式及理论形态诸方面的巨大差异可以看出 ,要实现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是困难的。当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建构应跳出“西体中用”或“中体西用”的思维模式来探求新的道路。比较切实可行的选择 ,是以现代化为“体” ,以中外文论资源为“用” ,立足现实 ,面向未来 ,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开放性的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形态。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文论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人文"理念。"人文"内在地包含了"文"与"人"两套话语系统,以"文"为核心,在"文"的规范与制约下展开"人文"的矛盾张力,中国古代文论在自身的论阈中体现了独特的哲性之思。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思维模式与理论内核的"人文"理念迥异于近现代西方"人文"理念的一维思维指向,"文"与"人"在相互影响与制约的动态平衡中显现了中国古代文论的理论本色,具有人文底蕴的中国古代文论的历史发展脉络也为当下的"人文"之思注入了中国式的思维维度与理论深度。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隆重推出的“古代文论现代转换”命题,今天已经走向冷寂。“转换”说的推出与“文论失语症”和“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现实语境密不可分。学理上,“转换”说主张将古代文论话语“转换”为现当代文论话语;实践上,主张将之运用到当代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中来。这种双重指向正是“转换”说问世的现实前提和立论基础。因此,不能将古代文论的现代阐释或者当代价值与意义等同为现代转换;然而,绝大部分“转换”论者都直接把古代文论的现代阐释或当代价值视为“现代转换”。这无疑扩大了“转换”边界,泛化了“转换”内涵,也忽视了此说诞生时的历史背景和倡导者的初衷及目的。其实,当代文学理论的建构,不可能从古代文论的转换中得来,只能在当代文学批评和实践中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8.
张利群近著《(文心雕龙)体制论》一书,深刻地展现了现代视域下古代文论研究的学术理路,以“体制论”视角多方面地审视了古代文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风骨”是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美学范畴,千百年来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古典文艺的鉴赏和创作,对于“风骨”的讨论和研究长期以来也为各代文论家所瞩目。本文尝试将“风骨”放在刘勰《文心雕龙》的具体语境中进行探讨,将其看作集审美要求和艺术实践于一体的流动性范畴,进而理解“风骨”内涵的历史流变及其文化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风骨”是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美学范畴,千百年来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古典文艺的鉴赏和创作,对于“风骨”的讨论和研究长期也来也为各代文论家所瞩目。本文尝试将“风骨”放在刘勰《文心雕龙》的具体语境中进行探讨,将其看作集审美要求和艺术实践于一体的流动性范畴,进而理解“风骨”内涵的历史流变及其文化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